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生活 回歸生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新時代下,如何提升高職烹飪專業德育課的實效性是一個值得大家思索的話題。其中一個問題便是高職德育課與專業課不相適應。就拿烹飪這一熱門專業來說,由于烹飪行業的特殊性,它對從業者有著特殊的職業要求,所以必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德育教學資源,通過這些德育資源使烹飪專業的德育課達到“來自生活、回歸生活”的意義。此外,學校還要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以此來實現德育課的實效性。
關鍵詞:德育資源 烹飪 職業道德 職業素養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TS972.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3(b)-0126-02
近年來,隨著國際餐飲文化活動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中國餐飲行業借此機會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使得我國廚師的社會地位及待遇都大幅度地提升,所以越來越多的學生都渴望能從事這一行業。隨著人數的增加,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課就顯得極為重要,因為只有通過它,才能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提升學生的政治覺悟。近年來,德育課程已成為中等職業學校的必修課程,但它卻存在不少問題,例如:針對性不強、內容過于乏味、與烹飪專業不相適應等。在此困境下,我們要對該專業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以及德育課程的授課方式加以改進,加強烹飪專業和德育課的適應度,提高德育課程的實效性,使該專業的學生在未來就業時能更具優勢、更受企業的歡迎。該文將對烹飪專業的德育課程進行討論,改善德育課的低實效性,使得德育課“來自生活、回歸生活”。
1 烹飪專業德育目標
中等職業學校烹飪專業的目的就在于為社會培養出優秀的烹飪人才,這不僅要求他們具有嫻熟的烹飪技巧,更要有良好的職業操守。因此,學校也要對德育課程設立教學目標。
1.1 教育學生學會敬業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廚師是一種高尚的職業,他能為人們做出可口的飯菜。飯菜的好壞不僅能影響他人的健康,也能影響他人的心情,所以我國對于廚師的要求標準極為苛刻,要求廚師必須嚴格把控飯菜的衛生狀況。因此,熱愛行業、忠于崗位本身就是一種高尚的美德。
1.2 教育學生崇尚科學
相信科學、崇尚科學的理念應當深入每個人的心中,只有重視科學、重視教育才能富強國家。所以,對于廚師而言,相信科學也不失是一種良好的美德。烹飪人員只有秉承科學的理念、堅持科學的態度,才能讓他們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鉆研烹飪理論,研制出更加可口、更有營養的飯菜。
1.3 教育學生長存進步之心
一個好的廚師絕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有顆學習、進步的心。一名廚師只有付出了足夠多的努力、做了足夠多的功課,才能創造出令人折服的佳肴,才能在烹飪技巧上做到精益求精。
1.4 教育學生敢于創新
創新意識是發明創造的前提。只有擁有了超凡的思維理念和大膽地想象力才能保持創新意識。如果一個人不善觀察、厭惡思考,那么也難有創新之意。對于那些思想陳舊、意識保守的廚師,很難能創造出令人滿意的佳肴,那么他們也難以招攬顧客的心,最終會被社會所淘汰。
1.5 教育學生心存仁慈
身為一名廚師,也要心存仁慈,懂得換位思考。若想擁有高尚的品德,必須要有一顆“仁愛”之心,還要心胸坦蕩、心地善良。因此,廚師的職業道德還包括老實做人、包容別人、善待他人以及尊重他人。
2 德育資源的獲取
2.1 從資深教師那里獲取德育資源
對于那些資深烹飪教師而言,他們已從事了數十年的教學任務,教育學生、管理學生的方法他們早已爛熟于心,對于廚德以及廚師所需的心理素質也必定頗有研究。并且那些資深教師必定有許多優秀的學生,因此他們對廚師這一行業的特點、前景都了如指掌。所以,學??梢远啻谓M織資深教師和本校師生的見面會,讓師生們多和這些教師進行溝通,獲得更具權威性的德育資源。
2.2 讓學生在實習中獲取德育資源
學??梢院鸵恍┯忻娘埖赀M行合作,將那些快要畢業的學生送到這些飯店進行實戰訓練。學生可以通過實習了解企業到底需要哪些類型的人才,并體驗做廚師的辛酸苦辣,提前適應社會。此外,學校還能通過對當地各大餐廳飯店近年來的變化進行數據統計調查,幫助學生了解該行業。
2.3 組織討論課讓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交流獲取經驗
烹飪專業對于學生的技術、操作等要求比較高,這就使得學生不僅需要對烹飪知識深入了解,還要多多地進行烹飪技能的訓練。眾所周知,一道好的菜肴不僅要有好的味道,還要有誘人的香氣以及好的觀賞性。所以,該專業的學生還要富有一些藝術氣息。在學校的日常教學中,學生需要對冷、熱、面、雕等各方面內容進行學習,還要對酸、甜、苦、辣不斷地進行探索。烹飪理論知識的乏味無趣、烹飪技能訓練的身心疲憊、菜品創作后的幸福喜悅、師生合作中的團結一致都將會成為他們的美好回憶。其實,在日常專業學習中的積累和感悟本就一種生動活潑的德育教材,在平時練習翻鍋、切菜、雕刻等基本烹飪操作中,學生自然能夠意識到只有持之以恒、勤學苦練才能擁有爐火純青的技藝;在學習制作菜品時,如何進行擺盤、如何把握好火候、如何進行調味都需要學生自己去觀察領悟,這對于學生而言,能夠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在與教師進行合作時,他們也能夠學到要尊敬他人、保有耐心、心存感激等。 3 構建科學的高職烹飪專業德育課教學體系
