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施教,讓小學誠信教育更有實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小學是人生的關鍵基礎階段,更是構建其個人品格的基礎。誠信教育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小學生立人的根本。小學生在小學階段需要接受六年的教育,前后學生的思想狀態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因此小學教師在開展誠信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生的不同階段進行針對性的誠信教育,促進學生誠信水平的有效提升,推動誠信教育的開展。我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將結合日常的工作經驗,淺談小學生分段施教的必要性、教育原則、教學方法,旨在促進小學誠信教育的推進。
關鍵詞 分段施教 小學德育 誠信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1小學生分段施教的必要性
1.1小學生的生理因素
小學生的年齡大多為7~12周歲,時間跨越六年時間,共計十二個教學學期,學生完成幼年到少年的一個階段的過度,在這一階段學生的生理上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學生的神經思維能力也會逐步的完善。因此小學教師在開展誠信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尊重小學生的客觀生理因素變化,尤其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教師在開展誠信教育的過程中采用與中高年級學生相同的教學方法,會導致誠信教育效果不佳,低年級小學生并不能夠進行理解教師誠信教育的內在實質,進而導致誠信教育流于表面形式。
1.2符合以生為本理念
現代教育講究的是個性化教育,遵循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誠信教育講究的是“內外相應,言行相稱”,小學生只有真正的從內部內化誠信,才能夠有效的推行誠信教育。因此小學教師在開展誠信教育分段施教的過程中符合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根據學生具體的情況開展誠信教育,才能夠促使誠信教育與學生的具體情況相匹配。
1.3培養高素質小學生
對于現代小學生來說,幫助其樹立基本的誠信意識,可以讓其合理的應對日常的中一些基本的交往場景,培養其情商。小學生在接受一定誠信教育后,往往能夠做到守時、守信、守諾,有助于學生融入到班集體環境當中。
2誠信教育分段施教的教學原則
2.1堅持活動與理論相結合原則
小學生在認知事物的過程中,多從事物的表面進行認知,更是在反復不斷的實踐過程中才能夠內化相關的行為。因此小學教師在開展分段誠信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堅持活動與理論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在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教育的基礎之上,開展相應的活動強化學生誠信品質的提升。
2.2堅持立足微處誠信教育原則
誠信教育的過程中涉及到誠信行為、誠信言語、誠信認知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教師在開展誠信教育的過程中整體偏向于理論化,往往會出現過空、過大、過虛的現象,不利于小學生的理解。因此小學生教師在開展誠信教育的過程中應該立足于微處,結合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便于小學生理解誠信行為,從日常生活中不斷的糾正自己的行為。
2.3堅持誠信教育與誠信管理相結合原則
誠信教育是提高小學生誠信水平的關鍵,但僅依靠誠信教育是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為此小學教師在開展誠信教育的過程中,應該輔助誠信管理,通過加大對小學生的誠信管理,并適時的開展誠信教育,提高小學生的誠信道德水平。
2.4合理分段誠信教育原則
小學教師在開展誠信教育分段施教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做好分段工作。在針對小學生開展分段施教的過程中,依據小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發育水平,將小學生分為誠信意識初步培養階段(一、二年級)、誠信行為規范階段(三、四年級)、誠信理論與活動內化階段(五、六年級)。小學教師要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開展不同側重點的誠信教育活動,從而提升小學生的誠信水平。
3誠信教育分段施教的教學方法
3.1低年級小學生誠信教育——誠信意識的培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學教師在針對低年級小學生開展誠信教育的過程中,首先要培養小學生的誠信意識,為小學生夯實誠信教育的基礎。在針對低年級小學生開展誠信意識培養的過程中可以發現,低年級小學生對于誠信意識沒有一個明確與清晰的認知。因此小學教師開展誠信意識培養的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明白什么是誠信,哪些具體的行為屬于誠信行為,才能夠進一步的開展誠信教育。為此小學教師可以結合情景教學法開展誠信意識培養教育活動,將“考試作弊”、“借東西不還”、“一諾千金”、“誠實守信”等多種情境用多媒體表現出來。以樹立低年級小學生誠信意識。
