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數字影像技術的山西翼城砂器技藝的應用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翼城砂器技藝作為山西代表性的手工藝之一,千百年來始終延續師徒相授的傳承方式,使其帶有濃郁的內卷化色彩,盡管“示范式”傳授能夠使技藝代代傳承、不斷改進,但這種立基為“人”的傳授方式也使其發展畫地為牢,始終無法突破一時一地的限制。伴隨著媒介技術對注意力的搶占與爭奪,扎根翼城砂器的技藝傳承和文化傳播在現代科技復雜的大環境下愈顯根基單薄,難以聲傳廣遠,發展步履維艱。本文在深入分析山西翼城砂器技藝傳承現狀的基礎上,通過數字影像技術分析其技藝傳承中的應用價值,充實其與新媒體技術勾連的理論系統,并且提供了有益的話語參照體系。
關鍵詞:翼城砂器 數字影像技術 傳統工藝 師徒傳承 市場營銷
一、山西翼城砂器技藝的傳承現狀及傳承環境
據《尚書·堯典》記載,堯都砂器始創于上古,首產于堯都。文中記載的堯都是指山西省翼城縣隆化鎮堯都村,當地人稱砂鍋為“砂鍋片子”。翼城砂器用料考究,工藝獨特,工序復雜,道道嚴格,以皮薄質優、美觀大方、營養保健、耐火耐焰、直火干燒不裂而聞名于世。翼城砂器以傳承千年的古法燒造技藝為依托,在古堯都砂鍋基礎上不斷創新,開發出多種符合現代入日常生活實用要求的產品,并且通過申報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技藝項目,積極參加山西省各種博覽會、展銷會等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使得這一手工技藝得到了保護與傳承。作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的示范性項目,翼城砂器較好的傳承發展現狀得益于其獨樹一幟、因地制宜形成的傳承環境與傳承模式。
在社會意識上,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保護力度的加大,電視媒體也響應國家政策制作出一批優良的電視作品,其中包括電視紀錄片《大國重器》、電視綜藝節目《國家寶藏》在內的一批高質量、高流量的電視作品登錄主流媒介平臺,這些文化產品通過既叫好又叫座的方式,滿足了人民大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同時也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關注植于觀眾的觀念中,通過宣揚工匠精神,回溯逝去的技藝,既培養了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又能使大眾意識到傳承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信的重要性。
在政策支持上,翼城縣政府積極落實臨汾市委的指示精神牽頭組織調研,規劃部署“砂器特色小鎮”,為堯都砂器的保護與傳承制定發展方向。同時,各村委會牽頭組成合作社或者通過商業合作的方式,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縣一品”推介、“平陽工匠”評選等方式,打造傳統文創品牌,為砂器產業發展提供支持。
最后,在商業培植上,通過資本引入使合作社逐步走出縣域,走向更廣闊的市場,通過商業競爭激活翼城砂器傳統技藝向創意產業化方向發展,讓資本博弈和文化傳承相輔相成。使翼城砂器逐步形成包括翼城縣古堯都砂器、翼城縣晉堯砂器、翼城縣榮盛砂器、翼城縣澤旭砂器在內等一系列知名的本土品牌。
二、數字影像技術在傳承中的應用價值
數字影像技術是當代最具深入挖掘價值的技術之一,它將自己編織進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之中,直到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作為一種技術要素,它通過參與人的認知系統逐漸融入復雜的媒介世界,塑造甚至改變著人們觀察、記錄乃至參與生活的方式。在上文中,我們提到了具有良好口碑與社會效益的電視綜藝節目《國家寶藏》,在《國家寶藏》中,其中展示和傳播的傳統技藝就有大量“數字影像技術”的參與。所謂“數字影像技術”指的是通過包括數字媒體技術、新媒體音視頻技術等方興未艾的計算機圖像成像技術以及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和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創生出的尖端擬像技術。其特點正如20世紀原創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所說,作為“人的延伸”,是對視覺、聽覺乃至人體神經知覺的高度仿真。
