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四個問題及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結為:多數教師喜歡以自己的數學思維來取代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學時喜歡用個人的數學操作來取代學生的數學理解;在教學方式上出現形式化教學;教學后缺少教育學反思。本文針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四個問題,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探討數學課堂教學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課堂教學;數學理解;教育學理解;反思性教學
  在傳統教學中,數學老師是課堂教學的主角,學生被動完成教學任務;教師總喜歡強制學生記住教師個人的數學解題思路,以此來取代學生的數學解題思路;教師認為數學教學就是把自己對數學題的理解化為結果;某些數學教師存在著明顯的形式化教學;學生理解問題有障礙時,有些教師認識和理解不到位,認為學生理解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差……
  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針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種種問題,本文主要從教學主體、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結果四個方面分析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數學課堂教學的優化策略,以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一、教師思維不應代替學生思維,應把舞臺讓給學生
  傳統教學中,教師常常以教師思維代替學生思維,特點是:教師比較重視“教”的方案設計,按照課前設計好的程序進行教學,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教學內容。但是,該方法的弊端重重。教師重視自己的“教”,以自己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以自己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思考和探索,重視解題的結論而不重視解題的過程,忽視了學生的“學”,把學生思考的時間“節省”下來,把學生解題的時間“增多”起來。這樣,容易造成學生的思維較為封閉,能力較為單一,情感、態度、價值觀得不到充分的體現。
  筆者認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適度開放教學,把舞臺讓給學生。做到如下兩點:第一,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的教育智慧,適度開放課堂教學,活躍學生思維,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去解題,從中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親身經歷數學解題過程和實踐思考,把學生的思維引入到探究之中,讓學生感受數學解題的樂,發現數學的美;第二,數學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思維過程的再現,而非老師預先準備好的教案表演。教學過程中應把舞臺讓給學生,讓學生在廣闊的思維空間中大膽馳騁,教師是總導演,起籌劃指導作用。師生互相合作,共同演繹“教學相長”的精彩篇章,使得思維教學發揮得淋漓盡致,創寫出數學教學的新樂譜。
  二、教學上不應代替數學操作,應注重學生數學理解
  高中數學教學中,解題的過程即是數學理解的過程,學生能夠把數學題解答出來,并能根據解答結果講述緣由,這其實就是理解數學的過程。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有些老師直接把個人的數學操作和數學理解強壓給學生,這樣就壓制了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和數學解題能力,使得學生缺少數學的再理解能力、再創造能力。受此影響,學生理解數學的能力可能會停滯不前。
  正確的做法是讓學生自己進行數學操作,自己進行數學理解,教師起引領作用,引導學生沖向數學理解的高峰,以便更好地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效果。做到如下三點:第一,教師應認識到,數學解題教學的重任在于提升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借助數學的符號化和形式化,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和法則等問題,引導學生將數學理解表述出來,將數學理解再創造出來,以此加強對數學本質問題的認識;第二,教師認為正確而高效的數學教學,就是把自己對數學題的理解化為結果,并展示給學生看。但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只有落實解題教學的過程,要求學生去理解題目相應的數學知識點,讓學生把題目的理解結果表達出來,并展示出來,學生才可以充分理解數學解題過程與結果。這樣的課堂,教師勤于引導數學理解,學生樂于理解數學的過程,教學效果才事半功倍;第三,數學操作要有序,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數學理解。很多高中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常處于無順序無條理狀態。這時,教師就要積極培養學生的有序思維,有序的數學操作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一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路清晰,數學操作有條理性,學生接受思維就更有邏輯性,理解數學的能力就會逐步提升。
  三、在教學方式上避免出現形式化教學,應注重教育學理解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形式化教學存在著較多弊端。形式化教學借助表面化和形式化的數學符號,讓學生在沒有任何數學知識聯系的情況下死記硬背。這樣的教學模式,教師不僅很少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理解,更沒有引導學生進行教育學理解,只是僅僅做做表面的數學教學工作,這樣就抹殺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數學理解創造力。
  在多次數學教學實踐課中,筆者總結發現,某些數學教師存在著明顯的形式化教學,且堅信這種觀點:數學教學只要課前看一下所要講的內容,課堂上再按內容寫下就可達到教學目標。實際上,有些教師不能較為準確地定位數學知識的重難點,且在課前不能很好地對數學知識做教育學理解,而僅僅做數學理解。這種做法明顯偏離教學的主目標。在教學上,教師不僅要注重數學理解,還要注重教育學理解。
  例如,在數學概念學習中,根據概念的形成規律,結合教育學理解,教師可以運用下面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
  1.提出問題。設置一個有意義的情景,提出一個有一定思考路徑的問題,造成認知的沖突感,從而引發探究的動機。
  2.辨析。對新的數學概念進行探究性學習時,既要從正面例子中獲得概念本質屬性的信息,也要從反面例子中得到區別于正面例子的信息,這樣可幫助學生在數學解題過程中分清概念理解概念。
  3.變式。用直觀形象的材料或具體事例說明事物的本質屬性,以促使學生形成正確概念。
  4.反饋。學生對概念是否真正理解或理解到什么層次,需要通過學生對概念的運用情況來分析,教師也應該把對學生的理解評價及時傳遞給學生。同時教師要把學生概念理解的“對”與“錯”進行及時地評價反饋,學生懂得了概念錯對的內容與緣由,才能達到預定的教學效果。   四、在教學結果上對數學理解過于自動化,應提倡反思性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專業化程度越高對數學的理解就越具有高度的自動化,因此不理解學生為什么學不懂那么簡單的數學知識。學生對數學的理解無法達到高度的自動化,因此學生不理解數學,不理解老師為什么這樣講解數學。
  筆者常常聽到一線的教師說:我把數學的解題過程與結果都進行詳細的講解,為什么學生就是聽不懂聽不明白,為什么學生聽后還是做不懂數學題。面對同樣的數學問題,教師解答起來是多么地容易,可是學生就是理解不懂,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就需要多點反思,如何把教師數學理解的自動化轉化為學生數學理解的自動化。對于教師來說,任何數學推理過程與數學結果都那么理所當然,根本沒有任何理解困難的問題;可對于學生而言,這些過程與結果是多么地難以理解,這一切未必就是那么理所當然。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筆者認為,首先,教師應是一個反思型的教師,善于提倡反思性教學,做到教學實踐中及時思考教學中存在問題,教學實踐后及時優化教學方法。其次,教師善于從橫向和縱向角度對數學進行反思。思考學生為何從橫向上理解不懂 “顯然”和“必然”的數學問題,思考學生與教師之間為何在縱向上不同屬于一個“數學共同體”。第三,教師應研究如何把反思結果應用到課堂教學上,如何通過反思分享教學經驗,讓學生獲得數學知識上的提升。最后,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活動可以由一般性解決到功能性解決,再到特殊性解決。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多樣性和復雜性,同樣,解決數學問題也有多樣性和復雜性。教師應站在學生角度上,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在數學思維活動中由一向性解決數學問題上升到功能性解決,不斷反思,不斷總結,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動態的過程,傳統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教師可根據課堂教學情況適時調整,利用各種優化對策,創新教學內容,由淺入深,因勢利導,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只有把學生推到數學學習和探究的第一線,才能更好地達到預定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紅梅.淺談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J].新課程學習(中),2012(09).
  [2]張奠宙.數學教育研究導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219.
  [3]黃圓圓.淺談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考試周刊,2017(30).
  [4]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2.
  [5]王銘玉,李經偉.符號學研究[M].北京:軍事譯文出版社,2001:18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625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