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讓作文呈現多彩的光芒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寫作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常常存在學生無內容可寫、寫作素材單一的問題。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缺乏寫作素材。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豐富的寫作素材是學生寫好作文的基礎。文章從立足課本、觀察生活、拓展閱讀入手,歸納素材挖掘的方向,以期提高作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中生;寫作素材;挖掘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9)15-0006-02
  面對學生寫作素材缺乏的問題,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歸納了素材挖掘的方向,希望能拓展學生寫作的視野,拓寬素材積累的范圍,進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立足課本,挖掘教材
  高中生課業壓力大,課外時間有限,所以利用好課本,挖掘現有課本中的素材,是一個高效可行的方法。
  1.引用名句、名段,為文章增添一抹亮色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不應把花大力氣背誦的名句只用在應對名句默寫這種題型上。在作文中,可根據寫作的內容,適時引用這些名句。比如,談到堅持不懈時,可用“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說到美麗的落日江景時,可用“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想表達青春活力時,可用“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在寫作中使用名句,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除了詩詞名句,還有小說、散文中的佳句也可以巧妙應用。在高一階段的一次寫作中,有位學生寫高中忙碌而充實的校園生活,在結尾處他引用了這樣一段話:“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是初中課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要求背誦的段落,出自主人公保爾·柯察金之口。學生在作文中運用這段話來激勵自己在高中要好好學習,不要虛度光陰。相比喊口號式的結尾,使用了經典語句的結尾更加有深度。
  2.把握課文的豐富內涵,學會一材料多用、一主題多材料
  教材所選擇的文章都是經歷過時間考驗的佳作,是作者長時間思考和錘煉的結晶,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雖然編者在編排課文時,對課文的主題進行了歸納分類,但其實對課文主題和內涵的解讀應是多樣的,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因此,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課文的主題,感受文章的魅力,體悟作者的思想高度。
  從橫向上說,學生要能夠對同一篇課文進行不同層次的解讀,從不同角度分析同一個材料的立意角度。比如在《最后的常春藤葉》的教學中,學生初讀課文,認為課文的主題是信念、堅持、舍己為人、善良、友誼等,這些認識并沒有錯,但是由于學生沒有緊扣人物的形象特點分析,使得這一認識并不夠深刻;學生再讀課文,進行小組討論后認為,課文的主題是小人物的光輝,他們都是沒有名氣的畫家,但卻有著人性的光輝。到這里,筆者覺得學生對主題的挖掘已經有了一定的深度。筆者通過引導學生認識老貝爾曼是為藝術而死的,瓊珊是因為藝術而生的,讓學生感受到這篇課文更為深刻的主題——藝術的感染力。
  從縱向上說,學生要對課文的主題進行歸納分類,做到針對一個主題,能找出多個材料進行論證。比如論證恒心毅力、逆境成才、遭遇困境不放棄等主題的時候,第一可用《我與地壇》,史鐵生在雙腿癱瘓后,他曾痛苦,他曾彷徨,但最終憑著頑強的毅力戰勝了病魔,戰勝了自己,成為一名著名的作家,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第二可用《報任安書》,司馬遷寫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辈还苁撬抉R遷,還是他文章中的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子等都在困境中永不言棄。
