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下小學生回歸生活本源的作文教學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習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钡窃谧魑慕虒W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都游離于這種理念之外,導致作文成為小學生的夢魘。文章立足于小學作文教學的現狀,分析小學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就小學作文如何回歸生活本源提出了個人的看法。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小學生;回歸生活;作文教學;教學對策
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在寫作的過程中應當重視表達和交流,首先應當鼓勵學生學會從多方面去觀察生活,使生活經驗得到豐富,體驗情感,感悟自然、感悟生活以及思考人生。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從生活的方方面面來促進作文教學的優化,使作文教學具有生活的靈性,進而促進作文教學能夠回歸生活的本源,讓學生的作文更精彩。
一、小學作文教學的現狀
在小學作文教學當中,作文是大部分語文教師花費精力較多的環節,然而取得的成績也比較有限。根據我國當前展開的新課改的要求,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師一直致力于作文教學的課程改革,可是并沒有切實的在學生的作文水平上得到有效的體現,只是體現在了小學課堂的改變上。小學作文教學的現狀比較令人擔憂,已經引起了很多教師的關注與思考,作文教學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很多教師總結出原因是現在學生面臨沉重的教學負擔。雖然說要推行素質教育,可是傳統的應試教育的觀念并沒有真正的得到改善,依舊以學習成績為主要的評定準則,學生面臨沉重的考試負擔,很多學生為了應付大大小小的考試,在平時很少有時間感悟生活,閱讀課外輔導書,使得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沒有材料可寫,也沒有更多的時間去進行寫作的練習,還有部分教師由于自身的指導缺乏科學性,受傳統的教學觀念所影響,難以實現正確的作文教學的創新與改善,導致學生的作文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不能使教學回歸生活的本源。
二、小學作文教學回歸生活本源面臨的問題
?。ㄒ唬┙處煛盀閭魇谥R而教”的觀念
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部分教師認為教育就只是為了傳授知識,總是以成績來評判學生的好壞,缺乏“培養人”的觀念,因此,在學生寫作的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的思想有一定的禁錮,難以使學生的思維獲得有效的擴展,所以,長期以來的灌輸式的教學使得學生的思想被禁錮,難以使學生的寫作回歸生活本源。
?。ǘW生觀念問題
受教師觀念的影響,以及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限制,“以成績論英雄”,因此,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為了獲得更好的成績,往往都是以教材中的材料進行相應的擴展,用固定的作文模式進行寫作,期望能夠獲得較高的分數,不能夠真實地寫出自己的所想與所感,缺乏生活體驗,導致所寫作文并不能真實地反應學生的生活,不能切實地表達學生的本心,遠離生活,缺乏感情。
?。ㄈ┟}缺乏創新
測試學生的寫作水平,往往都是由教師進行命題,學生進行創作。在命題的過程中,教師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缺乏創新,往往都是套用教材,千篇一律,部分學生在看到題目之后,都感覺無話可說。因此,為了獲得好評,學生只要求自己的語句通順,往往為了湊字數,生搬硬套,導致自己的作文啰唆,而且缺乏真情實感,不能夠做到回歸生活的本源。
三、小學作文教學回歸生活本源的對策
?。ㄒ唬┺D變指導思想,切實提高作文教學效果
根據我國著名的教師劉國正的觀點:在我國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們往往都是在指導學生怎么去寫作文,很少會有教師告誡學生要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將生活中的所思所想融入實際的作文中,不能夠正確的引導學生回歸的生活的源泉。因此,在以后的寫作教學中,教師應當逐步轉變觀念,不應只教會學生怎么寫,而應在作文教學中加入一些生活體驗,使學生的寫作不再是沒有創新的,使其寫作的重點逐步回歸生活的本源。在作文成績的評判過程中不能只注重寫作的結構與形式,應當以內容為主要評判標準,使作文教學逐步回歸生活,貼近現實。因此,在目前教學改革的背景下,應當沖破傳統教學觀念的禁錮,轉變方式,有效提高教師的作文教學水平。
?。ǘ┮I學生回歸生活,學會觀察生活
1. 引導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選擇生活中的素材
