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中教材中的“意象”的再建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圖分類號】G423.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1-0259-01
  在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教材將語文課程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更注重語文對學生的熏陶感染作用。為此語文教材編排時選取的文章都是文質兼美,具有典范性與文化內涵。因此,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如何正確地使用教材,充分調動師生間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對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顯得尤其重要。這就不得不面對如何有效駕馭與利用語文教材的問題。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不少教師與學生重視課外閱讀卻輕視教材文本研讀的現象,對教材的學習集中在文言文單元,而現代文單元一帶而過,作為教學范本的教材根本沒有引起他們的足夠重視,沒有起到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作用。
  那么如何更有效的利用高中語文教材呢?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話題。為此,筆者想從教材中塑造的文學“意象”的角度,談談教材文本中“意象”與寫作之間的關系。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教材文本中的意象。所謂“意象”,即作者借表達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它是作者情感的載體,表現為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等。在教材中,作者通過各種藝術技巧建構出形形色色的意象,筆者以高中教材必修一為例,作了一個粗略的歸納。如:湘江秋景、指點江山的同學少年、悠長的雨巷、散發丁香芬芳的姑娘、油紙傘、康河、青荇、水草、深明大義的燭之武、易水訣別的荊軻、鴻門宴上的項羽、劉邦、直面慘淡人生的劉和珍、包身工、香港上空飄揚的中國國旗、太空飛行的楊利偉等等。這些意象各有審美意蘊,值得我們穿行在文字之間,把這些文本意象內化,同時,也值得我們握筆行文,將這些文本意象外化,成為學生作文里的再造形象。
  一、以文本“意象”來造“境”
  借助教材中的意象,利用意象空白,展開合理想象,然后用形象生動的文字創造意境。這是要以審美“內化”為前提的,比如,我們在審讀意象的時候,要調動個人的全方位的審美感官去接近與消解對象,包括物象的外形特征與內在品質、人物的言行舉止、喜怒哀樂。唯有內化“意象”,才能更好地外化“造境”。例如:
  下雨的時候,雨絲浸潤著古巷,籠罩著古巷,仿佛在小心翼翼的為一個嬰兒洗浴,瓦片上的青苔,含苞的花朵都在欣喜地啜飲天降的甘霖。雨天人們是不怎么出門的,泡一壺清茶坐在藤椅上,翻翻古老的線裝書,吟著《雨巷》,也會有調皮的孩子在雨中嬉戲,清脆的笑聲如掛在檐角的風鈴,美妙悅耳,丁香般的姑娘,舉著油紙傘消失在巷口,留下背影讓人遐想。這里的一切都如一首婉約的詩,一花一木都充滿了靈氣,營造著詩意的氛圍。(滿分作文《詩意地生活》)
  作者以戴望舒的《雨巷》中的典型意象為出發點,以自己的筆觸營造了一個詩意的生活意境。這種脫胎于教材的意象仍與教材保持基本一致,有詩意的氛圍,但去除了“憂傷”的基調。這就是寫作者在審美的基礎上,根據寫作需要對意象的加工改造。
  二、以文本“意象”來造“象”
  教材中的意象豐富而多樣,這些意象有的在教材中已有充分的描寫,我們能夠細膩地感觸到它們的美;有的意象缺少詳細的描寫,我們只能大概感觸這個形象的存在,這樣的意象是有很大的加工價值的,這種加工需要我們通過想象來完成。比如文言文中的這些“意象”: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上出的燭之武,憂國憂民被逐湘水的屈原,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藺相如,北海牧羊的蘇武等。在高考作文唱響主旋律的背景下,這些凝聚著滿滿正能量的歷史人物,可以通過想象在作文中作一個充分的展示。例如:
  雖然歲月給了燭之武太多的落寞,但他沒有放棄自己,而是把握住國家危亡的機會,把握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他孤身深入虎穴,與秦伯進行了面對面的交鋒,把幾十年積蓄的能量在瞬間發揮出來。“機會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敝皇沁@機遇來得太遲了一點兒,而且是冒著亡國的危險。但如果不是秦晉圍鄭,‘燭之武恐怕真得“駢死于槽櫪之間”,湮滅于歷史的風雨之中了?!栋盐諜C會,改變自己的人生》
  這個文段就是以高中教材必修一的《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的形象為描寫對象來證明“把握機會,改變自己的人生”的觀點。教材中的燭之武是一個為深明大義勇于擔當的形象,而這個文段從抓住機會的角度再現燭之武的另一面形象,角度新穎別致,能夠論證文章的中心。例如:
  大漠千里,黃沙漫漫,駝鈴悠悠。你,一個柔韌的奇女子,王嬙,演繹出讓人感傷的出塞的神話。一個江南水鄉浸透溫婉氣息的女子卻要在風沙裹蝕下把青絲熬成霜白,枯萎了紅顏。又有誰可以承受這樣的命運,而你,昭君,只是懷一幽怨的琵琶,留下了夕陽下無語的青冢。你,變坎坷的人生際遇為華夏史冊上為民族和平而犧牲的永世光輝,熠熠生光?!蹲プC遇,成就偉岸》
  作者以教材中昭君的意象為底本,用第二人稱的口吻,將昭君出塞的情景演繹成“神話”。其中既有環境的氛圍的渲染,也有對人物意象的描寫的虛實結合,將昭君出塞的情景呈現在讀者面前。而這種情景在教材中是沒有的,可以說,這是寫作者對教材解讀完后對意象的再造。這種造“象”就是通過想象來完成的,顯得合情合理。
  三、以文本“意象”來造“例”
  以文本“意象”來造“例”,就是用教材中的意象,特別是人物事例作為論據來證明闡明自己的觀點。這其實是一種普遍的用法。例如:
  在滾滾而來,浩蕩而去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的誠信者比比皆是,荊軻于“風蕭蕭兮易水寒”中作別太子丹,壯士一去,只為報知遇之恩,雖蹈死地亦無怨無悔。伍子胥逃離楚國,得吳王重用,答應替他報仇,從此伍子胥盡心輔佐,縱然之后受猜忌可仍然不改忠心。陶朱公蕩舟西湖之上,得以“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秘訣便是誠信經商,后世徽商,晉商皆履行了這一原則,才有了商行的繁榮昌盛。
  這文段為了證明“自古以來誠信者比比皆是”的中心,運用了教材中的荊軻、伍子胥、陶朱公來作為事例強化自己的觀點。荊軻易水作別,為報知遇之恩,義無反顧;伍子胥為踐行自己的諾言,盡心輔佐吳王,不改忠心;陶朱公履行誠信,得以商行繁榮昌盛。如此反復證明自己的觀點,使得論證強而有力。
  如果想使教材中的人物形象成為鮮活的題材,就必須深刻理解這些人物,并能從不同角度對人物做出合情合理的剖析,讓教材中的人物形象靈動地存在于自己的意識里,從而游刃有余地展示在文章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119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