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中激勵理論的創新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在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中創新應用激勵理論,能提升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水平,符合高職院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當前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應深入思考的問題。就激勵理論在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中的創新應用進行思考,梳理激勵理論的基本內容,討論應用激勵理論的必要性和需要層次理論、公平理論、期望理論的具體應用方法,以更好地服務育人工作。
[關 鍵 詞] 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激勵理論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4-0226-02
要用實踐造就人才,用機制激勵人才,努力形成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生動局面。高職院校是國家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人才培養任重而道遠。高職學生日常行為管理是高職院校育人的重要環節,對提高高職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競爭力有重要意義。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威廉·詹姆斯通過研究發現,在缺乏激勵的環境中,人員的潛力只發揮出一小部分,即20%~30%,但在良好的激勵環境中,同樣的人卻發揮出潛力的80%~90%。因此,應將激勵理論創新應用到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中,充分發揮激勵理論的作用,探索在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實踐中實施激勵的有效方法,真正做到育人有道。
一、激勵理論的基本內容
激勵理論,即研究如何調動人的積極性的理論。它認為,工作效率和勞動效率與職工的工作態度有直接關系,而工作態度取決于需要的滿足程度和激勵因素。
(一)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于1943年初次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要可以分為五個層次:(1)生理需要:維持人類生存所必需的身體需要。(2)安全需要:保證身心免受傷害。(3)歸屬和愛的需要:包括感情、歸屬、被接納、友誼等需要。(4)尊重的需要:包括內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權、成就感等需要和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認同、受重視等需要。(5)自我實現的需要:包括個人成長、發揮個人潛能、實現個人理想的需要。
馬斯洛認為需要系統是有序的,一般是由低到高依次發展而形成的。人的需要是一個動態系統,是不斷變化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也有不同的需要。
(二)公平理論
公平理論是美國行為科學家亞當提出來的一種激勵理論。公平理論的基本觀點是:當一個人做出成績并取得報酬以后,他不僅關心自己的所得報酬的絕對量,而且關心自己所得報酬的相對量。因此,他要進行種種比較來確定自己所獲報酬是否合理,比較的結果將直接影響今后工作的積極性。
(三)期望理論
期望理論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維克托·弗魯姆提出的。
需要與目標之間的關系用過程模式表示,即:“個人努力→個人成績(績效)→組織獎勵(報酬)→個人需要”。
期望理論中需要與目標之間的關系用公式表示,即:激勵力=期望值×效價。
在這個公式中,激勵指調動個人積極性,激發人內部潛力的強度;期望值是根據個人的經驗判斷達到目標的把握程度;效價則是所能達到的目標對滿足個人需要的價值。這個理論公式說明,一個人對目標的把握越大,預計達到目標的概率越高,激發起的動力越強烈,積極性也就越大,在領導與管理工作中,運用期望理論對調動下屬的積極性是有一定意義的。
二、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中應用激勵理論的必要性
(一)國家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形勢需要
2019年政府工作任務中明確提出: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加快培養國家發展急需的各類技術技能人才,讓更多青年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讓三百六十行人才薈萃,繁星璀璨。高職院校正邁入屬于它的“黃金時代”。因此,在學生管理中創新應用激勵理論,培養培訓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高職院校管理者急需思考的課題。
(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義
伴隨國際互聯網的迅速普及,高職院校學生的價值取向和思想狀況日益復雜化和多元化,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嚴峻挑戰。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效發揮激勵理論的作用,深入挖掘高職院校學生的需求,調動他們學習專業知識的積極性,增強自身技能,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三、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中激勵理論的創新應用
(一)“需要層次理論”的創新應用
深入了解高職學生情況,把握他們的心理需求。因此,高職院校應用激勵理論更好地管理學生,更好地為學生服務。高職院校一定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特殊情況,科學把握學生心理、思想和行為發展變化的規律,把握他們的心理需求,設置符合學生訴求的激勵規章制度。
1.高職學生的獨特性決定了獨特需求
橫向來看,我校學生中,北京籍占比60%以上,大部分學生從高中甚至初中開始,對學習的興趣不高,學習基礎比較薄弱,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他們從小視野開闊,見識廣泛,接收信息的渠道比較豐富,因此自我感覺良好,多以自我為中心,不太喜歡被管教。還有部分學生來自北京遠郊區(縣)或者外地貧困地區。此外,有很大一部分高職學生來自單親家庭、困難家庭或者殘疾人家庭,因此經濟上比較困難。 2.不同階段的高職學生的不同需求激勵
