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阮籍詩歌中的意象與創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阮籍的《詠懷》詩意旨遙深,蘊含著耐人尋味的哲思與理性,而在他的八十多首詠懷詩中,大部分詩歌具有別具一格的意象和風味。這不僅是阮籍詩歌創作中的重要主題,也是他在詩歌創作中的獨特風格,從而成為歷代研究者關注的熱點。魏晉之交,社會政治形勢十分混亂,人性意識漸漸覺醒,阮籍力圖在動蕩紛亂的時局找到一條能夠全身而退、超脫俗世的道路,做到與世推移。這種精神世界的追求和斗爭體現在文學創作中,就表現為具有色彩豐富強烈的各類意象運用。本文根據阮籍詩歌作品,研究阮籍詩歌中的意象與創新。
  關鍵詞:阮籍 玄學 意象 詠懷詩 魏晉 詩歌創新
  阮籍是竹林玄學時期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是一位文學大家,玄學思想不僅影響了他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方式,也滲透進了他的詩歌創作。他的《詠懷》詩旨意幽遠,蘊含著深刻的哲思與理性,具有濃厚的玄學色彩。本文旨在從竹林玄學的人生態度和認識方法兩個方面論析其詩歌意象的創新之處在其《詠懷》詩中的體現,指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態度使阮籍苦苦掙扎在俗世與超世之間,最后只能用“齊物論”來做最后的安慰;《詠懷》中大量意象的存在且復雜結合是玄學“得意忘言”認識方法的表征,而注重“人”的竹林玄學思想又使“意”表現為對人生困境的理性思索和對自由人格的追求。從而論證了玄學觀念對阮籍詩歌創作的影響,揭示了《詠懷》詩所具有的豐富的時代和思想內涵。八十二首詠懷詩寄托遙深,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阮詩的恣意、深隱、托旨深厚在歷代文學批評史中皆有一席之地”,在魏晉之交朝政動亂,二次禪代的局勢中阮籍將自己對國家的期待、個人理想的實現、對時政的不滿都寄托在《詠懷》當中,可是魏晉的當權者剝奪了文人對時局發言的權利,因此,葉嘉瑩在《說阮籍詠懷詩》當中講到“阮籍的詩意旨遙遠、深微、難以測知”。
  雖然目前有關阮籍作品中玄學思想與意象關系的作品有所增多,但總體上來看可供參閱的文獻不算多。由于本文的研究重點是魏晉玄學思想對阮籍詩歌意象的影響,但現有的文獻大多是從魏晉玄學對文學的影響、阮籍思想的矛盾性、審美意趣及哲學思辨命題展開研究,而對阮籍詩歌作品中意象的玄學性、玄學思想對阮籍作品中意象影響進行研究的作品較少,因此,對玄學思想在阮籍詩歌意象中的運用進行系統全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阮籍詩歌中的意象
  阮籍所處的時代,二次禪代,時局動蕩不安,朝堂一朝奸佞與茍且讓他打消人世的念頭,而要真正做到避世保身也是不現實的,曹爽與司馬氏集團的屢次邀約,甚至以女兒婚嫁相逼,讓阮籍痛苦不堪,他的屢次人世背負的當然不是自己已經殘缺不全的政治理想,更多的是對自身與家族的保全。因此他的八十二首詠懷詩當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自己在當世的困境中的悲苦蕭索的感情。往往一首詩當中連用許多的意象,這也就是傳說中的“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在《詠懷》詩中,阮籍善用意象,通常是一首詩中分有好幾個意象,以一些天文地理的意象來表達自己對時間飛逝的遺憾與無奈、對生命的感懷、對宇宙的深入思考、如飛禽走獸意象來自喻、或指代時局中一些君子、小人,孤鳥暗喻自身,燕雀暗喻一些趨炎附勢滿口禮教宗法的偽君子等,也有一些植物的意象如蘭草比喻美好的君子、飛霍表示時間流走給人帶來的焦灼,另有一部分游仙色彩十分濃重的意象如王子、夸父、鄧林等,表現自己對自然的崇拜、對長生的向往等玄學思想,最后也有一些刀劍、丘墓、都城等意象表達在時代所迫政局不穩、臣亂君位的悲思。
 ?。ㄒ唬┨煳牡乩硪庀?
