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應貼近學生的生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小學科學是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平臺,教學中我們要把培養學生好奇心和探究欲作為重要追求。而從生活現象、問題入手,讓科學教學貼近學生現實生活,是落實啟蒙教育、服務生活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學生生活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課程。這門課程,不是以培養學生更多知識為目的的教育,而是著重“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的奠基教育。因此,新課標對此要求我們:“注重小學生對周圍世界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和需要,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提倡科學課程貼近小學生的生活?!边@幾年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小學科學課程教學必須實施生活化,圍繞學生生活中的科學問題進行教學,讓學生能運用所學的基礎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從而達到為實際生活服務的學習目的。
在具體教學中,新課標又指出:“科學課程要以生活中的科學為邏輯起點: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學的重要性,了解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科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素材的選用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活動經驗。這些素材應當在反映科學本質的前提下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現實,以利于他們經歷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科學知識與方法的過程?!庇纱丝梢?,科學課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貼近學生的生活: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貼近學生的生活
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科學課程中,許多內容都可以在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找到背景。第一學段,學生所感知的生活面較窄,從他們身邊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選取學習素材,容易激發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使他們感受到科學就在自己的身邊,也易于他們理解相關的科學知識,體會到科學的作用。學生的活動空間有了較大的擴展,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已拓展到客觀世界的許多方面,他們逐漸關注來源于自然、社會中更為廣泛的現象和問題,對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內容表現出更大的興趣。因此,教學所選擇的素材應盡量來源于自然、社會中的現象和問題。如與現實生活有關的圖片、圖形(照片、簡單的模型圖、平面圖、地圖等),以使學生感受到科學的價值和趣味。例如在教學《認識水》時,我們就可以就地取材,運用學生身邊熟悉的“水”作為學習的素材,激發學生對“水”的“神奇”之處產生興趣,讓學生產生探究欲。
二、科學現象應貼近學生的生活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讓學生學會從生活經驗中提出簡單的科學問題?!边@就要求科學課堂為學生呈現的科學現象是學生實際生活中所常見的現象,讓學生能夠從常見的現象中提出簡單的科學問題。例如,同樣在《認識水》這一課的導入時,我們便可通過一個魔術:將濾紙一半沒入紅色水中,下面一半的濾紙由白色變成了紅色,更神奇的現象是紅色在一步步努力地往上爬,沒有浸入水中部分的紙在慢慢變紅。這其實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從這個常見的現象出發,引導學生提出科學問題:為什么白色紙會變紅呢?而紅色的水在順著紙向上爬?原因又是為什么?由此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從觀察的現象中質疑,引發他們思考,通過“現象+問題”的方式,激發學生探究解決“為什么”是我們科學教學的常用手段,從現象入手引導探究,是很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探究所需的實驗材料應貼近學生的生活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探究活動的設計應當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注意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出發,聯系生活實際,設計學生喜愛的活動,提倡用自制教具和低成本材料進行探究活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實驗材料的選擇,其是實驗教學的一部分。上文提到那一課的探究活動,其實驗材料可以是水、餐巾紙、紗布條、直尺、紅墨水,這些實驗材料都是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學生容易準備。在探究過程中,更能讓學生感受到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就在舉手之間,從而親近科學。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現有的器材開展科學實驗,是實施生活化教學的重要體現,是科學啟蒙教育的最好落實方法。除了直接選用生活中的物體做實驗材料外,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素材加工,使其成為實驗器材。例如,在教學《觀察云》的時候,為了化解學生對晴天、多云、陰天云量的多少等抽象性知識,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實驗器材---準備兩個圓,一個不涂色,一個涂上其他顏色,都剪出一條半徑,互相重合,白色代表天空,其他顏色代表云彩,這樣就可形象地表示云量的多少,最后幾朵云重疊在一起,就把它們放在一起看,也可以看出它們的多少。
四、拓展的例子應貼近學生的生活
教材所選擇拓展的學習素材應盡量與學生的生活現實相聯系,應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所要學習內容的科學理解。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學的重要性,了解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科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在《認識水》的那課教學中,我們還可通過拓展生活中雨水將墻壁侵蝕,雨水慢慢往上蔓延等事例,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水的毛細現象。通過拓展樹葉上的露水滴而不落等事例,讓學生對水的表面張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總之,科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科學,科學課堂教學應注重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選取生活中的教學內容,呈現生活中的科學現象,選取貼近生活的材料,讓科學走進生活,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科學。
參考文獻:
[1]王俊,小學科學教學要貼近學生生活[J].新課程,2014年。
[2]王永紅,小學科學教學要面向生活[J].科技信息,2011年。
[3]張維春,關于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課堂的探索[J].小學科學,2016年。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48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