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初中地理活力課堂的構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活力課堂,對學生有著格外的吸引力。打造活力化的初中地理課堂,能夠激起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思考,讓學生在課堂中主動學習。地理教學的目的,在于豐富學生的自然與人文認知。在活力課堂中傳播學科知識,能夠切實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地理 活力 互動 氛圍
引言
活力課堂中,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頭腦也更加靈活。積極去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與表達能力,是每一位學科教育工作者的職責。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關注課堂活力,通過有效氛圍的設置以及多樣化課堂活動的組織,給初中學生不一樣的地理學習體驗,促進學生在課堂中積極表現,才能為學生的個人發展提供機會與條件。[1]
一、活躍課堂氛圍,構建地理活力課堂
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地理學習環境,引導與刺激學生的思維,才能讓學生表現自己的活力,保持自己的課堂活力。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課堂和諧教學氛圍的打造,讓每一位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快速運轉的狀態下。在傳統的初中地理課堂中,大多數教師只關注自己的教學任務。在課堂中讀課本,帶領學生劃重點,在黑板上講解知識點。學生也只能配合教師,即使不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也只能默認。死板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也將學生的地理學習范圍局限在了課本內。很明顯,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下,學生的學習態度是被動的,學習心情是不激動的。緊張與壓抑的課堂氛圍,會讓學生內心緊張,間接阻礙了學生的主動提問,久而久之,地理課堂猶如一片死水。[2]
活力地理課堂的打造,需要良好課堂氛圍的支持。首先,教師要關注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每一位教師與自己的學生都應當是亦師亦友的關系。在課堂中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課下做學生可以傾訴心事的好朋友。教師要通過個人教學風格的改變,讓學生的內心變得輕松起來。比如,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與學生談天說地,不用“打開課本”這樣的開場白。像在講解“多火山、地震的島國”知識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其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在課堂開始時,教師可以與學生談一談“你對火山、地震了解多少?最近看了哪些相關新聞?能否分享給大家?看到這樣的社會新聞會聯想到什么?”的問題,或者“你對日本了解多少?有沒有去過日本旅游,感受怎么樣?”等。這樣的教學調整,會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開始積極搜索自己的個人經歷。將個性化的經歷與即將要學習的內容結合在一起。其次,教師要關注課堂情境的構建。每一部分地理知識都需要不同的支撐。教師借助多種手段去打造形象的課堂情境,促進學生在情境中解決問題,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很多問題,使學生看到地理知識的活力。同樣在講解“多火山、地震的島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段日本火山爆發或者地震發生時的視頻資料,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在觀看過程中,有的學生會脫口而出,“這是有關日本地震的新聞”等。這樣的反應證明學生在思考,在經歷,在體驗,在散發活力。多角度調動與應用教學資源,才是構建活力地理課堂的關鍵。[3]
二、促進課堂互動,構建地理活力課堂
課堂互動對于課堂活力值的增長有直接影響,讓學生在課堂中積極互動,無論是師生互動還是生生互動,都能幫助學生打破個人思維的桎梏。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關注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小組合作學習法,是促進學生相互交流,互通有無的高效手段。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借助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組織教學,給學生搭建互動的平臺,讓學生成為活力課堂的打造者。
教師引導學生在小組互動交流中不斷分享觀點,給出支持與反對的理由,便能促進地理課堂的活力一直保持下去。比如在講解“美國”這一單元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美國農業地區專業化相關知識。根據教學目標,教師按照學生的個人地理學習條件與標準,將他們分配到不同的小組,構建成為實力相當的小組。接下來,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自主閱讀課本內容,發現“農業地區”與“專業化”分別指向什么樣的地理概念與地理信息。在學生有了基本的知識儲備之后,促進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討論美國農業地區專業化的特點與條件,分析其農業發展優勢,并對比中美農業發展異同總結信息。在小組交流過程中,教師要擔當起監督者的身份。短暫參與到每一個小組的交流中去,聽取學生的信息,且引導學生將重點放在地理問題交流中。學生要交流,要參與,就要動腦筋去思考,要產生個性化的學習成果,課堂活力可見一斑。
三、促進學生參與,構建地理活力課堂
學生是課堂中的主體,在打造活力地理課堂的過程中,教師萬萬不能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要保持課堂活力,就是讓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散發個人活力。調動學生的主體性與積極性,需要教師調整課堂教學方法。將更有趣的教學方式融入到課堂中,促進學生長期處于主動地位,才能讓解放學生。打破傳統觀念,給學生自主思考、學習、表達與展示的機會,是當代教師的重要任務。
像在講解“城市化問題”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布置一個社會調查活動。讓學生了解三十年前與三十年后的北京,讓學生根據科學且規范的數據、資料去了解城市化在真實意義以及城市化給一個城市、城市居民生活帶去的改變。鼓勵學生在課前自主搜集資料,自主整理,在課堂中以演說的方式去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這樣的學習模式更加自主、自由,也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促進每一位學生都融入到地理學習中,成為地理數據的收集者、處理者以及地理觀點的發表者,成為真正的主人。[4]
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開展活力教學,是為了激活地理課堂以及初中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關注新的教學理念,將課堂氛圍、課堂互動與學生的主體地位視為關注要點,結合新方法重建地理課堂,有利于地理教學目標的全面實現。重視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個性化體驗,才能讓學生的地理學習越來越高效。
參考文獻
[1]王海霞.新課改下初中地理課堂活力的研究[J].關愛明天,2016,(5):329-330.
[2]周卉.優化教學方法,構建初中地理活力課堂[J].中外交流,2018,(34):146-147.
[3]周鵬程.對新課改下初中地理課堂活力的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1):86-86.
[4]李成玉.淺談如何激發初中地理課堂活力[J].青年時代,2015,(7):108-10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72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