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洪昇《長生殿》對郭子儀的歷史描繪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三易稿而始成的《長生殿》,作為廣為流傳的傳奇劇本,書寫了一段帝妃之戀,亦描繪了安史之亂的社會背景,在藝術上獲得了相當的成就。洪昇在創作中“若一涉穢跡,恐妨風教,絕不闌入,覽者有以知余之志也”。然而,洪昇所做的改編,并不如其所說僅限于刪去楊貴妃所謂的“穢事”,還包括了配角郭子儀部分史實的改動。其原因包含著洪昇個人的價值取向、對史實的見解,既是出于服務情節的目的,也是腳色制對敘事結構及人物形象要求的適應。
關鍵詞:《長生殿》;郭子儀;史實改動;腳色制
李、楊的愛情故事,安史之亂后便已在民間廣為流傳。唐代便有白居易《長恨歌》、陳鴻《長恨歌傳》等影響深遠的作品,宋代出現樂史的《楊太真外傳》、秦醇的《驪山記》《溫泉記》,金代有院本《廣寒宮》,至元朝,則有關漢卿的《唐明皇哭香囊》、白樸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岳卜川《羅光遠夢斷楊貴妃》、庚天賜《楊太真霓裳怨》《楊太真華清宮》,南戲傳奇亦有吳世美的《驚鴻記》、屠隆的《彩毫記》等。洪昇的《長生殿》則是“薈萃唐人諸說部及李、杜、元、白、溫、李數家詩句,又刺取古今劇部中繁立色段以潤色之”,[1]“三易其稿而始成”的。
歷朝數代,劇本創作者往往是基于前人的作品,糅合民間廣為流傳的傳說,再在史實上進行二度創作。因此我們在審視其中人物,特別是那些人物與史實不符的經歷時,便不能不考慮進去作者個人的原因,在史實考據的基礎上,從多個角度進行推敲。
劇本對于史實做出的改動,不外乎以下幾點原因:其一,作者在創作前考據的疏漏;其二,受作者對人物、事件的主觀價值判斷影響;其三,受“腳色制”對于戲劇結構及人物形象的局限;其四,出于作品涉及內容與政治風云的直接聯系,為避諱而進行刪改。
若從第一點原因入手,單純以疏忽大意為眼光看待《長生殿》,顯然是不妥當的。例如《偵報》一出中,郭子儀的官職出現錯誤,然而同在這一出中,密探所說的“萬歲爺暗遣中使,去到范陽,瞰其動靜”,不想中使卻被安祿山行賄買通,在歷史上卻確有其事?!栋驳撋绞论E》中記天寶十四載:“上潛遣中使輔璆琳送甘子于范陽,私候其狀。璆琳受賄而還,因稱無他?!?[2]密探稱李隆基“反把告叛的人,送到祿山軍前治罪”,同樣可參看《安祿山事跡》中天寶十三載:“自是,或言祿山反者,上皆縛送,由是人皆知其將反,無敢言者?!盵2]新、舊唐書及《資治通鑒》對此都有相似記載。同一出戲中,對于同一段歷史,不太可能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洪昇必定是經過了對史實嚴密的查證,因此第一點原因可以排除。因此《長生殿》中對于人物史實所作出的改動,理應是出于洪昇更復雜的考量。
郭子儀總計出場五出,分別為《疑讖》《偵報》《剿寇》《收京》《改葬》。前四出幾乎為其一人獨唱,展示著個人的胸懷與韜略,是絕對的主角,僅最后一出戲份較少。
《疑讖》中,郭子儀以懷才不遇、英雄落魄的形象首次登場,獨自至酒樓飲酒,氣憤外戚寵盛,竟攀比建造宅第,不滿面有反相,無功無勞者卻封王爵。抒發憤懣之后,一封朝報將其封為天德軍使,郭子儀表達了“雖則官卑職小,便可從此報效朝廷”的決心。
《偵報》中,郭子儀在安祿山被加封為范陽節度使之后,派探子偵查其動向的背景。探子回來交代安祿山進行軍事演練,對前來考察的中使裝傻充愣、以重金賄賂的情況;楊國忠出于私心反而煽風點火,激著安祿山早日反叛的a情況一一交代清楚。安祿山要進京“獻馬”的事情驚得郭子儀趕忙傳令“明日操場覺演”,進入警戒狀態。
《剿寇》中,郭子儀與史思明交戰,大勝而歸,扭轉了之前對自己不利的戰局。
《收京》中,郭子儀收復京城,解了《疑讖》中四句詩的意思,招致舊臣,準備迎太上皇回鑾。
《改葬》中,作為配角,郭子儀在李隆基與王嬤嬤對話時登場,率眾接李隆基回京。
而其中《疑讖》《偵報》中則有幾處不合史實之處,均在官職變動的時間上。
《疑讖》中,郭子儀首次登場,走在街上,稱自己“未得一官半職,不知何時,才得替朝廷出力也呵”,大呼奸臣當道,痛訴報國無門,以一個落魄者的形象出場。這一場的郭子儀顯得分外潦倒與窘迫。劇中郭子儀酒樓買醉的這一天,正趕上安祿山被封為東平郡王,“方才謝恩出朝,賜歸東華門外新第,打從這里經過”,自己也被授為天德軍使。然而據史料記載,安祿山是在天寶九載(750)被封為東平郡王,郭子儀早在天寶八載(749)已當上橫塞軍使,本出結尾的“天德軍使”,實際上是天寶十二載(753)才封上。
