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道德與法治》課堂貼近學生生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道德寓于生活,是生活的構成要素。因此,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該使課堂內容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們能夠認識生活、感悟生活,并且真正地得到啟示,豐富生活體驗,進而內化為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關鍵詞】課堂活動 貼近生活 服務生活道德與法治
道德的學習不同于一般的知識學習,它必須來自生活,回歸生活,從生活中學習?!兜赖屡c法治》是一門綜合性科目,它的教學與傳統的語言、數字、藝術等教學不同之處在于:它不是將知識生搬硬套,而是將知識寓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并為學生的日常生活服務。因此,我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不管是新課導入還是課堂活動或是課后延伸,都要和生活緊密相連,不要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
基于此,我在《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活動中,一直注重該課程與生活緊密結合,也嘗試著從以下三點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效果不錯。
一、新課導入貼近生活
個人認為,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只有將生活融入教學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才能更好地讓學生感悟道德。眾所周知,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要考慮將課堂內容的設計情境化,多從一些生活中耳熟能詳、淺顯易懂的事例入手,這樣方能讓學生們更快地融入課堂。
如:在學習一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14課《請幫我一下吧》時,我會先布置實踐作業,讓孩子們在家長的引導下寫出自己在學校和家里遇到的困難以及解決辦法。具體實踐作業如下表:
以上課前調查,先讓學生發現人人都會有困難,然后我再通過課堂情景表演(一個學生忘記帶鉛筆,正發愁)以及課堂討論和演習,用豐富的情境及多種活動方式啟發學生,將課堂活動與兒童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并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同時,我也引導學生用積極的心態和正確的方式去解決困難:如果困難不大,可以試著自己解決,多想辦法,注意安全。如果困難比較危險、緊急,或者自己解決不了,要向大人求助。這樣,學生不知不覺就走近課堂學習內容,把學習內容和自己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
二、課堂活動源于生活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活動性很強的課程。學生解決問題的內在模式、判斷是非的能力、對道德原則與法治觀念的領悟等都可以在活動中形成。為了能讓學生們最大程度地參與到課堂中,并且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我在很多課堂中都以活動的形式進行。
例如:在一年級下冊第11課中的“讓我自己來整理”這一課,我將這節課設置了為動手做做看的活動,以方便貼近學生生活,也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生活技能。具體操作如下:
首先我會出示四張圖片,分別是圖書角內雜亂無章的圖書、學生們課桌內亂七八糟的書本文具、失物招領處的文具、教室內散亂清潔工具。
然后我會開啟師生對話模式:
師:同學們,你們看到這些情況想說些什么?
生1:老師,我們沒有收拾好圖書角。
生2:老師,有些同學下課不收拾鉛筆,掉到地上又沒人撿,我做值日時掃到很多鉛筆,我就放到失物招領處去了。
生3:我們做值日時,小明在教室跑來跑去,不認真做值日。
最后我們通過討論可以得出結論,原來,如果不把看完的圖書放好原處,再拿另外一本圖書,整個圖書角就會變得亂七八槽,甚至影響班級的形象等。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活動中,我還通過“收拾書包達人秀”、“我的抽屜很整齊”等貼近兒童生活的活動,以課堂活動的形式將教育目的隱含其中,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在這些活動中,我會以同伴的身份引導和陪伴孩子們,讓孩子們在活動互為榜樣,建立一種同學間共同成長、相互支持的友好關系。實際上,在一年級下冊第2課《我們有精神》的教學上,我就通過課堂學習狀態的對比,發現同學間的示范與互補學習比老師的理論教育和嚴格要求更有實效。
因為低年段兒童還沒有反思自己行為的意識,在生活情境中對道德意義的即時性理解與領悟還有待形成,所以《道德與法治》教材設計了很多現場體驗活動。其實,通過這些體驗活動,我們可以幫助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正確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并發現其他同齡人的優點。而且,通過這些體驗活動,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們掌握更多的有關合作、協商、對話、分享、尊重的思想及行為方式。國家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堂要以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呈現出來。因此,根據這一要求,我在課程設置中,會將書本上的例子變成課堂實踐活動。這形式正好符合學生時下愛模仿、表演欲強烈的個性特點,也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如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的第7課《課間十分鐘》,在“玩個課間小游戲”這一環節中,我先邀請部分小演員根據課本中四種情景在同學們面前進行演繹。演繹完畢,我會讓小演員們繼續留在講臺上,提問臺下的同學:我們課間做哪種游戲才好?當然,這時候,我仍會請部分小演員上講臺先行演繹一遍課間游戲的正確做法,然后再說一說他們的想法。通過這一環節,學生們能夠從真實的實踐活動中感受到:課間活動不僅僅是休息和活動,還需要注意安全,不能玩過于激烈的運動,還可以為下一節課作好準備。
三、課外延伸服務學生
課堂上學過的內容要及時通過學生的生活實踐,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服務于學生的日常生活。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對實踐作業的跟進指導。具體操作思路是:讓課堂教學與課外生活聯結起來,把教材內容的學習延伸到學生生活中去。
在一年級下冊第3課《我不拖拉》的教學實踐中,我布置一個課外作業:請學生和家長一起制定可行的作息時間安排,并且設置相對應的獎懲措施。之后我每個星期一檢查一次并公布結果,目的是把課堂學習的內容和生活結合在一起,強化良好的行為習慣。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課的內容來源于生活、服務學生,只有將生活融入教學活動中,把書本上的知識與生活相聯系,在課堂上營造一種輕松、活躍的氛圍,才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參與到課堂中,提高學習效率,提升道德品質。也只有采用生活化這種教學模式,才能很好地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上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懂得做人的道理,進而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
參考文獻:
[1]魯潔,孫彩平,道德與法治教師教學用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
[2]伍才英,正確全面解讀教材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OL], 2016-10-28
[3]陳勇,武曼曼,穆斐,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0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22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