  八十二首詠懷詩當中,對日與月的頌詠隨處可見,阮籍對“時光的流走十分敏銳”,因此在他的詩文中,關于日月的內容很多,《詠懷(其一)》“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輕薄的帷幔映著明月,清朗的風吹拂著詩人的衣襟,是詩人在深夜里輾轉難眠,起身彈琴時觀察到的一幕,明月照著帷幔,帷幔也映著明月,這里的月是表達深刻孤獨的意象,望著月亮聽著孤鳥的嗚叫,不禁郁結難解,憂從中來。而《其二》中的“膏沐為誰施,其雨怨朝陽”,其中“朝陽”由雨怨,因為自己的期待沒有被滿足,我期待雨,結果卻是一幅朝陽既出的景象,看似在說雨和太陽,實際再說自己期盼的清明穩定的政治局面還沒有出現,所以朝陽代表一種失望的情緒。寫宴飲時的朝陽照在瓜上五光十色,十分華麗,實則是對權貴勾結的黑暗局面的諷刺,所以連太陽映襯著瓜地,都是奢華閃耀的五色,“五色曜朝日,嘉賓四面會(其六)”?!对亼眩ㄆ浒耍酚靡痪洹白谱莆黝j日,余光照我衣”來開篇,“西頹日”很明顯講的是夕陽,無限大好的夕陽用“頹”字修飾,奠定了整首詩的基調,頹日的余光照在衣角,后說寧愿與燕雀翱翔不愿與鴻鵠一起游歷,因為鴻鵠志在四海,不知何時歸家,這句詩在現代是一句反話,形同“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是說當時營營茍且的小人寧愿和奸佞一樣貪圖眼前的利益,不愿和有志之士一起去創造一個穩定和諧的政治局面,到這里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夕陽不是無限好,不是流光溢彩,而是西傾的頹日,這里日的意象就與黑暗時局聯系在一起了。日月的意象,是阮籍對時間流逝敏感的體現,對黑暗時局的厭惡和對清明政治局面的向往,同時也給他的詠懷詩增加了一些空間感和立體感,其影響不可小覷。阮籍詩中路的意象出現次數不多但足夠顯眼,其實古代的文人對路的意象多多少少都有所運用,有的是對未來向往的期待之路,有的是對過去懷念的回憶之路,還有的是對當下境遇迷茫不滿的“陌路”,世人提到阮籍定會脫口而出一個典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是說阮籍喜歡駕車到處游玩,但他從來不規劃路線,而是率性而為由著車馬四處游走,走到一個沒有路的地方,動輒而返,在路邊大聲的哭泣。這也是阮詩中路意象的大多數情形,迷茫、困苦、絕望。
 ?。ǘ┲参锱c動物意象
  植物意象在阮籍的詠懷詩中出現也是頗為矚目,有幾大類,一是像桃李、佳樹等非常美好卻容易凋零的植物,表現了繁榮穩定無法持久,生命飛速凋零,如“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樹林”(九);二是飛霍、荊棘等有指代性的色彩十分灰暗的植物,來表達其心情的悲痛與被生命的沉思;三是像松柏、景山松這樣品格堅韌屹立不倒的植物,來表現詩人自己對生命不屈的精神和對理想世界的寄托?!凹螛湎鲁甚?,東園桃與李”(其三),這首詩開篇就以佳樹和桃李作比,《史記》中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說桃李不用言語,因為它們自身的美好,很多人會走過來觀賞,所以很快身下就會有一條路,接下來詩人又說“秋風吹飛霍”,凋零就從此開始了,上下形成的鮮明對比,是朝政更迭的體現,下自成蹊又如何呢,到了秋天萬物依然會凋零的,春夏美好的植物代表了曾經的繁榮盛世,而秋風吹著飛霍,就是司馬集團篡奪權位的時候,“繁華有憔悴,堂上生荊杞”,接下來這句更加明顯,繁華也有凋零的時候,堂上本來是賓客聚集推杯換盞的熱鬧情景,現在卻生出了荊棘,高潔的蘭草桃李代表著不與世人同流合污的品質,也代表著清明盛世,而荊棘飛霍表達著詩人的哀傷無處寄托,只能寫下這些冰冷的句子來抒發自己的感情?!耙暠颂依罨?,誰能久熒熒?!把鼍吧剿?,可以慰吾情?!保ㄊ耍┻@首詩是十分有代表性的,阮籍作為一個文學家,也作為當時候對玄學推崇備至的人,從前在名教與自然中掙扎,尋找平衡,在發現這二者無法平衡之后,他選擇了“越名教而任自然”。