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作文更有生活味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生活作文”是最具生命力的學習活動。讓兒童的作文更有生活味,應是語文老師在作文教學中追求的境界。筆者在作文教學中嘗試創設孩子喜歡的生活情境,讓習作成為孩子覺得快樂的事情,并善于引導孩子捕捉生活中的鏡頭,讓他們有事可寫。在指導細節描寫的環節中,讓孩子體驗到生活重現的魅力,從而激發孩子習作的興趣,變得樂寫、善寫,讓孩子的童年灑滿星光。
【關鍵詞】 生活作文;情境創設;興趣激發
“讓星光灑滿童年的記憶”這是一種多么美好的境界!這也是全國特級教師周存輝老師提出的關于生活作文的教學理念。在參加順德區生活作文教學研討活動中,聆聽了特級教師周存輝老師作的報告《讓兒童作文更有生活味》,給予我很多的思考:“生活作文”應成為作文教學的主流,因為它是最具生命力的學習活動;應讓作文具有“生活味”,應讓孩子寫自己經歷的事,說孩子的話,讓孩子的童年灑滿星光。教師如能蹲下身子貼近孩子,讓孩子在生活中找到自我,那么,點滴生活皆可成文。回想起自己的作文教學歷程,稍微梳理了一下,從如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創設孩子喜歡的生活情境,習作成為樂事
在作文教學中,設計并開展與孩子生活、學習有密切相關的趣味活動,讓他們在創設的活動中積累生活,有感而發,是一種很快樂的教學活動。
1. 節日放異彩,習作更精彩
每當節日來臨,我便特意與孩子們策劃節日活動,讓每個節日都過得異常精彩與難忘,讓這些活動成為孩子筆下流淌的記憶。如圣誕節到了,師生一起動手布置教室,掛上五彩繽紛的彩帶,串上五顏六色的汽球,在透明的玻璃窗上貼上一朵朵的“雪花”和白胡子的圣誕老人,原空蕩蕩的教室一下變得色彩斑斕起來。在圣誕節的那一天,孩子們拍著手掌唱起了歡快的圣誕歌,在歌聲中和自己的好友互贈節日禮物,送上最真誠、最美好的祝福。活動過后,《快樂圣誕節》《最真的祝福送給你》《我們唱起了圣誕歌》《圣誕節同樂》等一篇篇活動手記自然而生,從精心布置教室到互贈禮物的溫馨,一幕幕,一句句,都是孩子們內心真情的流露。
2. 活動添光彩,習作展風采
校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如何讓豐富的活動成為孩子習作的題材呢?我抓住一些活動的契機,自然而然地創設了一些特別的情境,讓他們在情境中展示自己,營造一種自由表達的氛圍,給予他們個性化表達的機會。
如在學校舉行的“陽光閱讀、智慧成長”講故事比賽中,班里的張鎮城同學獲得了一等獎。為了表揚他,為了激勵其他的孩子去努力,我決定為他舉行一個特別的“慶功會”。孩子們一個個有序地走上講臺,走到張鎮城面前,用自己的方式向這位“小功臣”表示了祝賀。慶功會結束后,我從“舉行慶功會的原因、同學們怎樣為張鎮城祝賀、小功臣的表現、自己的感受”等方面引導孩子進行細致的表述,孩子們痛痛快快地寫下了《特別的慶功會》。
3. 制作練技能,習作成“杰作”
組織孩子進行一些手工制作活動,他們便能在“做”的過程中吸收更多的信息,產生感性認識,寫作思維就會更加活躍。比如,為了讓孩子們寫好自己做沙包的制作過程,我讓他們帶齊材料(包括針、線、布、剪刀)回到學校,在課堂上親手制作小沙包。在制作過程中,注意留意自己是怎樣穿針、打結、縫線的。制作完成后,引導孩子們從“找布——剪布——穿針引線——縫制——裝沙——試投——再加工——感受”這些環節來寫這次的實踐活動。我巡看著,發現很多的孩子都把自己的每一個動作,遇到“小挫折”時的心理想法以及勝利竣工的喜悅都寫得很細膩。一次的親歷制作,成就了一篇篇小“杰作”,制作過程的酸甜苦辣躍然紙上。
二、善于捕捉生活鏡頭,點滴可成文
1. 從“視而不見”到“眼中有物”
不管是校園生活,還是家庭生活,每天都發生著這樣那樣的事情。如何讓這些事情成為孩子眼中的事,從而變成筆下的事,這就需要教師把孩子的目光牽引到事情中去,讓這些“視而不見”的事情成為孩子的“眼中之物”。
有一次,班里的黑板擦壞了,有個同學主動從家里拿來了兩塊海綿替代原有的黑板擦??墒呛镁安婚L,沒過幾天,這兩塊海綿便被戳得千瘡百孔,四分五裂,變得面目全非。這種現象讓我看到了孩子不懂得愛護公物的行為,與主動為班里著想拿來海綿的同學的做法成了鮮明的對比。我決定拿這兩塊海綿做做“文章”,讓這件事情成為他們習作的題材,讓孩子們在習作中自我反省。我舉起這兩塊不成樣的海綿,孩子們一下子大笑起來?!澳銈兛吹搅藘蓧K怎樣的海綿?”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來了,爭先恐后地搶著來說?!叭绻@兩塊海綿也有生命,被同學們折磨成這個樣子,它們的心里是難受還是高興呢?”孩子們一下子都不笑了,“如果它們會說話,在被同學們狠狠地戳穿“心臟”的時候會哭著說些什么呢?會想到什么呢?”我看到孩子們都沉默不語了。“多么可憐的海綿寶寶??!孩子們,能不能把它們的經歷寫下來?”就這樣,有以寫實的記敘文:《真不應該》《我錯了》《還海綿寶寶一個公道》《愛護公物,人人有責》,有以想象的童話故事《海綿寶寶遇難記》《哭泣的海綿寶寶》《救救我吧》等,孩子們既在習作中展開豐富的想象,又深刻地認識到破壞公物的錯誤行為,可謂一舉兩得。