教師應當明白寫作的素材往往源于生活。生活才是學生寫作的源泉,教師應當在課堂是引導學生如何觀察生活,為學生創造機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引導學生多觀察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使學生的生活閱歷得到豐富。進而在寫作的過程中能夠有豐富的生活素材,帶領學生寫出更多富有童趣與生活的作文,逐步使學生感覺有東西可寫,并且作品更具備生活性。因此,在寫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逐步進行寫作,不需要教師再進行引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寫作。
2. 創設輕松的、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愛上寫作
由于我國當前的教學模式限制,學生往往被局限在家庭與學校之間,生活的范圍較小,接觸的面也就相對狹窄,所以在寫作文的時候就會感覺沒什么可寫的,感覺自己沒有頭緒,很多學生就會害怕上作文課,害怕寫作。因此,在日常的生活與學習當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多參加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在教學的過程中創設輕松的、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愛上寫作。在作文課堂上,創設生活情境,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進來,提升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從而,在豐富學生生活的同時,也使學生感覺自己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從而逐步提高學生寫作的主動性,讓寫作回歸生活的本源。
3. 在閱讀中積累,豐富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和表達
除了鼓勵學生參加豐富的課余活動之外,應當鼓勵學生多讀書,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當中獲得相應的思想與情感。閱讀就是與智者交流,學生能夠理解其他人所經歷的生活,總結經驗,在閱讀中開拓視野,獲得更多的生活經驗,豐富自己的經歷,拓展生活的廣度與深度。在教學初期,教師可以為學生制定合適的閱讀計劃,帶領學生進行有序的閱讀,并且,在固定的時間進行相應的指引,引導學生進行仔細的閱讀。推薦書籍的種類不僅僅局限于一種,應當是豐富多彩的,可有散文、古詩詞、雜文、小說等,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寫讀后感,定期舉行閱讀心得交流會,使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在閱讀中獲取豐富的生活經驗,讓作文教學回歸生活的本源。
?。ㄈ┙處煈敻纳泼}方式
1. 命題應當貼近學生的生活
在寫作的過程中,熟悉的事情才會讓學生在寫起來時有話可說,學生往往更擅長寫自己所熟悉的事物,自己身邊發生過的事情,例如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家庭、讀過的書、記憶深刻的事情等等。因此教師在進行命題時應當從這些方面入手,進行“做問題”的命名,例如:我記憶深刻的一件小事、家庭的趣事、我最喜愛的一道菜、我最喜歡的家庭成員等等。
2. 命題便于學生展開聯想及想象
小學生的具象能力相對較強,他們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平時喜歡幻想,所以在命題的時候可以更具象一些。可以以難忘的一瞬間、那一天、難以忘記的那一刻、春天跟著誰來了等命題,讓學生在形式各異的題目中展開自己的聯想,進行寫作,使得作文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不再千篇一律,從而使作文教學回歸生活的本源。
3. 命題應當能引起學生對抽象事物的思考
小學生缺乏抽象的思維能力,但他們渴望去認識抽象的事物,表達自己的觀點,所以教師也應當遵循學生的相應特性,選取抽象事物的命題,提升學生寫作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積極地思考。
在進行命題時教師應當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命題,讓學生不再感覺無話可說。
四、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立足于我國小學作文教學的現狀,分析了作文教學不能有效回歸生活本源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在當前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轉變教學理念,鼓勵學生感悟生活、體驗生活,總結經驗,進而使學生的作文能夠更加豐富多彩,促進小學作文逐步向生活“開放”,使學生的寫作回歸到豐富生動、真實可信、令人向往、其樂無窮的生活。
參考文獻
[1]許艷紅.小學生活化寫作教學模式的構建與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2]李本華.回歸生活,重塑作文之魂[J].語文建設,2008(02).
[3]曲文文.小學語文生活化作文教學實踐與探索[D].青島:青島大學,20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57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