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開放課程在中華傳統文化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發展歷史凝練的文化精髓,是中華民族力量和智慧的源泉。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不僅能促進個人文化修養和思想境界的提升,更能對中華民族的傳承與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谠诰€開放課程載體,分析中華傳統文化教學應用在線開放課程的優勢與難點,并針對性地提出在線開放課程的應用方式,對促進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水平起到了借鑒和參考作用。
[關 鍵 詞] 在線開放課程;中華傳統文化;慕課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4-0204-02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底蘊深厚,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實現學生個人與國民群體文化素養的雙向提升。在線開放課程依托于互聯網,相比傳統教育模式在傳播渠道、教學方法、教學體系等多個維度有明顯差異,能夠有效拓展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播渠道,提高傳統文化的傳播效果。在中華傳統文化教學中積極開發使用在線開放課程,有利于提升學生對中華文化的歸屬感及認同感,進而提高民族整體的向心力,對促進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華傳統文化教學應用在線開放課程優勢
(一)拓展教育渠道
在線開放課程網絡化的特點,為中華傳統文化教學渠道的拓展提供了可能。第一,在線開放課程門檻較低,使用手機或電腦都能進行在線學習。且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因素的制約,不止在校學生,社會各界人士都能參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能有效擴大教育范圍。第二,在線開放課程能夠實現學生的網絡交流,分享對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學習的見解,并且在線開放課程界面簡潔,符合學生喜好,操作相對便利,普適性較強,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第三,在線開放課程以互聯網為載體,能夠使用互聯網中豐富的知識資源。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傳統教育模式很難將五千年的文明史完整的展開。而在線開放課程深入發掘互聯網資源,能夠實現知識資源總量的跨越式提升,為提高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效果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革新教育方式
相比其他知識的學習,傳統文化的學習層次更深,能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及行為規范產生深刻影響。傳統的中華傳統文化教學更傾向于對學生文化知識的掃盲,各種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沒有實現與學生精神層面的交流,沒有體現出文化教育的深層含義。而在線開放課程能夠實現學生在傳統文化學習中的互動與反饋,通過在線開放課程平臺構建知識學習網絡,幫助學生共享、交流傳統文化知識,進而形成知識互換架構。同時,基于關聯主義理論構建主題化學習模式,為學生分享與主題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并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交流討論,能有效解決傳統灌輸式教育存在的弊端,讓學生在傳統文化學習過程中形成自身獨特的感悟,進而與學生在精神層面上產生共鳴。
(三)展開信息反饋
近年來,國學熱的興起為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但國學熱持續時間和未來的發展難以預料,通過在線開放課程的數據分析,能夠有效掌握學生學習記錄、學習狀態、參與討論的情況。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整理,一方面能夠讓教師掌握學生在傳統文化學習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和疑難問題,可以針對性地對在線開放課程內容進行調整,進而提高在線開放課程的質量。另一方面,能夠為政府文化部門提供決策參考。通過對全國各地區文化學習情況、不同文化的影響力、傳播廣度等進行數據分析,文化部門能夠更好地制定傳統文化傳播戰略,有效促進我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二、中華傳統文化教學應用在線開放課程難點
(一)課程體系建設困難
優質的中華傳統文化在線開放課程,需要做到無論學生學習水平、學習興趣的差異如何,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學習資源,基于自身興趣進行自主選擇,并能選擇更多深層次的課程內容。各大院校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建設普遍獨立,課程間緊密度不高,容易導致課程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因此,在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建設時,應注重各類型課程的有機結合,避免資源浪費現象的發生。但中華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在節日、飲食、建筑、詩詞、文學、服飾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就。如何建設范圍廣、內容具有深度的在線開放課程體系是當前應用在線開放課程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學的主要難點。
(二)對教師專業素養要求高
在線開放課程能夠實現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深度學習,為學生知識的交流與共享提供優質平臺。但通過在線開放課程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學,對教師的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具有過硬的傳統文化知識,能夠解釋傳統文化的內涵。同時由于中華傳統文化本身存在一定的落后和糟粕的部分,此時需要教師分析中華傳統文化中優秀的一面和落后的一面,為學生教導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批判落后文化,使中華傳統文化能為學生帶來更多的積極影響。此外,在線開放課程的開放性特點使其中包含多種不同的文化元素。面對多種文化的競爭,教師必須能夠分析不同文化的差異和優劣性才能更好地展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相比于其他文化的獨特之處。
