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猜想,讓數學學習更有實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猜想是一種想象,也是一種寶貴的創造性思維。對于小學數學課堂而言,同樣少不了猜想,它是學生一種重要的學習能力和解題手段,數學方法論的倡導者波利亞也曾說過:“在數學領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負責任的態度。”可見,猜想應該引起教師足夠的重視,讓它真正成為學生發展的“助推器”。而在以往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將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學生缺少主動內化的歷程,致使學生興趣不濃,學習效果不佳。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放慢授課的腳步,為學生提供猜想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積極猜想,并能從多角度、多個方面進行驗證,實現學生思維的再創造。
  一、感知具體事物,在觀察中猜想
  觀察是認知的基礎,觀察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習能力。數學課堂中的觀察是一項有意義的、有計劃的學習活動,很多的數學知識都是在觀察中被認知。教師在數學課堂中可以有針對性地安排一些觀察活動,并引導學生對相應的知識進行數學猜想,以便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觀點,為后續展開驗證奠定基礎。當然,在學生觀察之前,教師要讓學生明確觀察的方向、目的,以免讓學生觀察漫無目的,沒有時效性。
  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出示了一個長5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和一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的平行四邊形。教師微笑著向學生們問道:“它們分別是什么形狀?”學生們自然會說一個是長方形,一個是平行四邊形。教師繼續說“你能猜一猜,它們哪個面積大嗎?”學生們對這兩個圖形進行了觀察,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覺得長方形面積大,有的學生覺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大,但都無法拿出事實依據說服對方。那怎樣才能準確地知道它們面積的大小呢?學生們提議求出它們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自然很快可以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怎么算呢?教師引導學生在觀察中進入了新一輪的猜想和探索中。
  上述案例,教師在新知引入環節,巧妙地設計了觀察猜想活動,激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促使學生主動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才是積極的、主動的。
  二、發揮指尖智慧,在操作中猜想
  眾所周知,數學與其他學科相比,抽象而且復雜,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進行講解,學生必定興致不高,教學效果也不會好。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科學施教,避免采用灌輸式的講解,因為注入式的教學方式很難受到學生歡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優化教學策略,為學生搭建動手操作的平臺,讓學生動手操作,經歷擺一擺、量一量、比一比等數學學習活動,并引導他們在操作中進行猜想,探尋知識的本質,實現高效學習。
  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教師在課前讓學生準備了如下學具:1元的硬幣、光盤、鏡子等圓形物品、一根細繩、一把直尺。新課伊始,教師微笑著說:“請拿出圓形物品,如果要測量出圓的周長,應該怎么做?”學生拿出了課前準備的圓形物品,進行仔細觀察、思索,然后提出了自己的猜想:“用繩子圍繞圓形物品繞一周,然后測量出所用細繩的長度,就是圓的周長。”這個猜想正確嗎?學生們立即投入到了動手操作中,發現所用細繩的長度的確是圓形物品的周長。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繼續猜想:“圓周長的大小跟什么有關?”學生們認為用圓規畫圓時,兩腳叉開的距離越大,畫的圓就越大,圓的周長應該是與直徑有關,這是一個很有創意的猜想,學生們很快投入到了驗證中,發現周長除以直徑是一個固定的值,為圓周長計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上述案例,教師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素材,在課堂中為學生設計了動手操作活動。然后讓學生在操作中進行猜想,讓學生的后續學習活動更有方向感和目的性,活化了小學數學課堂,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益。
  三、找出相似之處,在比較中猜想
  現行的數學教材中安排了很多關于公式、規律、性質等方面的教學內容,有很多的知識內容相似,表述相關,有很大的關聯性。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在教學新知的過程中,不需要“全盤托出”,可以引導學生根據事物間的相似或相同,從而猜測另一事物也具有相似或相同特點。這樣的猜想,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內化新知,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這比教師單純的講解效果要好得多。
   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考慮到這是學生在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后安排的學習內容,為了更好地突破新知,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回顧了商不變規律,即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商不變。然后教師讓學生依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a÷b=[ab](b≠0),猜想分數會有什么性質。學生發現,分數中的分子相當于除法中的被除數,而分母相當于除法中的除數,分數線相當于除號。出于這樣的考慮,學生們進行了猜想,認為分數是不是有這樣的性質呢: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學生們得出這樣的猜想后,教師沒有立即做出評價,而是讓學生列舉分數驗證,最終發現這樣的猜想是正確的。
  上述案例,教師讓學生進行類比,然后進行猜想,并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動手驗證,從而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完成了知識的建構,靈動思維,享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總之,猜想是一種積極、高效的數學思維,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猜想,引導他們運用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多方驗證,發展學生的潛能,加快知識獲取的歷程,增強他們積極的數學情感,從而推動學生更好、更快的發展。
  【作者單位:南通市八一小學   江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130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