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動感官,描繪多彩的世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什么是感官?感官就是感受外界事物的器官,包括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手等。如果沒有感官的充分參與,筆下的事物便失去了風彩,沒有感染力。
請看下面的短文:
看大海
去年暑假,爸爸帶我到深圳大梅沙看海。
我們坐車來到海邊。放眼望去,大海遼闊無邊;海水很藍,也很清,海浪翻滾著,浪花朵朵。
我穿上泳衣,戴上泳鏡,撲進了大海的環抱。一開始,我有點害怕。爸爸鼓勵我:“別怕,有我在。”就這樣,我趴在救生圈上,雙手劃著,在海里游來游去。大海起伏不定,我的身子也跟著一起一伏。我漂浮在海面上,頭枕著海水,仰望著藍天,看花開花落,云卷云舒。
玩累了,我走上岸,回到了駐地。
不難看出,小作者還是花了些心思的,把看大海的過程寫得文從字順,條理清晰。但文章不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為什么?主要在于描寫單一,小作者多用視覺,沒有調動其他感覺器官,所以描寫簡單,沒有感染力。下面是小作者修改后的作文:
看大海
去年暑假,爸爸帶我到深圳大梅沙看海。
我們乘車來到海邊。放眼望去,天藍藍,海藍藍;海浪翻滾著,一個接著一個地涌向岸邊的礁石,“刷”的一聲,掀起萬丈狂瀾,聲音震耳欲聾,仿佛悶雷滾動(聽覺描寫)。
游人在海灘上,有的坐,有的躺,有的立。海面上不時泛起一陣陣波瀾,激起的水花像盛開的雪蓮(視覺描寫)。
我穿上泳衣,戴上泳鏡,一下子撲進大海的環抱。一個浪花打來,給我一個“見面禮”,嚇得我趕緊往岸上跑。但這么多人在海里歡快地暢游,我怕什么呢?這樣想著,我壯起膽子,第二次走進海里。
海水溫柔地舔著我的臉頰,親吻著我的唇(觸覺描寫),我趴在救生圈上,雙手搏擊浪花,像一條靈活的小魚,在海里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突然,一個巨浪撲來,我嗆了一口水,海水腥腥的氣味直撲我的鼻孔(嗅覺描寫),我趕緊把水吐了出來。海水又咸又澀,真不好喝?。ㄎ队X描寫)。大海起伏不定,我的身子也跟著起伏不定。我頭枕著海水,仰望著藍天。天很藍,白云朵朵,藍天白云倒映在海里,就像一幅美麗的山水畫。
玩累了,我走上岸,大海還在后面向我深情地呼喚:小朋友,我們明年再相聚!
改后的文章,在單一視覺描寫的基礎上,加入了聽覺、味覺、嗅覺、視覺等描寫,有聲音,有色彩,有動感,就像一幅立體畫,把大海的遼闊、美麗與壯觀呈現在讀者面前,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
觀察景物,包括人物、動植物等,單靠視覺,會有局限性。需要學會運用多種感官,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觀察。比如寫“春”的詩詞很多,葉紹翁用的是視覺,“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白居易用的是聽覺,“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杜甫用的是嗅覺,“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志南用的是觸覺,“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寫景狀物,如果能調動五官,多角度描寫,效果一定非常棒。
那么,怎樣運用感官,描繪多彩的生活呢?