(三)需要多渠道持續推動文化傳播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僅依靠在線開放課程是很難有效實現的,必須通過多渠道建立文化傳播體系,利用后續力量將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作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群體,學生普遍存在文化素質偏低的問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主要體現在學校雖然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存在多種如師資力量不足、缺乏課時等問題,導致大學生普遍存在文化失語的問題。部分學校為了提升學生文化素養水平,采取將傳統文化與教學內容相結合的策略,但實際效果較差,難以起到培養學生文化素養的目的。因此,如何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成為在線開放課程面臨的關鍵問題。 三、在線開放課程在中華傳統文化教學的應用
(一)構建多受眾在線開放課程平臺
中華傳統文化教學不僅要面向學生,還要面向全社會,甚至面向國外進行文化輸出。因此,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需要構建多受眾的在線開放課程平臺。該平臺面向的群體主要包含以下幾種:(1)在校學生。利用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培養學生整體文化素養,提高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使其對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明顯提升。(2)社會各界人士。由于在線開放課程平臺的門檻較低,具有開放性特點,不只在校大學生,社會各界人士同樣可以利用在線開放課程平臺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3)國外群體。中華傳統文化可以借助在線開放課程向國外進行傳播,而對中華傳統文化有興趣的外國友人可以通過平臺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增加國外群體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因此,需要構建多受眾的在線開放課程平臺,整合中華傳統文化內容,并根據受眾需求進行合理分類。同時建立中英文雙語課程庫,滿足國外群體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需求,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多受眾對中華傳統文化學習的多元需求。
(二)建立體系化在線開放課程
不同群體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不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需求也有明顯差異。在中華傳統文化在線開放課程體系建設中需要統籌考慮各群體的差異性,使中華傳統文化開放課程體系能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首先,需要對不同群體的學習目標、學習能力、學習興趣進行分析,并根據分析所得的邏輯關系將中華傳統文化課程內容按類型進行分類。其次,建立中華傳統文化課程網絡模型,整理不同課程內容存在的邏輯關系,根據關系圖構建課程體系的整體架構。再次,根據整體架構建立多元化的課程模塊,進而根據中華傳統文化內容上的差異建立完善的文化課程體系。最后,根據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目標制作在線開放課程視頻,課程視頻要保證時間在5~10分鐘左右,每個課程視頻只針對一個問題進行講解,避免在短時間內因學習過多信息而導致對知識的掌握力不足。此外,為了滿足國外群體的學習需求,需要注重中西方文化差異,避免灌輸式教學,重視與學習者的交流探討。同時利用在線開放課程的社交性特點,讓學習者進行知識共享,有效實現中華傳統文化在精神層面的交流。
(三)完善中華傳統文化資源庫
在線開放課程下的中華傳統文化教學主要依托互聯網技術而存在?;ヂ摼W中豐富的知識資源能為中華傳統文化教學提供重要的輔助作用。但由于互聯網中優質資源與劣質資源混雜,需要將互聯網中中華傳統文化資源內容進行有效篩選,并建立文化資源庫。學習者在資源庫中進行學習能夠有效避免互聯網中錯誤的信息影響,提高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質量。同時,還可以建設多語種的資源庫,提高課程資源的應用水平,為不同文化環境下的學習者提供學習保障,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跨文化傳播。
總之,在中國大國建設的進程中,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有效提升國民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和地位,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利用在線開放課程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學,能夠有效拓寬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渠道,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并通過新穎的教育方式讓學習者從精神層面感受共鳴。同時,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信息反饋能有效提升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效果。但中華傳統文化利用在線開放課程也對課程體系建設、教師文化素質及文化后續推動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構建多受眾的在線教育平臺,建立體系化的在線開放課程,完善多語種、優質的中華傳統文化資源庫,進而發揮在線開放課程在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突出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妙明.在線開放課程的教學應用模式探討[J].中國儲運,2019(1):117-119.
[2]張點.推進英語環境下的大學生中華文化傳承教育:《中國文化英語說》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J].高教學刊,2018(22):68-70.
[3]陳中華.啖傳統文化之一粟,添文化自信之一痕:《道德與法治》之“中華傳統文化”教學淺析[J].教育科學論壇,2018(22):14-16.
編輯 王 敏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56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