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數學作業設計生動、有趣、更有價值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教師布置的作業統一作業多,個性編寫少;紙筆練習多,應用實踐少;書面作業多,口頭作業少;個人完成的多,合作學習的少。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的訓練則被弱化。這種布置作業的方式,使學生對作業越來越不感興趣,心理負擔也越來越重。過重的課業負擔不但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會阻礙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我想在新課程標準框架下,從數學作業設計方面希望能找到既能提高學生學業質量,又能適當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發展學生個性、促進學生成長的辦法。
【關鍵詞】數學作業;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269-02
一、數學作業的應然功能
1.再認知作用。
小學生一般通過課堂獲取數學知識,其中有一部分知識是和自身生活經驗聯系不大的抽象知識。由于抽象,學生學習的知識會印象不深刻,這樣的知識會成為瞬時記憶或短時記憶。作業則是通過對所學知識的復習起到再認知的功效,經過大腦對這些知識進行充分的、有一定深度的加工,使其成為長時記憶,在頭腦中長期保存下來。
2.查漏補缺作用。
適當的作業練習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查漏補缺,使所學到的知識掌握得更牢固。學生在做作業的同時會發現自身對某個知識點掌握得不好,可以及時對其進行復習,并加以改正。另一方面,學生在某個知識點記錯時,也會通過作業來檢查糾正。如數學公式,如果記錯了,就算不對題,這時學生就會對其進行思考,發現錯誤,及時改正。
3.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適當的作業可以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使學生思維縝密。學生在做作業的同時也會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另外,學生在獨自完成作業的同時也會增強自信心。
二、數學作業設計的實況探究
1.關注作業問題的層次性發現學生差異。
常規作業,作業量和作業內容完全相同,比較簡單、基礎。每周的作業中,可以布置適當的“可選作業”,這些都比課堂學習內容要稍難,屬于拓展提高,孩子們有自由選擇自己愿意和喜歡的題目去完成。比如,讓過關組的同學用一種方法來解決,而挑戰組的同學則用兩種方法來解答。對于一些易混淆的問題,則以選擇題的形式來出現,然后讓過關組的同學選擇正確的答案,而挑戰組的同學則要根據不符合的算式對題目進行修改使之符合算式。對于過關組的同學難度適中提高學習興趣,樹立學習自信心。
2.創設興趣作業激發學生學習的需求。
美國的作業很關注學生的興趣,這一點可以從市面上的數學書名就可以看出。很多書籍名中都有這樣的關鍵詞:fun(快樂)、game(游戲)、puzzle(猜謎)、activities(活動)。在他們所出的練習題中,很多數學作業以謎語、跳跳棋和游戲的形式呈現。比如,計算練習以跳跳棋形式出現,將枯燥的數學運算用孩子喜愛的形式呈現出來。這種形式的練習在我們的低年級也能見到,如學習一步乘法的意義老師可以讓學生們從信封中拿出不同的信,把信投進相對應的信箱或者用摘蘋果等方式解決數學問題。到了中、高年段的作業往往缺少這種趣味性,學生容易對練習產生厭煩和不認真的態度,因此教師更應在作業練習題設計和優化方面進行探索!如在教學混合運算時,我安排了較大數量的運算,不過形式上做了改變,附上了一個5*10的表格,里面填滿了數據,有一部分是答案,孩子們每算出一道題,就把答案所在的方格涂顏色。最終這些涂滿顏色的格子會組合成一個字母,告訴孩子謎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往怨聲載道的練習,現在孩子則充滿了興趣。
3.作業設計的創造性激發。
“比較小數的大小”,這部分內容一直是學生掌握的難點。以往設計練習題時,都是通過圓圈里填上“﹥”“﹤”或者“=”的形式,比較乏味,學生練習起來沒有興趣。如果從0.0開始,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連接所有的小數,最終得到一個圖形,由于學生迫切想知道畫出的圖形是什么圖形,因此做起來很有興趣,精彩的還在后面,在學生連線之后,老師還布置學生自己也來設計類似的游戲,讓同學玩。這樣一方面學生要運用所學的知識設計一個數學連線的游戲,在這個過程中,不光要掌握比較小數大小的知識,還需要布置小數的位置,組合成一個圖案。另外,同伴玩的過程又增強了設計者的成功體驗。體會到數學活動的樂趣。
4.“小難度”設計,建立反思的信心。
低年級《平面圖形的拼組》一課,某個環節我設計了摘蘋果游戲(判斷題對的站起來摘蘋果):(1)長方形的4條邊都相等。(2)用同樣長的小棒擺兩個三角形,最少要6根。(3)4個同樣的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一個大正方形。(4)一個長方形能剪成4個同樣的三角形。本來這題的形式富有童趣,學生都很樂意參與,但后三題學生都思考了好一會兒,有些學生要經過老師再一次擺圖形才慢慢明白。這三題的內容在學生不擺圖形的情況下他們較難想到答案,尤其對于中下生來說難度更大了。如果,把這些題目放在學生在黑板上擺拼完圖形后來做,那么當學生遇到困惑時,學生看著黑板上的例子就有據可依了,降低了題目的難度。因此在設計練習題目時,除了考慮練習的形式,練習的內容更要全面、細心地進行考慮,選取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小難度”題目,在學生迷惑時要適時點撥,以提高學生反思運用知識的信心。
總結
作業的設計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只有我們精心設計出學生樂做的,有價值的作業,這樣的問題能夠使學生意識到他們正在學習的知識的價值。作為教師。我們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童趣性和親近性的數學作業。同時,讓“作業”從寫的單一形式中走出來。將數學融入生動有趣的活動中,與畫畫、游戲、制作、參觀、訪問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巧妙結合。把知識、技能的訓練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智力因素的開發及活動巧妙聯系,讓作業變得更生動、有趣、更有價值。
參考文獻
[1]孫勤龍.淺談小學生數學家庭作業設計[J].新課程(小學),2013(07).
[2]馬麗.小學中高年級數學作業的設計[J].教師,2013(21).
[3]陰少華.以培養初中生數學學習興趣為目的的作業設計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7.
[4]陳雨.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多元化設計的策略研究[D].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13.
作者簡介:梁文婕(1977.5-)女,廣東省廣州市人,大學本科學歷,廣州市越秀區秉正小學。教學方向:數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2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