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山西“山曲”的音樂特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國的民歌種類多樣,有節奏寬廣的山歌,山歌往往是在山區中演唱,旋律高亢;有在都市中演唱的小調,小調的旋律往往是流暢、明快的;還有在勞動時所演唱,節奏感豐富的號子,這三種民歌的種類被稱為中國民歌三大體裁。除此之外還有集山歌的高亢、嘹亮,和小調的歡快、流動,兩種民歌體裁特點的“山曲”,由于山曲是在山區中演唱,所以大部分是屬于山歌風格,另外也有一小部分具有小調特色。著名音樂家江明惇先生說“人民的社會生活是非常復雜的,民歌的形成、發展以及流傳的情況也是非常復雜的。因而,體裁的問題也很復雜。漢族民歌中多種體裁因素相綜合的現象、不同體裁之間相互轉化的現象都是很常見的?!盵1]山曲就是一種集多種民歌體裁,在晉西北與陜北的山區演唱的民歌。
一、山曲的結構特點
“結構”是指事物的內部組織,在音樂作品中結構被稱為“曲式”,由于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是用耳朵聆聽,因此結構顯得尤為重要。山曲的結構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由兩個樂句構成,另外一種為四個樂句,經過本人對《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山西卷》的研究,大部分山曲都是偶數樂句,奇數樂句的山曲幾乎沒有。其中由兩個樂句構成的山曲,有一部分是對稱的平行樂句,有一部分則非如此。
“譜例1”是山西河曲縣的一首山曲《羊倌歌》。這首歌曲只有8個小節,分為上下兩個樂句,每個樂句4個小節,第二個樂句是第一個樂句的變化重復,兩個樂句上下對稱。
“譜例2”是山西河曲縣的民歌《跑口外跑得我心慘了》。這首民歌共8個小節,分為上下兩個樂句,每個樂句4小節。盡管這首山曲的兩個樂句的小節數為4+4,但是兩個樂句旋律的發展并不是平行樂句式的對稱。所以相對于平行樂句式的上下對稱的山曲,這類上下樂句不對稱的山曲數量不多。
由此可見,上下樂句對稱的分節歌結構是山曲的常見曲式,但也存在不對稱的其他曲式,比如“譜例2”。
二、山曲民歌旋律的特點
?。ㄒ唬┬烧{式的特點
山曲的旋律大部分為徴調式,其中五聲徴調式為常見。山曲中也存在一些六聲徴調式或七聲徴調式,但是較少見。
“譜例3”是山西神池縣的民歌《割莜麥》。這首民歌為?B宮系統,旋律中包含了?B宮系統中的宮、商、角、徴、羽五個音,最后結束在徴音,因此這首山曲的調式為?B宮系統的F徵五聲調式。
“譜例4”是山西寧武縣的民歌《黑夜里想你吹不滅個燈》。這首民歌同樣為?B宮系統,旋律中出現了變徵與變宮兩個偏音。通過分析可以明顯發現,第6小節的a1為變宮音,而第7小節的e1只是調內的臨時變化音,因此這首山曲的調式為?B宮系統的F徵使用變宮音的六聲調式。
由此可見,山曲的旋律大多以民族五聲調式為主,六聲與七聲調式很少。通過上面的幾則譜例可見,大多數的山曲的最后落音基本是落在徵音上的,所以山曲的旋律大多數以五聲徵調式為主,在江明惇先生的《漢族民歌概論》中提到“徵類調式主音與上面各基本音級的音程關系,除純音程外,都是大音程,因此一般色澤較明亮、光潤”[2],可見山曲的高亢明亮的特點可能主要是來源于徵調式的色彩。
?。ǘ┬芍械拇筇舫?
