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幼兒家庭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教育伴隨人的一生,其與生俱來的天然性、親子溝通的情感性、潛移默化的滲透性、決定了人的成長過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家庭;父母;孩子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環境,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素質決定著個人的發展前途,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興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現代人成才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是基礎性的。家庭是幼兒成長的搖籃,是幼兒旅途的第一站,對人一生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兒童的成長離不開家庭,一切善良的、美好的品質和優良的素質都是在家庭中萌芽的,家庭教育是伴隨人一生的終身教育,其與生俱來的天然性,潛移默化的滲透性,決定了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深刻的。怎樣進行家庭教育呢?
一、家庭環境教育的作用
做好幼兒家庭教育,關鍵要給幼兒創造一個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家庭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長,以至于整個民族的素質。家長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其對工作、生活的態度,待人接物、舉止談吐,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即使一些生活的小事,往往影響孩子的一生。我們應當有這樣的責任感。夸美紐斯說過:一切存在的東西,都是在他最嬌弱的時候最容易屈服,也最容易形成,到長大以后就不容易改變了。因此家長要抓住幼兒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對幼兒進行教育,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如父母和祖父母、與鄰里之間關系密切,相互尊重,相互關心,孩子置身于這樣一種和睦融洽的氛圍中耳濡目染,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養成尊老愛幼的品行。另外家長要針對孩子的情況,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讓孩子在行為上得到陶冶。如給幼兒吃東西時,教育他應該先給長輩吃,在自己吃,懂得好的給別人,差的給自己,與同伴交往活動時,教育他照顧好比他小的同伴,能將玩具給別人玩,對同伴要謙讓、友愛、關心,在幼兒的心靈播下關心別人、與人共享快樂的種子。
二、家長要學會欣賞孩子
幼兒教育是為幼兒一生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的。21世紀的基礎教育把每一個學生潛能的開發、健康的個性發展作為首要任務的。我們要培養的人才是勇于競爭、善于競爭,有較強生存能力的一代新人。而不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書呆子。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解放孩子的頭腦,解放孩子的雙手,解放孩子的嘴,解放孩子的空間,解放孩子的時間。讓孩子更多的接觸大自然,接觸大社會?!卑炎杂蛇€給孩子,讓孩子去提問和辯論,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觀察,自己去發現。理智的愛孩子,根據孩子自身的實際情況幫助其揚長避短,以勤補拙,循序漸進。
有句話說的好“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心理研究表明,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鼓勵。沒有鼓勵就沒有教育。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就要懂得欣賞和鼓勵孩子,其核心就是學會信任、學會尊重、學會理解、學會寬容、學會提醒、和學會笑迎孩子,給孩子樹立自信,是孩子笑迎困難,笑迎挑戰,含笑去克服自身的弱點和缺點,心靈舒展的遨游在知識的海洋。讓孩子充滿自信,真正做一個給別人帶來快樂的人。
三、呵護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是發明的先導,好奇之心是孩子的天性。他們總有問不完的“為什么”,愛問是孩子求知欲望十分強烈的表現,家長應積極回應,切忌輕描淡寫,敷衍了事,挫傷孩子的求知積極性,泯滅孩子的思想火花,更不能隨意回答,誤導孩子求知上進,搞不懂的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尋找答案。由此鼓勵他好好讀書看書,并陪孩子一起閱讀。對于復雜的問題,家長不要一口氣全說出來,而應作些啟發式地回答,引導孩子動腦動口,使孩子養成善于思考以及體驗求知成功的樂趣。有時候家長容忍孩子一些好奇性的“小破壞”,如小孩子把電動車拆的稀啪巴爛之類的,不要指責打罵,而要引導孩子在“小破壞”中多思考,從中汲取教訓,并獲得新的知識,適當給孩子自由空間,讓孩子去走走,看看,聽聽,增長見識,開拓視野,是他的好奇開花、結果,最終服務于社會。
四、家長多引導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現在的父母對孩子過分保護、過多的包辦代替和干涉,為了孩子的成長含辛茹苦,牽腸掛肚,操碎了心,而忽視了讓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結果事與愿違,其實這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修課。讓孩子做些家務,對培養孩子的勞動觀點,增強為他人服務的思想,對自立生活有很重要的意義。不管孩子做得好壞只要他認真做了,父母都應發自肺腑的真情贊美和感謝,會令孩子更加主動,更自覺地成為你的好幫手。另外讓孩子做事可以開發智力,人常說:“心靈手巧”,因為手的動作受大腦的支配,是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語言能力的綜合運用。記得我女兒一歲多時,她想拿電視機上的撲克牌,我不給,她左看右看,便找椅子搬過去,爬上去,拿到之后高興極了。所以,要提倡孩子自己做,在做中去動腦,發展智力,培養能力。
五、家長多與孩子溝通
家庭教育應當是家長與孩子的一種互動過程,家長的意圖被孩子理解了,認可了,才能轉變孩子的思想或提高孩子的認識,若孩子沒有理解和接受,只是迫于家長的“強權”,不僅達不到好的效果,甚至是對孩子心靈的傷害。因此家庭教育孩子,不論是年齡多小的孩子,都應給予尊重與理解,遇事與他們商量溝通。認真對待孩子的要求,耐心傾聽、回答孩子的問題,讓孩子多和同伴交往,培養他的自信心。自信的孩子能積極參加各種活動,主動的與人交往,勇敢的面對困難,較快的適應環境,大膽的嘗試新事物。
文學家托爾斯泰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行為的端正和完善上,”所以,每個父母都要掌握科學的家庭育兒知識和方法,借鑒古今,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注重言傳身教,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為祖國培養出優秀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父母必讀》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02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