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多媒體教學,讓數學課堂張揚活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在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讓學生在“圖、文、聲、像”所創設的情景中輕松融入數學課堂,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使得學生活躍思維,參與實現操作活動,科學地記憶知識。教師靈活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手段,可以讓數學課堂凸顯個性,張揚活力。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佳營養和催化劑。興趣和動機需要通過外在事物的新穎性,獨創性、需要性來滿足學生探索心理的要求。教師如果注意運用多媒體課件,以鮮艷的色彩、優美的圖案、動聽的音樂和喜聞樂見的動畫形象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產生解決某一問題的內驅力,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以濃厚的興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例如在教授《認識圖形》一課時,我首先用多媒體出示小動物們在雪地上“畫畫兒”的畫面,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出現一只只可愛的動物,隨即消失,只留下了一幅“畫”。然后提出問題:“你們知道有哪些小動物參與了畫畫嗎?”學生們在熟悉的情境中很快參與到討論中來。于是我再次呈現一組立體圖形,它們伴隨著音樂也來到現場,并再次啟發:“小朋友們,這些圖形朋友你們還認識嗎?它們會在雪地上留下怎樣的畫呢?你們有什么好辦法把它們的畫留在紙上?”隨即將課件再次動態演示,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想出了很多辦法。在這節課中,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創設了“雪地里的小畫家”的故事情境,對“立體圖形朋友會在雪地上留下怎樣的畫?”這一問題產生的好奇心,使學生有了進行探索的強烈欲望,尋求用工具袋中的工具把立體圖形朋友的畫留在紙上的方法,最后可以順理成章地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共同探究立體圖形朋友的“畫”是什么圖形。通過多媒體的運用,原本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又富有挑戰性。學生的方法也是多樣的個性化的,用剪一剪、描一描、印一印、圍一圍……數學課堂成了呈現學生能力、展示學生個性的課堂。
二、呈現過程,突破學習的重點,難點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對數學中比較抽象的內容,不少學生感到難以理解。多媒體在數學課堂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運用多媒體課件的直觀演示,使教學內容變靜態為動態,化抽象為具體,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可以引導啟迪學生在形象中發展抽象思維。例如一年級教學20以內加法,學習8+5時,我為學生創設情境,利用動畫演示:先把8個紅色小棒放進個位數筒里,再把5個黃色小棒拆成2個和3個兩組。把兩個黃色小棒也放進個位數筒里,讓學生說這樣的過程用什么算式來表示,學生都能說出8+2=10。課件繼續演示把10個小棒放進十位里,余下的3個小棒放進個位數筒里。最后,引導學生來抽象思維,總結出計算過程:記住大數拆小數,湊十再加得結果。學生對湊十法經歷了從形象到抽象的認知過程,學得趣味盎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教學“角的認識”時,學生經歷了角的各部分的認識的建構后,我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體中尋找角,并實時拍攝傳輸到大屏幕上,學生們一張張稚氣未脫又興奮激動的臉得以呈現,充分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三、拓展應用,發展學生能力
數學課堂提倡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多關注數學與現實之間的關系,用數學的方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真正讓學生喜歡上這充滿活力的課堂。在數學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再現生活中的真實情境,為學生提供真實的素材來進行教學,課堂效果收益更大。如教學《數圖形的學問》一課時,為了訓練學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我出示鼴鼠鉆洞的視頻,讓學生猜一猜:兩個洞有多少條路線?再一下增加到5個洞口,讓學生說一說:鼴鼠可能會怎么鉆?并演示,課件中生動、形象的畫面牢牢抓住了學生的心,接下來,學生信心滿滿地投入到畫圖操作、討論、有序地思考分析中,并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出了結論。于是,我又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了學校10個班班際足球賽及縣城公交車15個站點路線這兩個情境,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得出比賽場次和路線總數。學生對此產生了濃濃的興趣。有的小組用了畫圖法,有的小組用的計算方法是(以學校10個班際足球賽比賽場次為例):9+8+7+6+5+4+3+2+1=45;有的小組用的計算方法是(9+1)×9÷2=45。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討論交流,個性得到充分發揮,進一步提高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責任編輯 羅 峰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668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