在數字影像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網絡播出的影視劇、動漫、游戲及互動直播、彈幕視頻后,數字影像技術終于進入了“創構”現實的擬真、再現階段。數字影像技術不僅僅能夠還原和復現已有的實物,還能通過搭建在現實中難以呈現的場景,將體驗者帶入被數字化技術重構的虛擬世界中,使體驗者介入或因世殊時異而無法回溯的場景,或因空間限制而無法到達的場景中去。數字影像技術作為一種能夠突破時空的技術要素,搭建了一條溝通環境與時光的通道,提供了各種各樣在日常生活中難以獲得的體驗。也正因此,這一技術被法國盧浮宮、臺北故宮博物院等世界多個博物館應用以展示傳統技藝、呈現他們的制作工藝、生產過程與所處的制作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講,數字影像技術與傳統技藝傳承天然具有耦合性,是當代最具深入挖掘價值的技術要素之一。具體來說,筆者認為數字影像技術在翼城砂器技藝傳承中的應用價值主要有師徒傳承及市場營銷兩個方面。
(一)在師徒傳承中的應用價值
在上文中,筆者分析和概括了數字影像技術的應用領域和技術特點,認為數字影像技術是虛擬媒體的技術要素。數字影像技術在認知結構和感知層次上,實現了通過沉浸體驗而扭轉和影響認知的感知混融,其實質是通過視覺擬像、音響效果和虛擬現實效果、及時反饋效果等多重表現手段實現統合符號的輸出反饋,形成“異質同構”。其結果是由體驗向認知的創構乃至侵蝕。通過深入挖掘數字影像技術的(虛擬)現實感與沉浸感,并充分利用大數據實現傳播閉環,可以直接實現師徒相授場景的復現,這是數字影像技術在傳統技藝文化保護中的一個重要方向。
1.模擬師徒傳授場景
數字影像技術在山西翼城砂器技藝師徒傳授應用時,起到的主要作用是補充替代人數稀少的技藝師傅,起到虛擬教師的作用?!皫煛笔莻鞯馈⑹跇I、解惑的主體,從淺層次來講,師傅教授知識、傳授技藝,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在完成砂器燒制的同時,通過口傳心授將技藝在日常生產中傳遞下去,解決徒弟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培養技藝傳承人;從深層次來講,師傅還要在制作中將傳統技藝所凝聚包含的傳統文化、歷史典故乃至創作理念傳授下去。傳授知識、技藝與理念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影響學徒認知、態度及行為的過程,這其中,增強其對知識技藝的了解容易,但通過系統來進行深層次學習,尤其是觀念學習則有一定困難。 2.實現教學師生互動
以教學為指向的數字影像技術應用專業性極強,技藝傳授復現師徒相授的動態場景需要積累大量的實地、實物資料,需要的前期數據積累和試錯投入成本較高。數字影像技術教學系統的搭建難點主要在于打通實地調研與可視技術的門檻。一旦數據平臺和技術轉化完成,數字影像技術就能搭建出一個多種感官交織的“知性虛擬空間”,通過不斷收集資料,錄入數據,大數據的積累計算和深度學習能形成通過系統的去中心性實現多重“一對一”的傳授,即通過虛擬“師傅”與進入虛擬空間的學生實現傳授實時交互,降低傳統技藝傳承的門檻。作為補充系統應用于傳統師徒技藝傳承訓練中,或規模應用于培訓學校、遠程教育等場景中。
?。ǘ┰谑袌鰻I銷中的應用價值
1.體驗式營銷吸引大眾
傳統技藝與文化產品的體驗式營銷是目前市場營銷和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向之一。在當今媒介高度滲透人們生活的社會化傳播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能夠獲得人們注意力的產品,或許才能記憶過去、保住現在、展望未來。因此,將數字影像技術應用于翼城砂器技藝的文化傳播與市場營銷戰略,絕不僅僅是為創新而創新的口號,也不是不切實際的噱頭,而是當下傳統技藝傳承保護不得已而做出的選擇。
2.新媒體營銷增加宣傳
市場中的商業和文化是買賣和傳受雙方的雙向選擇。實際上,市場營銷和文化傳播均是賣方或傳者編碼,買家和受者進行譯碼、解碼的過程。數字影像技術的介入就是為了通過在編碼方面下功夫,通過全媒體、視像化、體驗式的模擬和沉浸體驗,實現譯碼的順滑過渡和高效的解碼理解。展示性的數字影像技術能嵌入到微博、微信、抖音等各類社會化媒體,使得山西翼城砂器產品這類獨具特色、區別于人們日常生活中器物的商品快速吸引大量受眾。沉浸式的數字影像技術功能更盛,甚至能夠通過虛擬現實場景中的有的放矢的體驗和交互使得買家和受眾的各類觀感充分調動起來,創造全身心的體驗,從而直接提高轉化率,成為翼城砂器技藝文化展示、體驗的窗口,以及銷售的平臺。在這一過程中,數字影像技術能夠通過平臺搭建過程中商業資本與文化審美的博弈衍生和啟發出傳者、賣家對商業和文化的共識,這幾乎是所有意指加入商業產品博弈的傳統技藝的必經之路。
