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活動引領課堂活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數學新課程課標》指出:小學數學教學應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展開,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讓課堂數學“活”起來,即讓學生在課堂中“活”起來。要使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活”起來,不妨從以下方面做起:
一、將生活融入數學,讓學生體味數學樂趣
實踐表明,通過尋找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實例,有目的地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提煉出來,再將數學知識回歸生活,既能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增強學生生活中的數學意識,又有利于發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這無疑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積極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倍加注意:
1.把生活實例融入數學教學
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創設問題情境,開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數學學習的大課堂。既要讓學生感受到所面臨的問題是熟悉的、常見的,同時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戰性的。一方面使學生有可能去進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從而處于一種想知而不得、欲罷而不能的心理狀態,引起強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聯系生活實際,吸收并引進與現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關的具有時代性、地方性的數學信息資料來處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組知識。
2.把數學問題回歸于現實生活
要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際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理解。
二、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
過去的課堂教學評價注重教師教的過程,現在重視學生學的過程和體驗;過去多關注教師教的行為,現在更多關注學生的創造;過去是有條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現在是注重個體的差異,突出學生的個性特點。這樣,面對新課程教師必須走下“一言堂”的講壇,多給學生機會,讓他們能就所學的內容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長補短,集思廣益,使課堂成為“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學習天地。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做到讓創新與實踐充滿課堂。只有營造和諧、自主、有創意的課堂氛圍,摒棄那種教師高壓式、灌輸式、一問一答式等單調乏味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大膽地表現出好奇心、挑戰心、想象力、動手能力等,才會使學生的思想無拘無束,創新靈感凸顯。如:教學“用9的口訣求商”時,復習“9的乘法口訣”,教師讓學生用“9的乘法口訣”編除法算式。學生熱情極高地編起算式來:
生1:9÷1
生2:18÷2
生3:45÷9
生4:3÷9
生4剛說完,其他學生都喊起來:“老師,他編錯了?!边@位同學難過地低下了頭,羞得快要哭了。這時,教師走到那位同學身邊,輕輕撫摸他的頭說:“同學們,其實他很了不起,這道題他沒編錯,只是要等到我們上六年級的時候才會做呢!”(同學們都很詫異,過一會,教室里響起熱烈的掌聲,這位同學也慢慢抬起了頭)
教師利用學生錯誤算式進行改編:誰能把“3÷9”這個算式的“3”重新換成一個數,使它成為一道我們目前能解決的除法算式?
生1:把3換成27
生2:把3換成72
?。▽W生激情高漲,課堂氣氛異?;钴S)
師:如果“3”不動,怎樣添上一個數,使它成為一道除法算式呢?
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7
生2: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4
……
這里,正是教師輕輕的撫摸、充滿贊賞的鼓勵在生4的內心激起波瀾,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罢l能把‘3÷9’這個算式的‘3’重新換成一個數,使它成為一道我們目前能解決的除法算式?”正是老師靈活的教學機智,才激起了學生后續的動力,才使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更多地關注學生、關愛學生、欣賞學生,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活動對他們來說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在這個案例中,教師能及時捕捉孩子的閃光點,并給予積極的評價,得到每個孩子的認可。教師利用學生的錯誤,巧妙設計,走出教材的框框,使課堂成為學生暢所欲言、放飛思維的場所。
三、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數學,體驗做中學
課堂中應設計一些具有探究性和開放性的數學問題,把課本中的既成結論轉化成學生探究的素材,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探究的思路新穎化,解題的方式獨特化,讓學生邊學邊用,而不是學后通過單純的復習去鞏固掌握所學的知識。如:教學“圓的認識”時,可通過讓學生對折圓片,動手量折痕,使學生認識到圓的一些特點:這些條折痕都通過一個中心點,沿著折痕描畫下來的線段兩端都在圓的邊沿上。一個圓中像這樣的折痕是描不完的,對折后,兩個半圓完全重合在一起,大小是一樣的。
教師小結:大家通過動手操作,發現了圓的這么多知識,其實,大家把圓對折后,描下來的一條條線段就是圓的直徑,這些直徑的交點就是圓心。
在這里,教師講得不多,而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通過對折圓片,描下折痕,仔細觀察、思考、交流等活動,讓學生逐步認識圓心,發現直徑的本質特征。整個過程至少有1/2以上的時間讓學生主動地、創造地學習,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發揮。教師重視讓學生做數學,通過親自操作、討論、交流等方式,把抽象、枯燥的數學概念具體形象化,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數學是一門生活的藝術,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教學中利用課堂活動讓數學生活化、讓數學形象化、讓數學趣味化、讓數學簡單化,數學課才更具有活力,才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探究之中,從而學的更加輕松。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79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