因此,熒熒桃李花,終有凋謝的時候,這是生命發展的自然趨向,誰也阻止不了,而只有仰頭觀賞景山松可以安慰到他,因為松柏的堅韌不拔、風吹雨打屹立不倒的品質是阮嗣宗十分向往的。詩歌中鳥的意象出現也很頻繁,和前文日月意象相同,阮籍詩中的鳥意象占據了八十二首詠懷詩一半的篇幅,一說飛鳥與玄鶴的清冷高傲,一說孤鳥的悲涼哀鳴,還有一種用燕雀與鴻鵠進行對比,描寫胸懷大志的鴻鵠和安于現狀的燕雀來暗喻時局。這些飛鳥意象大多來自于前人典籍,包括《詠懷(其一)》前兩句就用了兩組飛鳥來抒發內心感慨,“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鴻是大雁中最大的一種,是群體性動物,描寫一種群體性動物用“孤”字,孤鴻就比孤鳥更加的孤獨,而鳴北林的翔鳥更加如此。在我們的常識中,南音軟,南風暖,南字代表著溫暖和煦,而北方是會下雪的.一談到北方我們會想到朔風,是很冷的風,所以這里的“翔鳥”,就是寒鳥的意思,“孤”“寒”二字下的鳥意象,自然就表露出詩人一種孤寂、蒼涼悲愴的心緒。   (三)刀劍意象
  阮嗣宗的詠懷詩中,刀劍意象出現的不似日月草木那么頻繁,隨處可見?!拔9谇懈≡?,長劍出天外”(五十八)、“少年學擊劍,妙伎過曲城”(六十一)、“翱翔觀陂澤,撫劍登輕舟”(六十三)、“失勢在須臾,帶劍上吾丘”(六十六)。阮嗣宗所處的魏晉之交,外戰其實已經趨于平靜了,取而代之的是朝廷無休無止的政治內斗,政權更迭。其詠懷詩中很少出現直抒胸臆的詩作,但這幾首與刀劍相關的詩,是在那些反復零亂回昧雋永的迷蒙的詩句中最坦白最直接的,比起骯臟不堪的內斗,阮籍懷念甚至在向往烽火連綿拔刀提劍為國捐軀的年代,時下的環境實現不了自己對國家的一腔熱血和理想抱負,所以他把這份感情直白地寄托在描寫戰爭的詩句里,國難當頭匹夫有責,所以戰馬上的危冠如疾風可以切浮云,戰士手中的劍長可伸至天外,描寫這種氣魄雄渾、神勇無比的戰爭場面,營造氣壯山河的景象,反襯出政治內斗里各色政治家蠅營狗茍的國家悲劇。而年少時的阮籍曾學過擊劍,技藝高超,整個城的人都無法匹敵,英姿勃發的少年模樣,在大漠中揮劍斬退外族的侵略者,翩翩的戰旗、陣陣的軍鼓這些戰爭的場面描寫中,阮籍最后用一“悔恨”來結尾,表達自己報國無門、政治理想無法實現的遺憾與哀嘆。戰爭雖無情,可是比起眼下時局,他更向往金戈鐵馬的沙場,而在《詠懷(六十三)》中,撫劍登輕舟,這里的劍就不再是反襯司馬氏的茍且了,而是表達了自己對恣意快活生活的向往,也是對自由的向往,登上一發輕舟仗劍走天涯,有無數的閑暇時間去冒險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哪怕是年紀大了,還能像少年一樣自由來去,這里的劍便是一種對自由強烈的渴望。
  二、阮籍詩歌意象的構成特征
  都說“嵇志清俊,阮旨遙深”,因為在當時的時代中,一句不慎之言就會招來殺身之禍,亂世中想要保全自己,通過文學作品來抒懷,必然有很多東西是要寫得十分隱晦的。詠懷詩通常是一整首都貫穿著意象,而阮嗣宗詩中的意象一般分為幾類,一是通過大量的用典,借用典故中的人物、情節、情感來暗諷時局,抒發自己內心的感慨;二是通過觀物,由耳目之內的所見所聞抒發自己的八荒之情;三是生造與拼湊,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自創的人物意象,如當路子、紛綸客、讒夫、繽紛子等。
 ?。ㄒ唬┩ㄟ^用典的構成