  二、觀察生活,以小見大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生活中的事情千頭萬緒,但只要認真觀察、仔細思考,那么小事也可以寫得新穎深刻;而如果忽視忽略,再大的事情也進入不了內心,成不了寫作的素材。對于高中生而言,除了課文,校園之中也有許多事物值得他們挖掘。
  1.校園之景
  在校園中的亭子、雕塑、花園等地方的所見所思所感都可以成文,比如筆者所在學校教學樓中庭有一塊刻著“勤”字的巨石,有曲折的木質走廊;教學樓的墻上印著“人但有恒,事無不成”的校訓;教學樓的一邊出口處是思源池,另一邊出口處是匯毓亭。
  校園中的花草樹木,一枯一榮,競相展現生命姿態的樣子總能引發一些思考,比如梅花、菊花最能體現生命的頑強;藤本植物攀緣而上,向學生展示著勇攀高峰的勇氣;翠竹挺拔的身姿展示著蓬勃生機。
  2.校中之人
  校園中的人物除了教師,還有小賣部、宿舍、食堂等的工作人員,這些人都是學生所能接觸到的,他們身上總有一些特質能夠讓學生記住。
  梁實秋的《我的一位國文老師》中“徐老虎”的那句“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讓筆者難以忘懷,魯迅的《藤野先生》、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都是課本中關于教師的文章。不同教師有不同的個性特點,有不同的教學方法,而能給教師起符合其個性特點的綽號的學生很多,能模仿教師上課和說話的學生很多,但是能用作文展現教師特點的學生卻很少。
  學生雖然很少接觸校園工作人員,但是總能看見他們的身影,可是恐怕很少有學生想過要去跟他們聊上幾句,聽聽他們的故事。在教學了“底層的光芒”這一模塊后,筆者讓學生寫他們身邊的小人物。很多學生寫了拾荒者、農民工,他們往往和這些人只有一面之緣,卻能寫出這些人做了拾金不昧之類的好事,進而感受到他們人性中的光輝,這樣的描寫太過虛假。評講時,筆者詢問學生為什么不寫宿管,他們立刻嘰嘰喳喳起來,可以看出,對于宿管,他們有話要說。宿管每天管理學生的就寢紀律,檢查他們的宿舍衛生,放假時最后一個離開,返校時第一個到達,他們與學生之間難免會有矛盾、會有故事,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還有門衛,每天早晨,門衛都在門口迎接學生的到來,每次放假,門衛都要疏導校門口的交通,家長有什么東西帶給學生,都寄存在門衛室。食堂的打菜阿姨更是學生重點討論的對象,他們都很明白哪位阿姨打菜又快,價格計算又準確,哪位阿姨打菜時勺子抖動得最厲害。
  3.校內之事
  校園中的運動會、元旦會演、知識競賽等都是寫作的材料。舉行這些活動的過程、參與這些活動時的心情、這些活動給人的啟示等都可以成文。比如前陣子筆者所在學校舉行了元旦會演,想要參與表演的學生首先得自己構思節目,然后擠出時間排練,而排練好的節目要經過篩選,成功晉級的才能在舞臺上亮相。一個節目凝結著學生不少的心血,而面對這節目從無到有、從臺下到臺上,學生怎么會沒有感觸呢?
  校園生活雖然簡單,但是并不單調,學生只要勤于觀察、善于思考,就能挖掘出不少寫作素材。
  三、拓展閱讀,獲取素材
  “勞于讀書,逸于作文”“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名言都告訴我們閱讀對于寫作的重要性。堅持閱讀、做好摘記是通過閱讀挖掘素材的重要方式。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閱讀初期學生往往興致勃勃,可是作業一多,假期一放,一懶散,他們就會將閱讀拋到九霄云外了。因此,教師需要做好監督工作,比如筆者要求學生每周至少閱讀一小時,并且做好摘抄,大本子半頁,小本子一頁,每周一早上收起來檢查。再比如《紅樓夢》的閱讀,教學任務中要求前80回的閱讀高一上學期完成,筆者給學生制定計劃,每天讀一回,并且要把這一回中重要的情節和人物摘記下來。
  人都有惰性,更何況還是青春年少的學生,筆者認為通過教師的監督,能夠促使他們養成閱讀時摘抄句子的好習慣。筆者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即使沒有教師,部分優秀和有自我要求的學生還是能夠保持這一習慣。
  [  參    考    文    獻  ]
  龔靖.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淺談課本素材的整理與拓展[J].中學語文,2009(27):43-44.
  (責任編輯   農越華)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3024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