例如:我曾經教過這樣一名學生,父母離異,父親與繼母對其放任不管,從而導致這名學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經常性的撒謊、言行不一,使其被其他學生孤立。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我組織了誠信教育主題討論活動,并結合多媒體創設情景,讓這名學生樹立誠信意識觀念。同時我私下與其進行談話,幫助這名學生逐項的分析其日常的行為,指出具體的改進措施,并主動邀請這名學生參與到班級活動中,使其逐漸的融入到班級集體當中,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
3.2中年級小學生誠信教育——誠信行為的規范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對于中年級小學生來說,其本身對于誠信行為已經有了一定的辨別意識,但在日常的行為中仍然不能夠將其轉化為固化的誠信行為模式。在這一時期小學生的誠信品質呈現出非固定化的特征。因此小學教師在針對中年級小學生開展誠信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多次開展誠信活動,讓學生在多次誠信活動的過程中不斷的進行誠信積累,提升個人的誠信水平。此外教師在規范小學生誠信行為的過程中,可以將誠信管理融入其中,學生的行為促進誠信規范的形成,而誠信行為規范不斷的督促學生的言行,進而提升學生的誠信水平。為此,小學教師在規范小學生誠信行為的過程中可以將評價機制融入到誠信教育當中,從而幫助中年級小學生更好的認知個人的行為。
例如:小學教師可以開展“誠信法庭”,用來規范學生的日常誠信行為。當學生在日常的誠信交往中出現爭議時,可以讓發生爭議的雙方到“誠信法庭”上進行自述,由班級的其他同學組成“陪審團”共同進行“審判”,從而規范學生的誠信行為。此外教師在日常的活動中,可以在考試前可以開展“誠信考試”活動;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開展“誠實守諾”人際交往活動,進而規范學生的誠信行為。 3.3高年級小學生誠信教育——誠信理論與活動內化
高年級小學生與中、低年紀小學生以及有了很大的不同,無論是從誠信教育的意識以及行為規范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此外,高年級小學生在心理的成熟度已經接近于青春期的學生,因此因此小學教師在針對高年級小學生開展誠信教育的過程中,主要是針對學生的理論意識與行為規范進行進一步的深化,幫助學生構建誠信體系意識。另外,小學教師在開展誠信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的尊重高年級小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逐漸的成為誠信教育活動的主體,讓學生由受教育逐漸的轉化為自我教育。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小組活動教學法作為活動的框架,配合使用實踐教學法、有效提問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小學教師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
例如:我設置“誠信你我”自省活動,讓學生自行組織班會活動。我借助班會將“我的心聲”這一活動環節融入到班級的活動當中,讓學生以無記名的方式將自己的不誠信行為寫在白紙上,吐露自己的心聲,深刻剖自己行為。我看到一張紙條上記錄了這樣的內容:“我的爸爸媽媽從來不回家,同學們也不喜歡我,就算我打架、騙錢、破壞班級記錄也沒有人關注我”,通過筆跡我認出這是高某某所寫,這名學生表現出脾氣暴躁、騙取父母錢財、不愛學習等行為。為此我借助此項活動選取多種同類型的紙條內容,讓學生們進行簡單的討論,不誠信行為的出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讓高某某同學發表自己的意見,為什么紙條上的學生會有這種行為,讓其借助他人角色訴說自己的心聲。我在知曉這名學生行為的真正原因后,首先讓其意識到不誠信行為的錯誤性與危害性,并通過集體的力量以及家園共育的方式幫助其打開心扉,融入到集體當中,幫助學生內化誠信理論與誠信活動,提高學生的誠信水平。
4結語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小學生誠信教育水平的提升不是朝夕之事,小學教師在開展分段誠信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堅持以生為本、立足于微處、理論與活動相結合、合理分段等多種教學原則,并結合多種教學方法針對不同階段的小學生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從而提高小學生的誠信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 林燕.選課走班——法治教育的助推劑[J].江西教育,2018(15):26.
[2] 陸遜.加強小學德育教育管理方法的研究[J].考試周刊,2018(02):31.
[3] 黃江.中小學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如何開展[J].讀與寫,2017,14(27):37-38.
[4] 衛生虎,馮麗.誠待人,信立身——延安市實驗小學誠信教育側記[J].陜西教育(綜合),2017(06):51-5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72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