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改革常態下的中職生現狀和中職教學改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十九大報告為職業教育定調,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現在和未來職業教育的方向;在改革常態驅動下,對中職教育和中職學校來說,必須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大環境,做到適應社會與市場需求,與企業接軌,通過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等一系列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發展模式和方式,中職學校應積極發展符合就業市場、人力資源需求的專業結構,培養出企業急需的綜合素質高、實踐操作技術能力強的專業人才,這就要求中職教育必須順應當前時代發展潮流,正視和理性地看待中職生現狀,堅持以技術能力為本位,融合理論思想的全新理念,突出應用性、實操性和實踐性,推動中職教育教學改革邁向深入。
  [關    鍵   詞]  十九大;中職生;中職教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4-0188-02
   中職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擔負著為社會培養初、中級技能人才的責任;成功的中職教育能為建設教育強國貢獻力量,能源源不斷為祖國經濟發展提供各類富有創造力的專業技能人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積累人才基礎。
   顯而易見,中職教育核心就是中職生人才培養。而中職教育的人才培養取決于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體系,這就要求中職教學必須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導向,調整課程結構,革新傳統教育,深化中職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結合企業及企業相應崗位的技能素質要求,根據中職學校自身教學條件的實際情況,了解中職生個體特點,更新教學觀念,充實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改革力度,選擇合適的理論和實踐的教材、教程,制訂整體教學計劃,因材施教,調整教學方式和考核形式等,才能切實提高中職學校中職生的職業技能。
   從十九大報告對職業教育發展導向的理解,正視中職生生源
  狀況,并根據中職教材、教程、教學計劃、教學方式及教學手段等一系列課堂教學改革內容,結合本人多年來的中職教學、班主任管理經驗,順應新時代發展對中職教師教學改革及改革思想的
  新要求,談一談本人對現階段中職生現狀和中職教育教學改革
  的看法。
   一、理性看待中職生生源結構,正視中職生的個性特點,揚長避短,循循善誘,充分發揮中職生實操技能的自身優勢以及激發其富有創造力的潛能
   中職生群體基本上都是初中畢業生,在成為中職學生之前,主要由于學生自身學習過程不夠認真,缺乏自覺性,缺乏自律、自控能力,導致自己對理論學習產生惰性、厭學,缺乏興趣,或者家庭教育缺失,形成某些不良行為和壞習慣,從而致使學業荒廢,其初中考試分數較低,基礎文化科目成績較差。雖然這是中職生的生源狀況,但是由此質疑中職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中職教育最大的誤區,也是一直以來大部分人對中職生較為片面的看法;一個學生的先天(天分)條件好只能說明該學生起步好,初中畢業生分數高,只能說明該生文化課基礎好,起步優,并不代表中職技能學習的過程和結果優于他人,懶惰和頹廢同樣可以令天才變得平庸;所謂勤能補拙,有志者事竟成,關鍵還在于勤奮,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靠的是不斷累積才能,不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只要是一個正常的人,便能通過勤奮和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
   教育教學中永遠沒有“差生”,中職生生源不能定性為“差”或“較差”,相反,中職生中有一部分學生較為好動、活躍,思維天馬行空,對學習實操技能和探索科技創新、發明創造更具促進作用,因為中職生接受的是職業教育、技能實訓,與九年義務教育有著本質區別,中職教育注重實操技能,重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只要選對適合自己、感興趣的專業,配合相關專業制訂優質人才培養方案,全心投入,中職生便能發揮自身的優勢和潛能。
   二、深入研究企業相關崗位特點或職業技能要求,制訂優質的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教材(或者編寫適合本校實際的校本教材),規劃合理、科學的教學計劃
   “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笔糯鬄槁殬I教育發展發出最強音,為職業教育發展導向。中職學校與企業進行有效合作,通過校企合作方式進行教學模式的有益
  探索,能有效突破學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困難局面[2]。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更要求新時代下中職學校要繼續豐富和創新產教活動,不斷深化與企業合作新模式、新內容,搭建更加有效的實踐平臺,形成良好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長效機制,中職學校專業教師要深入研究企業相關崗位特點或職業技能要求,強化與合作的企業、實習基地、實訓中心等平臺對話、溝通,結合當前國家對創新型、技術型人才的需求,開發形成穩定、優質的人才培養方案,融合大家之智慧,改革教材,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寶貴經驗和對話形成文字或學習模塊融入教材中。開發校本教材,致力不斷培養大批高素質、創新型、技術型人才,以迎合國家經濟轉型升級和促進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