2. 突發事件,生活作文的“插曲”
對于在學校或班級里的突發事件,教師應善于抓住這些事件,引發孩子對事發現場的關注和思考,進行真實的記敘和細致的描述。
上課鈴響了,小豪急匆匆地跑回自己的座位。也許因為心急的緣故,沒坐穩,一下子摔到地板上了。周圍的同學竟沒有一個人站起來扶他一把,有的竟笑起來,有的毫無表情,事不關已的樣子。我急忙跑過去,把他扶起來。“小豪同學摔倒了,此時的他最需要的是什么?作為同學,這時候應該為他做些什么?”孩子開始發表意見,認識到剛才自己的冷漠是種不應該的行為?!皸钭雍朗窃趺此さ沟?,同學們是怎么做的?老師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從這件事中,你想到了些什么?我們來把這一過程好好寫下來?!? 對于這些突發事件,我都會及時引導孩子們對事情的過程作些了解,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3. “興趣”就是最好的寫作題材
孩子們感興趣的事情,就是他們寫作最好的題材。有一段時間,我發現孩子們偷偷地養一種叫“海洋寶寶”的玩物。這些東西像塑料粒,五顏六色的,形狀各異,有的像海星,有的像海螺,有的像夜明珠,非常可愛。最吸引孩子的是這些玩意放在水里會一天天長大,就像一個有生命的東西。我發現這點后,沒有禁止這股玩風,還加入了他們的隊伍。我引導他們每天去觀察這些海洋寶寶的變化,從顏色、形狀、大小等方面進行,還引導他們去研究這些變化與什么有關系。這樣一來,這種玩風“合法化”后,孩子們表現出更濃的興趣,每到課間時候,他們就三五成群地觀賞著,比劃著這些寶貝玩意,樂此不疲,似乎成了一個小小的研究學者。后來,直至這些顏色鮮艷的海洋寶寶一個個泡成與水一樣的透明,一篇篇的觀察日記也順理成章出爐了:
我們都覺得小水珠和我們一樣是有生命的。要不,它怎么會長大呢?我們發現,它越長越大的時候,皮膚就不斷地變化著,由原來的深色,變得越來越淺了,也越來越透明。我們發現,它的長大,與天氣和溫度有關系:天氣熱的時候,它長得快點,放在太陽底下曬一曬,它長得就更快了?;蝿悠孔訒r,感覺它在水中跳著舞。我們拿著小棍子撩它,逗它,它卻調皮地躲開了。最后,它與水的顏色越來越接近,完全融在水里,逐漸找不到它的蹤影了。
4. 從“告狀”到習作
“告狀”是孩子們最喜歡做的事情,卻是令老師最心煩的事情??勺詮陌l現了這其中的教學竅門,我卻越來越喜歡孩子來找我“告狀”。因為我可以抓住這些時機為孩子搭建一座從“訴狀”通往“習作”的橋梁。比如:
“老師,英語老師讓我監督張小陽背單詞,她卻不配合,還罵我;放學下樓梯的時候還用書包撞我?!?
“有這樣的事?她是怎么罵你的,怎么撞你的?把當時的情境真實地寫下來,老師再去找張小陽說理去?!?
一次次的告狀,鍛造了一篇篇富有孩子生活氣息的好作文。
三、習作應該有生活細節,就像放電影
一篇習作,就像一部電影,里面有人物的動作,細微的表情,有反映人物個性的語言,把這些細節寫好,就像一部電影在重現一樣。這是我經常對孩子說的話。
如何引導孩子在習作時做到這一點呢?在指導孩子寫“禮物”這個話題的作文時,我選擇了其中一個孩子的選材進行了這樣的談話引導:你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關于一塊鵝卵石的故事。這么一塊特別的鵝卵石,洗干凈會顯得更光滑。你是怎么涮洗的?具體說說你的動作。當你發現這塊鵝卵石,心里有沒有什么想法?你在送給同學的時候說了些什么?你的同學有什么反應?她是怎么說的?
有了這些“點”的引導,孩子們都在聆聽的過程中懂得要把事情過程中人物的動作、心理活動和語言寫具體。在完成了“禮物”習作后,我發現每個孩子的這些細節描寫都有了明顯的進步,習作中的生活氣息更濃更醇了。
一路摸索,一路思考,我慢慢地感受到了生活作文教學的樂趣與魅力。同時,也讓我深切地領悟到,生活作文是作文教學的生命綠洲,只有達到“讓生活進入作文課堂,讓作文進入兒童生活”的教學理想境界,作文教學才能成為一件樂事!
【參考文獻】
[1] 陳敏. 淺析小學語文作文的生活化教學[J].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2).
[2] 馬秀菊,張東偉. 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生活化的寫作模式探究[J]. 新校園(中旬),2018(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14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