《偵報》中,開場道出郭子儀“叨蒙圣恩,擢拜靈武太守。前在長安,見安祿山面有反相,知其包藏禍心”,表明此時安祿山還未起兵。而《舊唐書》中記載為“(天寶)十三載,移橫塞軍及安北都護府于永清柵北筑城,仍改橫塞為天德軍,子儀為之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兵馬使。十四載,安祿山反。十一月,以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度使,詔子儀以本軍東討?!盵3]事實上是安祿山反在先,郭子儀被封在后。
改動的原因大約有以下幾點。
首先,從最根本的原因來看,腳色制作為中國戲劇結構體制,對與演員表演有著根本性的制約?!扒橹尽弊鳛橹饕乃念悜螯c之一,是《疑讖》《偵報》中所著重表現的?!兑勺彙肥怯晒觾x直抒自己內心仕途失意、痛恨奸臣、渴望報效朝廷等復雜交織的內心情感,《偵報》則是通過郭子儀與探子一問一答的形式一步步展現郭子儀對眼前形式的分析思考及做出的對策,從而刻畫其敏銳機警、運籌帷幄的智慧形象?!兑勺彙废魅ス觾x“橫塞軍使”的帽子,將其設定為“未獲一官半職”,讓其初次登場的形象顯得分外潦倒,可分為幾方面考量。一則極寫人生窘境,在人物卑微的身份與心懷的壯志間構筑充分的戲劇張力,也為其借酒消愁的委頓、義憤填膺的指責更添了合理性,讓觀眾不自覺地對其產生同情與期望;二則將郭子儀的懷才不遇,和“楊國忠竊弄權威,安祿山濫膺寵眷”放在一起作為對照,更增添了針砭時弊的味道,諷刺效果更強;三則影射了洪昇本人的遭遇,借郭子儀之口訴作者本人之愁——洪昇二十四歲進京赴國子監讀書,不久便“以詩名京師”,郭子儀亦是“學成韜略,腹滿經綸”;洪昇性格耿直高傲,常指摘古今,不肯趨炎附勢,郭子儀則感慨“見來往紛如,鬧昏昏似醉漢難扶,那里有獨醒行吟楚大夫”,可憐自己“待覓個同心伴侶,悵釣魚人去,射虎人遙,屠狗人無”。洪昇是驕傲的,就算因此遲遲未獲一官半職,只能做了二十余年的國子監生,又與郭子儀雖“未得一官半職”,卻仍思“替朝廷出力”的自尊、“論男兒壯懷須自吐,肯空向杞天呼”的傲氣何其相似。洪昇自號“稗畦”“稗村”,這份自嘲的意味,終年懷才不遇、難覓同道中人的自我垂憐,與不與奸臣同流合污、內心深處的憤懣不平,全都通過郭子儀的口中發泄出來。四則要回歸至腳色制對于敘事結構的影響中:郭子儀初次登場的形象越低,境遇越窘迫,之后的蛻變就顯得越出彩?!兑勺彙返娜松骄常秱蓤蟆分械臋C智應對,《剿寇》中的英雄勇武,《收京》中的恪盡職守,《改葬》中的謙虛忠心——間隔適當的五場戲,貫穿全劇的忠臣形象就這樣通過人生境遇的由低至高(從《疑讖》的不受朝廷待見到《改葬》的受上皇褒獎),戲劇沖突的由起至落(從《疑讖》中國家局勢危機四伏至《改葬》中朝廷民生重歸平靜)塑造出來,敘事結構做到了嚴謹精致。而由腳色制的生成機理來看,“腳色制并不以寫實、逼真為始終如一的表現原則”。[4]腳色制要求“外”必須是一個絕對正面的形象,具體呈現在郭子儀身上,則是其沉穩持重,不甘淪落,始終心系國家的積極面。即使心中存有不滿,也不能讓這份自憐自哀太過長久,因此《疑讖》結尾處又將封郭子儀為“天德軍使”的時間節點前移,使得暫時難以排解的憂憤消散,人物形象與這一出的結尾都顯得更為圓滿。對于腳色制所作出的適應固然難以避免地削減了人物性格的立體感,使人物臉譜化,然而這也是腳色制生成機理獨特的意圖所在,即“以類型為中介,演員皆歸入類型化的腳色中,通過類型化的腳色去映照眾生萬象”。[4]《偵報》中,郭子儀被封為靈武太守一事就發生在安祿山反叛之后,因此其官職的提升應該就是出于事變,為增添其抵御安祿山的力量。洪昇卻將郭子儀被封為靈武太守的時間節點前移至安祿山反叛前,也應是出于便于敘事和對腳色制的適應:從敘事結構的角度考慮,拔高官職更加方便集中表現郭子儀的軍事行動,系統地展示郭子儀對于軍隊的調配;與此同時,也更容易塑造出郭子儀臨危不亂、冷靜應對的智慧、沉穩形象,使其成為戲劇作品中最為完美、光輝、備受世人欽敬的“外”之一。
參考文獻:
[1] 焦循.劇說[M].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48.
[2] 姚汝能.開元天寶遺事·安祿山事跡[M].曾貽芬,校.中華書局,2006:91-92.
[3] 劉昫.舊唐書(卷九·本紀第九:玄宗李隆基下)[M].中華書局,1975:230.
[4] 解玉峰.腳色制作為中國戲劇結構體制的根本性意義[J].文藝研究,200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21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