   優質的人才培養方案需要合作的企業、實習基地、實訓中心等平臺長效機制的運轉,不斷對話、溝通和改革,這些平臺見證了社會和國家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它們的出謀劃策和持續反饋都是人才培養方案不斷優化和革新的依據和動力,也是中職學校選擇優質教材和改革教材內容的原動力,是職業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環節;而深化產教融合,更是學校根據自身優勢為學生創造實踐操作平臺,比如,這段時間以來,我校陸續地創建了汽車相關專業的汽車美容點、美發專業理發店和烹飪面點專業面包店,它們不僅讓全校師生受惠,為學生提供了實踐的平臺,而且增加了專業實操安排的自主性,推動了專業建設。    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進步,專業分工已經越來越細化,人才需求也更加專業化,“萬金油”式的人才教育已不適應時代發展要
  求,工匠精神已經成為職業技能高水平的反映,專才教育才是職業教育的未來,中職學校要培養學生突出個人技能和專長。這是目前中職教育的目標,有了優質的人才培養方案、教材(或校本教材),就必須制訂合理、科學的教學計劃,根據學校自身實際條件,規劃專業理論與實訓教學教程,專業教師特別是專業帶頭人要跟企業、實習基地等平臺多了解、交流,實地考察與調研,根據相關崗位對應的技能要求,編寫深化和充實教材內容,并在教學實訓過程中不斷調整、優化,為實現中職學校培養專業人才奠定基礎,促進中職專業建設。
   三、打造高效的中職課堂,推進中職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構建具有特定教學目標針對性的教學模式,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并采用最優教學方式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
   高效的中職課堂,取決于根據選擇優質教材(或編寫的校本教材)指導而建立教學課堂框架和程序,這不僅要求課堂要具有序性和可操作性,而且應突出把握教程課堂教學的整體及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和功能,各要素(主要包括理論依據、教學目標、操作程序、實現條件、教學評價等)相輔相成,為某一特定教學目標服務,將教學目標具體化和可操作化,形成課堂的理論思想和實踐操作統一的教學模式。
   其中,操作程序和實現條件兩個方面是促進教學課堂高效的驅動力,這取決于多樣化教學方法的選擇,顯而易見,傳統“講授法”是不適合中職課堂的,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課堂模式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根本無法激發學習興趣和啟發學生思維;常常要幾種教學方法相互協作使用,例如,烹飪專業實操課堂上側重采用直觀演示法,不僅要展示各種原材料實物、挑選教具或者實操工具,而且要進行直觀演示,還要與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結合使用,為拓展學生思路和發散思維,并結合自己所學,開發菜式新品等自主學習法,往往能夠促使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質的提升。又如,文員專業商務禮儀課堂上側重采用模擬(情景)教學法和項目教學法,還可以結合講授法和示范教學法,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充分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在課堂的教學課程中,教學方法處于主導地位,引導課堂有序、有效進行,教學方法由教師來選擇,而課堂可以是教師主導,也可以是學生主導,多種教法協作使用以達到課程的教學目標,發揮課堂教學的高效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四、中職學校教師是課堂教學的推動者、主導者與指揮者,應有高度的課堂教學改革思想自覺性,勇于改革探索,將課堂教學改革推向深入,以應對瞬息萬變的時代發展
   課堂教學改革思想自覺性來源于瞬息萬變的時代發展。在當前互聯網時代,唯一不變的是變化,不是創新就是顛覆?!盎ヂ摼W+”革新了傳統產業。用互聯網思維來求變、自我革命,推動了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傳統產業結合,創造了新的產業發展生態;線上線下聯動融合連接,包括通信、金融、交通、旅游、農業、政務、醫療、工業等各行各業,依托“互聯網+”,改善民生,人人參與,推動智慧城市建設。試問,作為中職教師如不具有教學改革思想自覺性,不斷深入探索改革,何來擁抱當今時代?
   目前,超過九成的中職生都使用手機,中職生通過移動互聯網或其他外部途徑可獲得的信息遠比學校課堂多。中職教師不能一成不變,不能停滯不前,要緊跟“互聯網+”時代潮流,不斷深入地學習,了解當前社會分工和產業發展,形成創新、改革、開放、融合、跨界的發展常態。中職教師要改革思想自覺,不要停留在表層的課堂教學改革,要堅定不移地層層剖析,深入改革,聯系行業、企業、中職專業及課程,改革課堂教學。以學生為導向,尋求課堂教學改革中教師、學生、教學設備的平衡統一,發揮課堂教學的務實性、實用性;以職業為導向,專業技術能力為本位,使中職課堂教學改革成為激發學生創造力和創新思維的動力,最終促使學生學以致用、服務社會,促進中職教育順應時代發展需要,為建設教育強國出力,推動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賴艷媛.中職生的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探析[J].科學大眾,2018(11):115.
   [2]蘇懿琳.中職教學工作改革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職業,2018(22):38-39.
  編輯 李 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444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