三、數字影像技術在傳承中的傳播策略
事實上,引入數字影像技術對實現山西翼城砂器技藝在傳承教育與文化傳播、市場營銷、上的再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僅能夠有效地解決中國傳統技藝傳承與媒介融合的技術瓶頸,提升山西翼城砂器技藝的知名度、美譽度,還能極大地通過技術引導傳承與保護觀念的革新,解放傳統技藝保護與發展的思路。通過數字影像技術這一極具后工業化時代色彩的技術產物與山西翼城砂器傳統技藝的互動,為我國傳統技藝的傳承方式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同時將市場營銷、文化傳播等商業層面上的考量納入到傳承發展的框架和體系中來,具體來說,還要通過政府、企業與社會主體的融通,實現翼城砂器技藝應用數字影像技術的融合發展。
首先,政府要打開思路,積極牽頭引入數字影像技術等新技術主體,為推動產業融合形成政策支持。在山西翼城砂器技藝的傳承與保護上,首要的是要加強龍頭企業培育、扶植一批具有強大技術實力和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合作社和品牌,并在此基礎上加強特色品牌保護,通過政府幫扶,大企業深度合作,助力企業健康發展。
其次,啟發企業和合作社采取技術手段和創新思路參與市場競爭,并為企業、合作社和具有技術實力的高校、研究院牽線,降低應用于翼城砂器技藝的門檻與成本,并打通技術平臺成果轉化渠道,推動技術培訓學校的建立、市場營銷部門要活用技術成果,實現產品產得出,質量有保證,銷售有渠道,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產業鏈,并使技術支持牢牢依附于產業,助推企業產業化。企業與合作社需擔任好實現主體,這其中不僅包括配合政府政策及時扎根生產實踐提出自己的需求,還要提供技術骨干、營銷骨干的經驗,廣泛收集來自于一線的生產銷售建議,使數字影像技術直接針對生產銷售實踐,關照市場痛點,擊穿現有問題。
再次,需要積極引入社會主體,形成行業協會、文化研究所對“堯都砂器”傳統技藝進行保護、研究和開發,整合和梳理目前堯都砂器制造技藝的已有資料,將其納入到數據庫中進行管理。此外,應當籌措資金作為對該項目的傳承、研究與開發的使用資金,設立專戶,??顚S?。最后,聘請專家形成數字影像技術平臺調研與實踐顧問團,對平臺搭建進行支持指導,進一步研發砂器產品新的銷售模式、展示方式和技藝學習方式,打造優勝傳統技藝的示范項目。
參考文獻:
[1]郭悅.基于VR影像技術的民族文化展示內容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8.
[2]唐家興.水墨元素在數字媒體藝術作品中應用研究[D].贛南師范大學,2016.
[3]錢曉虎.數字影像在浙江欠發達地區非遺保護中的應用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5.
[4]羅欣.光影的重合[D].江西師范大學,2013.
[5]石慶秘,黃莉,向鵬飛,龐勝勇.非藝術化數字影像與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傳承方式建構[J].民族論壇,2015(5):72-77.
[6]鮑遠福.數字影像的“間性”美學范式論析[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42-48.
[7]張效娟.“非遺”數字化保護中的“在場”問題研探——以青海刺繡藝術數字化保護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8(4):32-38.
[8] 張瑋玲,基于“參與式數字化保護”理念的西部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以寧夏地區為例,[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6( 12):12-18.
[9] 李劍.無錫運河文化遺產資源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研究[J].裝飾,2016(8):52-58.
[10] 宋俊華,王明月.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現狀與問題分析[J]文化遺產,2015(11):35-4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92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