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讓道德與法治課堂充滿樂趣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其關注學生的價值引領,以學生的生活為出發點,重視在活動中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師應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趣味性,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讓道德與法治課堂變成學生快樂獲得新知、體驗生命成長的有益載體。
  一、利用教材,教育學生互相關愛
  學生有個性差異是普遍存在的事實,一些學困生對學習沒有興趣,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教師應積極引領其他同學主動關心、幫助這些學生,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快樂、健康地成長。
  學生小張總是以欺負人的形式與同學交流,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與他在一起做游戲、做作業。在講《我和小伙伴》一課時,筆者讓學生集體參與游戲、猜謎、表演教學活動,創造各種機會讓大家與小張接觸,使小張感受到大家并沒有排斥他,幫助他重新找回了班級歸屬感。學習《我和小伙伴》后,我告訴同學們,小張非常想和大家做朋友,也愿意改掉自己的不良習氣,希望大家幫助他、關心他,讓他成為我們快樂大家庭的一員。一段時間后,同學們漸漸發現,小張不再有欺負同學的行為,大家也都愿意和他一起游戲、一起學習了。
  二、創設情境,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教師應該積極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將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在道德與法治課中所要學習的道德規范、社會知識以及生活常識都來源于生活,教師可以把這些富有生活氣息的語言及常識運用在課堂教學中,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習、掌握并運用知識。
  學生都知道飯前便后要洗手,但不是每個學生都會用科學的方法洗手。在教學《吃飯有講究》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說一說并演示自己的洗手方法,然后再和課本上“科學的洗手方法”相對照。學生看完課文后非常吃驚,驚嘆自己長這么大了居然不會洗手……
  三、融入情感,凈化學生心靈
  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意識、有目的地將情感教育滲透到“學會做人”的目標中來,采用具體事例,充分利用多媒體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的特點,積極引導學生去體驗課文中飽含的真情,以美好的情感去凈化他們的心靈。
  如在教學《我的一家人》一課時,教師首先展示家長的工作情況,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了解父母的工作是多么辛苦。然后,提問學生:父母為什么要這樣辛苦工作呢,都是為了誰,我們應該怎樣回報父母呢?教師還可以發放調查問卷,然后根據調查問卷結果聯系家長,和家長交流,共同改進教育孩子的方式。
  學生小王,因為長期父母不在身邊,沒有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經常在課堂上不遵守紀律。筆者多次跟他談心,處處關心他,讓他多聊聊自己的父母,以及和父母在一起的快樂時光。漸漸地,他變得開朗了,能夠在課堂上認真聽講,還變得積極發言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有耐心,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用心用情去感化他們,讓他們健康成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7741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