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讓教學更有活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教學建議指出:本課程的教學時空不局限于課堂教學和學校。教師應將本課程的教學與相關學科、班隊活動、學校德育活動、社區活動、社會重大事件等緊密結合起來,從中捕捉、挖掘鮮活的素材,調動學生在課外學習和活動中獲得的經驗和知識,充實本課程的教學過程。同時將課內學習延伸至其他學科的學習或校內外其他活動中,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也就是“課堂小天地,生活大課堂”,教材的內容只是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一部分,是教學的憑借。然而在現實中,許多老師還僅僅拘泥于書本知識和概念,死抱教材,照本宣科,把教學引向了封閉、僵化,結果老師教得無味,學生學得乏味。因此,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要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學時空,通過課前開放、課中開放、課后開放,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會,獲得對自然與社會的親身體驗與感受,獲得豐富的知識或經驗,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實現社會性發展。
一、課前開放——讓學生成為教學資源的開發者
教學中不是缺少資源,而是缺少正確的引領。老師要做教學上的有心人,引領學生創造性的發掘和利用學校、家庭、社區、媒體已有的資源,引導學生適時地開展調查、體驗、制作等活動,通過熟悉的材料拉近學生與學習對象的距離,讓學生成為教學資源的開發者。
1.開發文字信息。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而不是依據某一學科體系構建的課程。教材的編排,并不是品德和規則教育、歷史和文化、國情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生命和安全教育等知識塊面的簡單相加,也不是按這些課程原有的知識體系來編排,而是有跳躍、剪切、交叉等現象。這樣,在知識結構上,教材就留下了許多的空白點,這就給師生留出了發掘拓展教材內容的空間。如在學習《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一課前,讓學生搜集開國大典盛況的文字、圖片資料,搜集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學生們通過到圖書室或書店查書、上網瀏覽等方式,搜集到了翔實的資料。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又拓寬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2.開發圖像信息。品社教材中有些內容不是學生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引導學生收集一些圖像資料,能增強感性認識,較好地彌補學生直接經驗的不足,縮短學生和教材之間的距離。如學《尋訪“三孔”》一課時,有的學生搜集到了對三孔介紹的錄相片,搜集到了國際孔子文化節盛況的錄像資料。這樣,教學時就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開闊學生眼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3.開發“現代化”信息?,F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信息化的社會,每日每時都有大量的信息誕生。然而,教材的編寫由于受到篇幅、字數的限制和時空、地域的制約,不可能將瞬時萬變的社會信息及時、有效地反映在課本中。因此,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查閱、補充一些相關的社會信息,讓學生學到比課本更為豐富、更為鮮活的內容,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發展,努力尋求新知識、直面社會的習慣。如《做明白的消費者》一課,講到如何科學購物時,教材只講了如何鑒別礦泉水和假廣告如何騙人,學生們回家做“關注消費”的調查時,通過走訪親朋好友,又知道了如何鑒別水果好壞、海鮮優劣、蜂蜜真假等。學習《書信傳佳音》一課時,學生根據搜集到的資料,補充介紹了可視電話、智能手機的圖片文字資料。社會信息和教材內容的有機結合,優化了教學內容,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的習慣。
二、課中開放——讓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1.開放教學主體。新課程改革強調以生為本,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自主活動的時空。老師是一個組織者、參與者,僅在必要時給以點撥、引導。在教學中我充分信任學生,放手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如在學習“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類”的內容時,我積極創設情境,采用“我是一名小導游、我當解說員、歡迎到我家作客”等方式,讓學生聯系查閱的文字、圖片、音像等資料,結合書中內容,介紹清新秀麗的張家界、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解說聞名世界的長城、風格獨特的園林等,宣講元宵節的鬧花燈、端午節的賽舟……學生們一聽要當小導游、解說員時,個個興高采烈,兩個一伙,三個一組,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待到全班交流時,小導游們講的眉飛色舞、有聲有色,“游客”們聽得津津有味、興趣盎然。另外,有時我們還把辯論現場采訪等學習方式引進課堂,讓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2.開放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最明顯的就是“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圓明園在控訴》《盧溝橋上的槍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等歷史事件類的課文時,我和學生一起搜集音像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把當年的歷史情景活生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的情感很容易被激發。有時,我還和微機老師合作,把品社課與微機課進行整合,在微機室里上網絡環境下的品社課。學生人手一機,在我的引領下,暢游網絡,樂學探究,備受學生喜歡。
三、課后開放——讓學生成為社會的實踐者
1.體驗生活,走進社會大課堂。學生的生活有多廣闊,學生的課堂就有多寬廣。品社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課程,老師應樹立“校內外聯系、課內外溝通”的教學觀,創造機會,多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訪問、調查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向生活,融進社會。在與社會現實的接觸中,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如在學習了《需要幫助嗎》一課后,我組織我們班的同學帶著自制的禮物去了特教中心,帶著節目和禮物去了福利院,在與智障兒童、老人真實的交往和服務中,學生們不僅感受到了這些人學習與生活的不易,更接受了一次愛的教育,心靈的洗禮。
2.課題研究,融入生活大舞臺。品社課程要源于學生的生活,并讓兒童回歸于生活,在體驗自身的生活和參與社會生活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親身參與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初步形成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開展了“課題研究小院士”的評選活動,一學期評選一次,評選結果作為“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指標。我主要組織學生開展了以下3種課題的研究:一是課文內容類。如學習了《生我養我的地方》一單元后,我組織學生合作研究了“三里河文化”,從“三里河的文明起源、三里河大白菜、三里河的文臣名士、三里河的民俗風情、三里河的今天”等5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二是時事類。如學習了《我們愛和平》一課后,我班的12名學生就成立了研究小組,對敘利亞局勢和南海局勢進行了專題研究;三是愛好類。如有的學生喜歡旅游,就專門研究祖國的名勝古跡;有的學生喜歡科學,就專門研究中外科學史話;有的學生喜歡運動,專門研究奧運史……同時,我還在班級和學校開展了“百家講壇”的活動,每次課題研究結束后,我就讓學生宣講自己的研究成果,暢談自己的研究體會,體驗成功的喜悅。課題研究,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學會了研究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了合作交流,學會了思考,養成了關注社會的好習慣。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核心是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而開放的教學策略,實現了品德與社會課程地教學既源自“學生的生活”,又“再提升回到生活中去”,使學生在自主參與教學活動中,學習知識,增長才干,感悟生活的真諦,形成健全人格,讓教學更有活力,更有實效。
?。ㄗ髡邌挝唬荷綎|省膠州市三里河小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2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