察顏觀色——看??词菍懽魑牡幕A。一雙眼睛百種看,向上看是仰望,向下看是俯視,左右看叫環視,一動不動地看叫凝視,目光集中一點看叫注視……看的時候要抓住特點,不要東鱗西爪。還要選好角度,或正面,或側面;或遠觀,或近視;或仰看,或俯視;或整體,或局部,要練就一雙慧眼,捕捉瞬息萬變的信息。比如,《海上日出》(語文第九冊)這篇課文,作者抓住日出時的變化,展現了海上日出這一奇觀。
果然,過了一會兒,那里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紅得很,卻沒有亮光。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地,一縱一縱地,使勁兒向上升。最后,它終于沖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紅得可愛。一剎那間,這深紅的圓東西發出奪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發痛,它旁邊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太陽先出現“小半邊臉”,繼而“慢慢”“向上升”,最后沖破云霞,“完全跳出海面”。色彩的變化先是“紅得很,卻沒有亮光”,接著“顏色紅得可愛”,最后“發出奪目的亮光,射得人的眼睛發痛”。觀察有序,描寫有層次;語言生動,富有感染力。
洗耳恭聽——聽。聽是獲取信息的有效途經,比如,自然界的聲音我們看不到,但可以聽到,泉水叮咚、溪水嘩嘩、青蛙呱呱、小鳥啁啾、母雞喔喔、小狗汪汪、雷聲轟隆……要凝神靜聽,側耳傾聽,洗耳恭聽,聽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請看《大自然的聲音》(部編版三年級上)第三段描寫:
水,也是大自然的音樂家。下雨的時候,他喜歡玩打擊樂器。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場熱鬧的音樂會便開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樹林,樹林里的每片樹葉;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頂和窗戶,都發出不同的聲音。小雨滴匯聚起來,它們便一起唱著歌: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嘩啦啦地洶涌澎湃,從一首輕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瀾壯闊的海洋大合唱。
在作者的聲響世界里,水是音樂家,會演奏:“敲敲打打”;還會唱歌:“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淙淙”“潺潺”“嘩啦啦”,這些“象聲詞”形象地寫出了水的特點和音質、音色、聲響。起初,雨聲小,“滴滴答答”;隨著雨點的變化,音響發生改變,像山泉流過的聲音,“叮叮咚咚”,悅耳、清脆;當小雨滴匯聚成小溪、大河、大海時,水聲發生改變,聲音由小變大,由低到高;流速由慢變快,由緩變急,先是“淙淙”,接著“潺潺”,最后“嘩啦啦”,有層次,有樂感,聽之,賞心;聞之,悅耳,令人擊掌叫好,拍案叫絕。
含英咀華——嘗。物質世界的豐富性,決定食物味道的多樣性、復雜性。糖是甜的,梅子是酸的,咖啡是苦的,橄欖是澀的,各有不同。品嘗后,才能辨別差異?!段覑酃枢l的楊梅》(人教版三年級下)有一段描寫,很精彩:
沒有熟透的楊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愛吃。我小時候,有一次楊梅吃得太多,發覺牙齒又酸又軟,連豆腐也咬不動了。我才知道楊梅雖然熟透了,酸味還是有的,因為它太甜,吃起來就不覺得酸了。吃飽了楊梅再吃別的東西,才感覺到牙齒被它酸倒了。
原來,楊梅是這樣一種味道,沒有熟透的是“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吃過楊梅的人,可能有同感;沒有吃過楊梅的人,讀了這段文字,也能感受到楊梅的滋味?,F在我們的嘴里仿佛有一顆楊梅,那種酸甜的味道,刺激著味蕾,一股清泉在喉嚨里汩汩流淌。難怪曹操當年借“梅”說事,謊稱“前面有個大梅林,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將士們聽了,味蕾迅速刺激感官,口水噴涌,頓時熄滅了喉嚨里那團火焰,濕潤了身心。從此以后,歷史上便有了“望梅止渴”的故事。
吞吐芬芳——嗅。氣味是看不到,摸不著的,但可以聞到。請看小雨同學寫的《鯽魚湯里的母愛》(節選):
還沒有走到家門口,我就聞到飯菜的清香,用鼻子深吸一下就知道,媽媽又為我煮了酒釀鯽魚豆腐湯。聽說鯽魚和豆腐一起煮湯,倒點米酒,補鈣效果好,孩子吃了長得高。于是媽媽就隔三差五地到市場上買幾條鯽魚,和豆腐一同下鍋煮湯,希望我吃了能夠長高。
小作者不愧是嗅覺專家,他不用看,不用嘗,只一嗅,就知道什么味道。為什么?這得益于他平時的觀察,也得益于鯽魚湯里那顆愛子之心。
身臨其境——觸摸。物質的冷暖、軟硬,在看不見、聽不著、聞不到的情況下,需要通過身體的碰撞、揉捏、拉伸等觸摸才能感覺清楚?!罢匆掠麧裥踊ㄓ?,吹面不寒楊柳風”,這是觸覺,這“濕”和“楊柳風”是通過肌膚的觸摸感覺出來的。皮膚是接觸外界事物的感覺器官,它知冷暖,曉疼痛,感炎涼。如《春天來了》:
冬天過去了,微風悄悄地送來了春天。
地里的泥土化凍了,變松了,踩上去軟綿綿的,像踩著厚厚的地毯。
風是有溫度的,“微風”讓人的肌膚產生觸覺,不再是冬天的寒冷。春回大地,和風送暖,凍結的泥土“化凍了”“變松了”“踩上去軟綿綿的,像踩著厚厚的地毯”,那種感覺,只有通過身體一部分——腳“踩”,才能感覺出來。
調動五官去感知和展現多姿多彩的世界,作文才能多姿多彩。以上所舉的例子,希望能對同學們有所啟發和幫助。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07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