一般而言,山曲的音域是非常寬的,這是因為山曲的旋律中音程的跳躍幅度非常大,而且音程大跳出現的頻率很高。
“譜例3”的第1小節的最后一個音與第2小節的第一個音構成了一個小七度的大跳;第5小節中出現一個小七度的大跳;第6小節的音與第7小節的第一個音大九度的大跳?!白V例5”的第1小節中更是出現了純十一度的大跳,緊接著又出現了一個純八度的大跳。可見在山曲的旋律中音程的跳躍幅度是非常大的,且出現地非常頻繁。
“譜例5”中旋律的最高音為g2,這已經超過人的自然音區,并且從譜例可見,從d1直接唱到g2是非常困難的,所以這樣的音程大跳與極限的高音使得山曲具有高亢嘹亮的特點。
三、山西方言與旋律的關系
方言體現的是各個地方的語言文化,各個地區的民歌都離不開各地的方言,即各地方言的音調對民歌的影響。
從所有的譜例可見,山曲的旋律與歌詞基本是一字一音或一字兩音的形式,這是由山西方言中各個文字的音節個數來決定的。山曲的節奏非常自由,并且運用許多的襯詞,由于襯詞的加入使得節奏更加不規整,所以山曲的地方色彩非常厚重。在中國著名文化語言學家游汝杰與周振鶴先生的《方言與中國文化》中說到“漢語的特點對于漢族音樂的旋律和節奏有著明顯的影響。漢語的每一個音節不但都有聲調,而且它的聲調是辨別意義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盵3]
本人在研究山西方言與旋律關系時,請山西本地的人用方言朗讀歌詞,譜例5中的歌詞“蜜蜂”兩字,在山西方言中,蜜蜂的“蜂”字有兩個音節,所以譜例中所對應的旋律是兩個音;歌詞“心眼眼”在山西的方言中的語調是呈階梯式上升的,所以在譜例的第7小節對應的旋律也是向上進行的。
每個地方民歌都帶有各個地域的特色,通過方言演唱,使得地方氣息更加濃郁,地方色彩也更加突出。從山曲的旋律中可以感受到生活在高山的人們,在山野勞動、放牧的那種淳樸生活。
四、結語
民歌是人民在勞動中創作的歌,它反映的是勞動人民生活、思想感情,通過口耳流傳,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號子是人民在體力勞動時為了減少疲憊,集中精力而演唱的,小調大多是反映人民日常生活、敘述故事的。山曲雖然是山歌的一種類型,但是小部分的山曲既有山歌的嘹亮也有小調的明快,在《漢族民歌概論》中提到“山曲和信天游相似,它們的曲調在體裁上大部分屬山歌,小部分屬小調,兩類曲調相互滲透,融合?!盵4]通過對山西山曲的分析,本人總結出一下幾點:
1.山曲的結構基本是非常簡單的,大部分以上下對稱結構的分節歌為主,節奏非常自由,歌曲篇幅基本在十個小節左右,樂句間的關系大部分為平行及變化重復,一般而言,只在樂句的結尾處產生變化,變化的幅度很小:但是也有一些山曲的旋律是不斷發展的,樂句之間重復的元素很少。
2.山曲旋律的調式以民族五聲調式為主,也有一些六聲和七聲調式,但是只占少數。山曲的大多數旋律的調式為徵調式,這是由于民族五聲徵調式中,主音到各個音級的音程關系除純音程外,只包含大音程,音響上非常明亮,更能體現出山曲的嘹亮高亢的特點。
3.山曲的旋律中存在很多的音程大跳,七度、八度甚至十一度的大跳頻繁出現,而且大部分山曲的音域都很寬,最高音基本都在小字二組,這體現的是民族原生態的唱腔與歌唱技巧。音程的大跳可能與山西地域的方言有關系,地域方言對于民歌的影響很大,各地語言的韻腳基本上是不同的。山曲的旋律會根據山西方言的音節與聲腔,而運用一字一音或一字兩音的形式。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山西卷》中對歌詞進行了描述“山曲的歌詞,語言生動,用詞簡練,它善用民間的方言絕句,常用比興的手法,借景抒情或借物敘事,感情真切,寓意深刻,具有詩情畫意和濃郁的鄉土氣息”[5]。
4.山曲是在山區中歌唱的一種音樂體裁,有一些山曲包含山歌與小調的雙重特性。山曲大多歌唱的是人民的山野勞動,也有許多是描繪男女之間的情愛,這一類的山曲與小調非常相似,帶有明快的特點。中國民歌對于中國民族音樂的研究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山西的山曲只是中國民歌中的一小部分,對于中國的民歌,在發現研究的同時,也要注意對其的保護。
[參考文獻]
[1] 江明惇.漢族民歌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27.
[2] 江明惇.漢族民歌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349.
[3] 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225.
[4] 江明惇.漢族民歌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137.
[5]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山西卷[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2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2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