  阮籍八十二首詠懷詩用典,取材廣泛,構思新穎,推陳出新,可見于《離騷》《詩經》《莊子》《史記》《戰國策》等。魏晉之交,文人被奪走了政治的發言權,他們或遁入自然中不離俗世,或被當權者操縱成為收買人心的機器,阮嗣宗為了保全自身與宗族無法全身心地到自然中去,又不愿被司馬家族擺布,他想說出自己的心聲,卻不能直言不諱,只能借前世的典故,借古諷今,借古喻今。如“昔日繁華子,安陵與龍陽”(其十二),繁華子,是上文所說的生造人物,但這首詩的下文有指代,比如昔日的安陵與龍陽?!墩f苑》的《權謀篇》里記載有,安陵君纏,因為長相俊美,被楚恭王寵幸,安陵君能言善道,很會邀寵,常能得到楚恭王的賞賜與愛護。龍陽在《戰國策》的《魏策》中有所記述,說,魏王和龍陽君在同一個船上垂釣,龍陽君釣上來數十條魚,突然慟哭著丟掉了那些魚,魏王問何故,龍陽吞吐回答說恐懼魏王像釣魚一樣有了更美麗的伴侶而丟棄自己,魏王聽后下令“有敢言美人者,族”。這個典故是阮籍用來形容君王身側之人的,暗喻在魏王身邊的司馬氏。在詠懷詩眾多的典故中還有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詠懷(其二)》“二妃游江濱,逍遙順風翔。交甫懷佩環,婉孌有芬芳”,前有《列仙傳》上記述,曾有兩個美麗的女神仙,去河濱游玩,碰見了鄭交甫,這兩個女神仙對鄭交甫一見傾心,就把自己身上的玉佩解下來送給了他,鄭交甫高興地接下了玉佩放在懷中離開了,走出了十來步,想拿出玉佩看,發現玉佩不在了,那兩個女神仙也不見了。緊接著下文又脫出“傾城迷下蔡,容好結中腸”?!皟A城”二字中所周知,是《漢書》中李延年的詞,說北方有個美麗的女子,超凡脫俗,“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ǘ┩ㄟ^感興的構成
  觀物這一類的意象,通常是自然或社會景觀給詩人一種感激或者觸發,這種感激并不是感恩,而是感情突然被激發的一種體現,如“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其一),這句詩是說,深夜里輾轉難眠,起來彈琴,樂聲中,“我”看見輕薄的帷幔,被月亮的光映襯著,清涼的風吹著“我”的衣角。月光與帷幔,清風與衣襟,這是一組描寫景物的句子,而阮籍常常在耳目之內還有一份更廣闊更深遠的情感抒發,因此下文他發出了“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的哀嘆,是薄帷映明月讓他傷心,還是涼風送衣襟讓他憂思呢,其實都不是,觸景生情是抒情詩創作的一大特點,阮籍的一生都在“徘徊”中度過,在名教與自然中徘徊,也在人世與出世中徘徊,這種自我拉扯讓他憂思難盡,而給他這一份出發是他眼睛看見的薄帷與清風?!白谱莆麟P日,余光照我衣”(八),這是通過景物觸發內心感慨的典型。諸如此類的還有“芳樹垂綠葉,青云自逶迤”(七),通過佳樹上的綠葉、天上不斷行走變換的青云來表述時間的推移變換四時的更替讓人感到焦灼無奈的心情?!凹螘r在今辰,零雨灑塵?!保ㄈ撸?、“松柏郁森沉,鸝黃相與嬉”(六十四),皆是通過觀物創造出一種意象或意象群,由此來表達自己當時的心境。
 ?。ㄈ┩ㄟ^生造的構成
  前文已經提到過,阮嗣宗詩中非常別具一格的是他對詩中一些人物的虛構與創造,人常說阮詩“興寄無端,反復零亂”,在亂世中保全自己的不易,因此他的文中不會出現一些當世的人物,所有的不滿與憤恨都以這些自創、生造的人物意象來影射表達了?!拜p薄閑游子,俯仰乍浮沉(十)”,這里的閑游子,年少無知,隨俗浮沉,阮籍在字里行間里對這個世人不知的豎子表達了輕蔑與不屑,詩的下半段他又提到了王子,并且附上一句“唯有延年術,可以慰我心”,再一次表達了對王子長生的無盡羨慕。再有另一類生造的人物——明君子,孤士,如“豈有孤行士,乘涕悲故時”(其四十九),阮籍借這些人物來明志、抒懷或者自我激勵,也是自我安慰,自己雖然不是明君子,但也不會與權謀奸佞同流合污。而自創的孤行士就是對自己的比喻,山巨源、王戎做了當朝臣,嵇康已放棄對這個世界的期盼,這兩個極端阮籍都做不到,為什么世人常說阮籍發言玄遠呢,因為他不得不這樣,在矛盾與掙扎中,他就是這個為歷史哭泣的孤行士。   三、阮籍詩歌意象的意蘊
  阮禹的建安時代已經過去,英姿勃發樂觀進取的行文風格也漸漸地不知所終,取而代之的是竹林文學或憂傷或蒼勁或悲愴的綿長意蘊,“典午之變”后,阮嗣宗在名教與自然的平衡中徹底絕望了,修正名教與自然的關系是玄學一個貫穿始終的課題.無所謂偏離,他選擇了回歸自然,所謂“越名教而任自然”,為什么會有這種說法呢,名教講求的知禮懂法,上下有別,禮教在那個時代已經是對文人的束縛而不再是政治清明時期教化民眾的機器,《詠懷詩》中多次提到了對滿口宗法禮教的偽君子的不屑,如《昔聞東陵瓜》“布衣可終身,重祿豈足賴”的勸誡。
