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教學應回歸生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有效的生活化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新課程改革關注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倡導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追求富有意義、充滿靈性和綜合性的教育,以此促進學生全面而又富有個性的發展。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教師應創設適當的與學生學習內容相關的、生活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借助生活經驗學習信息技術,從而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一、創設的問題情境要源于生活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鄙钪校畔⒓夹g無處不在。因此,教師要善于結合課堂教學的內容,在問題情境的創設中將信息技術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課堂充滿生活氣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信息價值的判斷》一節時,筆者以“垃圾短信”為話題導入新課接到這樣的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收到或接到中大獎的信息、電話,如果恰好前一段你參加過抽獎活動,那么,該如何識別信息的真偽呢?同學們根據各自的經歷開始討論。筆者通過創設這一問題情境,喚起了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上進行提煉、構建新知。
二、創設的問題情境要再現生活
高中信息技術教材的內容來源于生活實際,而這些生動的內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師能創造性地對教學內容進行還原和再創造,將信息技術知識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畫面”,就能幫助學生學好這門課程。
例如在講《編程解決問題》一節的多分支語句時,筆者選擇了“紅綠燈”這個話題導入新課,編寫了一個VB程序,演示了“紅燈停、綠燈行”的過程,通過動畫效果再現生活情境,學生很好地理解了整個過程中的三個分支:綠燈亮紅燈滅、黃燈閃、綠燈滅紅燈亮。有的學生通過情景再現,還想到了綠燈變黃燈的過程,又產生另外的分支,加深了對多分支語句的理解,這正是學生通過情景再現引發的求異思維的體現。
三、創設的問題情境要融入生活
真正的教學應該使學生身臨其境,加強感知,突出重點,激活思維。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起來,使信息技術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東西,讓學生體驗信息技術與生活同在。
例如在講《信息需求的確定》一節時,筆者選擇了“無車日”這個話題引入課堂。經過調查,大多數學生對“無車日”活動了解不多。筆者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假設學生是一名記者,要完成一個有關“無車日”的新聞報道。學生接到任務后,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想出了多種方法,比如采訪交警、司機,上網搜索相關信息,到權威部門獲取空氣質量檢測數據等,由此很快制作了一張信息需求表,并成功完成了任務。隨后,在學習《信息的加工與表達》一節時,學生用DV進行了素材的采集并利用電腦對素材進行加工,真正感受到了生活中的信息技術。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775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