中等職業教育有別于“學科型”的普通高等教育,也有別于較低層次的中等專業教育,其突出特點是強調教育目標的“職業性”和技術的“高級應用性”,強調對受教育者個性能力與全面素質的培養,因而其課程體系的構建須以此教育目標為依據[1]。根據高職烹飪專業的教育特點以及烹飪專業的德育目標,學??梢詮囊韵聨讉€方面來創建該專業的德育課程體系。
3.1 改變觀念重視自身建設,努力提高自身德育水平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在傳統的教學中往往只是教師生搬硬套書本的知識,教師用嘴講,學生用耳聽,這種填鴨式的教學使學生只是被動地學,結果是學生越來越缺乏學習興趣。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類問題,教師就要從自身的學識上有所提高,要跟上烹飪行業發展的潮流,要不斷地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教師要從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質,完善自我,要有較強的綜合素質。
3.2 建立明確的德育學習目標,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確立德育學習目標的重要性,因為烹飪專業的很多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文化基礎薄弱,缺乏學習興趣,自信心不足,這樣來學校學習也沒有什么明確的德育學習目標,甚至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思想。因此,確定德育學習目標顯得尤為重要,確定德育學習目標可以為學生提供一條實現夢想的途徑。對于烹飪專業的學生,教師不要僅憑文化課、專業理論課的成績來評定他的好壞,更要去關注他個人的德育水平的培養,努力地去發現并挖掘他身上的優點,因材施教。我們要了解每個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并根據他們的個人特點為他們制定出自己的德育階段學習目標和行動措施,德育階段目標的實現會使學生產生成就感,因而獲得滿足,同時還能使學生感到實現遠景目標的可能性很大。此外,教師在講授每一節課前,都要清楚地提出這堂課的德育學習目標以引起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明確該堂課或者該章節的學習任務,產生達到德育目標的欲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成績。
3.3 認真研究教材,挖掘其德育內涵
德育必須依托教材,離開了教材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育人因素在教材中,大多寓隱于知識之中。只有熟練駕馭教材,才能探尋烹飪理論知識教學與德育的最佳融合點。因此,在烹飪理論教學中,課前必須深入備課,既要弄清楚教材的知識內容,又要對教材的德育因素深入研究,授課時才能將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融于一體。
3.4 針對專業特點,增強德育滲透的生動性
把握學科性質和特點,在滲透德育時,充分發揮該學科優勢,增強生動性。比如《烹飪基礎知識》里的成本核算一章時,組織學生估計計算其從出生到現在,父母為其支付的人生成本有多少,讓學生知道父母給他們每筆錢背后的艱辛,從而引導學生樹立責任意識、自立意識,克服奢侈、攀比、享樂等毛病;懂得愛父母,孝敬父母,感激父母,激發其學習的動力,也可以對學生進行勤儉節約的思想教育。
4 教學活動評價
4.1 對學生關于德育素材的感想進行評價
這個主題為“來自生活、回歸生活”的德育課程就是要求學生在課下認真地搜集德育材料并對其進行總結提煉,寫出自已的思想感悟。其實,德育素材的搜集和提煉可以在無形之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提升他們的思想覺悟。因此,學??梢詫W生課下搜集的德育素材以及所寫的思想感悟進行綜合評定,并將評價結果作為決定期末成績的因素之一。學校在對學生的德育素材以及讀后感進行評價時,一定要做到合情合理、公平公正,切不可敷衍了事,影響學生對其的重視程度。
4.2 對學生參與德育活動的積極性進行打分
學??梢酝ㄟ^組織德育活動來提升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與他人的溝通能力以及分清主次的能力。通過對學生參與德育活動的積極性進行評價,能夠給學生提供參與活動的動力,讓他們學會聆聽他人的意見,對他們的未來大有益處。因此,學校要對其保持高度重視,對學生參與活動的數量以及態度進行嚴格把控、認真評價,使活動課起到增長見識、提升素養的作用,避免活動課成為一種形式化的課程體系。
5 結語
綜上所述,“來自生活、回歸生活”的德育課程體系確實能夠起到提升學生專業素養的作用,也完全契合高職烹飪專業的教學理念,保障了德育課程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劉越.五年制高職的課程建設[J].職教通訊,1999(6):14.
[2] 麻來軍.杭州市職業高中德育課教學現狀的調查及評析[J].杭州職教,2003(3):47.
[3] 高峽.活動課程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1997:116.
[4]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80.
[5] 馮智雄.烹飪專業實訓教學的管理與成效[J].食品安全導刊,2017(9):5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353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