  阮籍的《詠懷》詩寫得隱諱曲折,“百世而下難以猜測其真意所在”。但是詩人的心態和情感的邏輯線索還是躍然紙上,可以明顯感覺到的。比如他說:“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芭腔矊⒑我?,憂思獨傷心?!薄耙蝗諒鸵幌?,一夕復一朝。顏色改平常,精神自損消。腳中懷湯火,變化故相招?!薄敖K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边@種自我意識究竟依附于什么樣的客體才能安息呢?阮籍認為,人生有限,自然無窮,只有投身于宇宙的自然本體之中,才能使焦慮的心靈安定下來。他說:“自然有成理,生死道無常。”“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薄皶r路烏足爭,太極可翱翔?!比罴f的“自然”“天道”“太極”,都是指宇宙的最高本體。但是阮籍把自然與名教對立起來,這就使得本體脫離了現象,變得虛無縹緲,失去了具體內容。這種本體是無法安息焦慮的心靈的,于是阮籍又陷入了迷惘惶惑,在出世與人世、超越與妥協之間搖擺不定。這種思想在《詠懷》詩中表現得最明顯。我們可以看到,他感慨過“昔日繁華子”的“言笑吐芬芳”,也說過“自非王子晉,誰能常美好”。作為竹林文學的代表人物,老莊思想對阮籍的影響不可小覷,他的詩歌意象中多次借《莊子》的典故表達了對恣意瀟灑順勢而為思想的向往,羨慕王子晉,主張養生,都是他玄學思想的最佳體現,正是這種思想的出現,才有了濃重的游仙、避世風格的詩句,感慨共工,唏噓鄧林,艷羨王子,暢想沖虛,這些詩句在中國詩詞的歷史上獨樹一幟、別具一格,因此和時勢造英雄一樣,是魏晉那個動亂的時代促成了阮嗣宗的詩歌創新。
  世說阮籍有才,而古之學而優則仕,如阮之大才,在那樣動蕩不安、朝局更迭的時代里,并不是無用武之地,而是奸佞茍且篡權奪位、各為其利的不屑讓他不斷地掙脫政治的擺控,阮嗣宗也是天真的,因為步兵營善釀酒,就自愿報名當步兵,世上也就有了“阮步兵”之稱。他不愿與司馬氏為伍,也不像山濤、王戎能夠豁達地追名逐利,更不似嵇叔夜那般無畏,能夠激憤直言,他要在這亂世保全自己,詠懷詩顧名思義,是詠唱內心情懷的詩句。八十二首詠懷詩看似反復零亂,但字字泣血,雖行文散漫,興寄無端,不過是因為這亂世中不曾有一條路能夠讓他的靈魂歸位。也是因為這種矛盾反復的掙扎,才有了中國五言詩的興起與發展。阮詩中的意象如騰云滾滾奔流不息,常常是一句詩中有幾個典故疊用,以日有懸車、朝陽,也有頹日,說鳥有玄鳥、青鳥、孤鳥,亦有燕雀與鴻鵠鮮明的對比;說路便有失路,有歧路,有勢路,都城或廣闊,或殘敗;墳墓清冷而仙境溫暖和煦,仙氣繚繞令人向往不已,神仙長生,凡人生命如桃李花秋風吹過繁華落盡,四時飛速流轉;說門有東門西門,殘破不堪的城門;寫刀劍就有俠肝義膽沙場男兒形象躍然紙上,阮嗣宗的一生比起山巨源的直言名利,嵇叔夜的快意生死,一直是一個零余者的形象,他的政治理想也不外乎仁愛恭親,君君臣臣,可是那樣的時代,注定了名教與自然是撕裂的。魏晉之中,詩以阮籍的詠懷為最高成就,他對意象爐火純青、巧奪天工的雕琢與運用,其背后意蘊的綿長、情誼的深厚,亂世中是無人能及的。圈
  參考文獻:
  [1]陳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5.
  [2]葉嘉瑩.葉嘉瑩說阮籍詠懷詩[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賀文婧.阮籍詠懷詩研究[J]山西師范大學,2013 (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631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