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數學課堂充滿“生活味”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新課程教學呼喚貼近生活的教學素材,從學生的生活情境中學習體驗數學通過各種活動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學會從專業的角度用專業的眼光觀察現實,發現問題,用數學的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教師要善于設計生活化的練習,培養學生運用的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生活化 數學化 生活實際 數學思維
新課程改革已經推行了很長一段時間了,以往“例題引路、題海練習”的傳統模式早已被大家摒棄,可如今你時常聽到“刷題”一說,為了升入更好的學校,家長們在各大輔導機構中穿梭,“刷題”似乎是必不可少的了??墒俏覀兓仡^深思一下,“刷題”真能提高學生運用數學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的能力嗎?筆者并不認可。
那么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應該如何培養呢?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提以下幾點不成熟的意見:
一、在生活情景中學習體驗數學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數學教學不應該是刻板的知識的傳授,而應該遵循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在學習相遇問題時,我將自己為同事送書的經歷提煉后,作為引入課題的情景。熟悉的人、熟悉的路線一下子便抓住了學生,全都好奇地望著我制作的送書路線圖。但學習內容除了能夠聯系生活,還應該體現價值。一是智力價值,即蘊涵的思考性,能否承載數學知識技能的目標要求,包括解決問題的策略;二是人文價值,數學是一種文化,作為文化的數學與作為技術的數學最大區別是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在學校數學之外,學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經驗,正是基于這些已有的經驗,學生都能通過各種活動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思考現實中的數學,由此發展他們對數學的理解。因此,我緊接著引導學生收集情景圖中的數學信息,并分析兩人的速度和出發時間有什么特點,重點理解“同時出發”的含義;然后,讓學生估計兩人相遇的地點。
聯系生活實際,提煉數學信息,發展數學思維,讓課堂充滿“生活味”。
二、用數學的眼光分析“生活”
數學教學的本質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活動是學生經歷數學化過程的活動,數學活動不是一般的活動,要有數學思考的含量。因此,數學課必須處理好“生活味”和“數學味”的問題,讓學生以數學的視角去發現和提出問題。我們應該重視學生數學意識的培養,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發現問題,把生活現實轉化為有價值的學習內容。如在教學“相遇問題”一課中,情景引入后,讓學生根據情景提問題,“兩人什么時候相遇?”“相遇時李老師走了多遠?”“相遇時王老師走了多遠?”這些問題的提出是在學生將生活實際內化為自己理解的數學信息后產生的,是在經歷了感性認識后,將生活“數學化”提煉出來的。問題呈現后,我又讓學生將提煉后的數學信息與數學問題重新敘述,加深印象,為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三、用數學的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問題
一是借助線段圖幫助理解題意和分析數量關系。“相遇問題”的路線圖其實是線段圖的雛形,因此我說“把曲線變成線段可以表示相遇點到李老師家的路程、到王老師家的路程”,這樣更清楚。當然,由于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水平不盡相同,也不是每位學生都需要用線段圖來幫助分析、理解,所以我沒有統一要求學生來作線段圖,而是讓學生有困難的可以作線段圖幫助理解。在練習中我又安排了根據線段圖找等量關系列方程的單項訓練。
二是引導學生比較、歸納,倡導解題策略的多樣化。對解決相遇時間問題的方法進行比較歸納,讓學生認識到用方程解逆向思考的題目可以順著題意思考,思考起來比較方便。在解題方法上,允許學生方法的多樣化,如有的同學就認為第一種方法簡便;在應用題呈現的方式上也要注意多樣化,如文字的、圖表的、情景式的、對話式的等等。
四、練習生活化,做到學以致用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 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睂W習數學知識,是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與生活,學習致用。比如,學完相遇問題后可以編一些貼近生活的實際問題,讓學生練習,培養學生運用的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回歸生活,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生活
決定一個學生數學素養的高低,最重要的標志是看他如何看待數學,把握數學,以及能否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現象,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領悟到"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與具有生活實際背景的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生活空間中學習,在生活實踐中感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數學"。
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边@都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實踐證明,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教師要積極的創造條件,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于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運用數學的態度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并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32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