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社會和教育的發展,小學科學課越來越受到學校和老師的重視,很多學校已經把科學納入到和語文、數學、英語同等重要的位置,老師付出了大量的心血,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認真研究教材,精心設計教案,悉心指導學生進行科學實驗,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教學效果。本文具體談談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對策。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19)10-0202-01
1 存在的問題
1.1 學習目標的制定欠妥當
教師在教學時,教學目標需要把握到位,但個別教師用多媒體出示學習目標時,把本課的實驗結論已經告知學生,學生在讀學習目標時已經知道結論,這讓學生的猜想假設環節形成了思維定勢,不利于后面的實驗研究。
1.2 材料的控制不恰當
材料對一堂實驗課的成功與否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所以,教師必須會恰當的使用材料,要對材料有精確的控制。教師在帶領學生做實驗時,若對材料的使用以及在操作時會出現什么狀況把握不夠準確,這會大大的影響實驗結果,降低學生對實驗的興趣。
1.3 環節目標制定不明確
有的教師課堂要求不明確,對學生制定的目標也不明確,尤其是在分組操作時,沒有把任務具體分配到每個學生手上,這就導致學生在分組做實驗的過程中,只有一個學生在認真的做實驗,其他學生沒有事做。
1.4 課堂活了,紀律卻難控制了
新課程標準提出,課堂存在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價值取向就是促進學生發展,注重自主,包括學生的自主實踐和自主探究,讓學生感受到自由、寬松的氛圍,使學生對問題敢提,敢說,學生“動”起來了,課堂“活”起來了。但相應的由于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較弱,這就讓課堂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課堂亂了,紀律差了,學生坐不住了,教師控制不了。
2 改進建議
2.1 加強科學實驗課的教學,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科學的教學離不開實驗,離不開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老師要精心設計實驗,盡量貼近生活實際,與現實生活聯系得越緊密越巧妙,學生的感受越深刻,越能體會到學習科學的樂趣。要培養學生自行設計實驗的能力,對照新課標對科學探究提出的具體標準,教學過程中應從日常現象提出問題,大膽進行猜想,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多種實驗方案,選擇有針對性的實驗進行探究,放手讓學生去探索,長此以往,必有所得。
2.2 進一步加強教師自身的學習、提升
新時代的科學課程,要求教師既要有寬廣的知識面,又要有精深的專業造詣。因此,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加強自身修養,為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儲備更多的知識,打好堅實的基礎。
2.3 教學中要組織好科學探究性教學
教師要正確認識探究性學習的教學價值。因地制宜,圍繞教學重點、難點問題,盡量設計一些有利于學生實施的探究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學生對科學現象和問題的探究興趣,增強學生對實際生活中科學問題的關注和分析,還學生學習的主動權。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要把教師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轉變為教師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2.4 實驗前要明確實驗方法、步驟及注意事項
一心想要實驗操作的學生,心里是相當迫切的,以至于連老師的方法和要求都沒聽清楚,已經躍躍欲試,如果以這樣的狀況去實驗操作,基本上不可能完成任務,為了防止其方向偏離或者不知做什么,必須強化方法的再描述和敘述。把實驗方法說清楚,明白后再做,長期訓練,學生實驗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才能逐步規范。
2.5 不提前放置實驗器材,而應分批分發實驗材料
實驗桌上放置著材料,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真正能克制住自己的學生很少,尤其是男生,所以,一般情況下,在做實驗時,不要提前將材料放置在實驗桌上,根據實驗的不同,在做實驗之前再發放材料。在一個實驗完成好后,要把這個實驗的材料放回原處,試驗臺清潔干凈,要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東西從哪里拿的用完后要隨手放回原處。
新的課程標準下,對科學探究性實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驗教學,越來越重要。因此,我們要改進教學方法,更新觀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勤于動手動腦,逐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9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