縱向來看,不同階段的學生有不同層次的需求,一般來說,大一新生的需求主要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主要希望學校能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生活條件,以更快地融入大學生活。我們要在新生入學之初就準備好校園及周邊的學習、生活設施攻略,同時通過班會、團隊建設等新穎的方式,給新生普及院校的《學生手冊》等各項規章制度,通過院系學生會招新等形式,讓新生一入校能更快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同時也更加明確自己的安全區域,以提升其安全感。
隨著對環境的適應,大二學生的需求越來越豐富,主要需求轉為歸屬和愛的需要,主要表現就是得到尊重和人際交往的需要,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同學的尊重、理解與和睦相處,能積極參與院系的各項活動,并在發掘自身潛能,發揮自身特長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本階段我們需要發揮第一課堂專業教師的引導作用,由他們更好地教授學生專業技能和業務知識,提升專業自信。同時,利用院團委、系團總支學生會、班級舉辦各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利用院系各種社團組織的活動和第三課堂,給學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機會和舞臺,激發他們學習和工作的熱情,提升積極性,促進尊重和人際交往需要的滿足。
大三學生進入畢業季,主要需求就轉變為自我實現的需要,具體表現就是高端就業的需要,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得到較好的工作和待遇,以更好地踏入社會。我們需要利用學院就業指導中心以及系多年來積累的合作單位資源,對學生的專業技能進行考核,為學生就業提供指導;還要積極與北京市高校就業指導中心聯合,多引入外部資源,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實習選擇和就業機會;還可以多利用院系品牌畢業生的優勢,讓他們開展就業講座,通過他們提供更多高端就業單位,同時也可以由他們推薦更多的應屆畢業生就業,激勵畢業生更好地實現自己的職業發展。
(二)公平理論的創新應用
院系學生管理工作部門應該在涉及到學生利益的各方面工作中,嚴格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開展工作。
1.學生干部選拔任用凸顯公平
在學生干部的選拔任用上,從大一的團總支學生會招新到大二的提拔,都要實行公開競聘的程序,把真正有意愿、有能力、能奉獻的同學選拔出來,經得起所有學生的考驗。也要經常對學生干部團隊進行考核,以保證“新鮮血液”,也讓普通同學感受到選拔任用的公平性。在院系活動的組織方面,應該多讓學生干部自行策劃設計、自行組織開展,鼓勵他們多應用新媒體,如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青年人樂于接受的方式宣傳團學活動,以更好地發揮他們的主動性,鍛煉他們的策劃實施、組織管理能力,提升他們的成就感,讓學生干部也感受到公平。
2.涉及學生利益的工作注重公平
在獎學金、助學金、困難補助、勤工助學、推優入黨等事項上,要以各班團支部為單位,通過平時與學生以及家長的深入接觸,多方調查了解學生的實際經濟情況,以更好地“扶貧助學”。通過積累的量化考核加減分來獎優懲后,每一步公開透明,每學期一結束就公示每名同學的量化分數以核對,保證在一學年結束后,實事求是地做好評優評獎工作。
3.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
當前國家對于高職院校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高職院校的資源越來越豐富,已經改變了傳統意義上對學生只重精神不講物質的激勵機制。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者應將學院內部的獎學金和補助項目種類設置的更加豐富,如我院設立的專項獎勵項目:院長勵志獎學金(指在成績優秀的基礎上,在學科競賽、社會實踐、社會工作、體育競賽、文藝比賽等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現,得到廣泛認可)、技能競賽獎學金(指積極參加各級各類專業技能競賽,取得較好成績)。我院還設立了專項補助,如求職交通補助、學習用品補助、冬衣補助、春節返鄉補助等。對學生本人或家庭遭遇突發性事件而陷入經濟困難的,學院設立了一次性特殊困難補助。
(三)期望理論的創新應用
1.專業期望值是長期目標
在新生入學之初要通過入學典禮、專業認知教育、主題班會等形式使新生了解專業學習的內容和目標,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和比賽、新老生經驗交流會等形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職業規劃、明確自己的奮斗目標,定位自己的就業形式,以便在接下來的學習生活中,按照目標一步步前進。此外,還可以通過舉辦活動,走進班級和宿舍,盡可能多地深入接觸學生,了解每個人的內心需求,引導學生根據環境的變化去提高自我認識,調整自己的目標。
2.激發不同類型學生的不同期望
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對學習態度端正、成績好、工作能力強、積極要求進步、樂于奉獻的學生,要把他們樹立成榜樣,大力宣傳先進事跡,利用榜樣示范作用,使廣大學生保持一定的期望值,積極進取,表現自我,提升價值感和成就感。對于那些沒有目標和動力的學生,需要通過單獨的心靈溝通等方式,去了解特殊原因,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激發內在動機,引導學生去認識并明確自己的目標,對自己抱有期望。對于那些不能遵守校規校紀,屢次犯錯,主觀惡意的學生,要及時提出批評,客觀分析原因,必要時提出懲戒措施,以讓其吸取教訓,同時能教育警醒他人。
總之,在當前形勢下,高職院校的教育管理者要改變以往的教育管理理念,運用好激勵理論,積極探索學生管理的新思路。
參考文獻:
[1]王勇.論激勵原理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高教研究,2001(11):62.
[2]陳天.激勵理論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應用與思考[J].文教資料,2010(12):208-209.
[3]武宏.試析激勵理論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運用[J].學園,2016(9).
編輯 趙瑞峰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42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