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落實兒童本位,讓童話教學回歸本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童話是一種以兒童為對象的文學體裁,其故事內容迎合了兒童的認知習慣和思維方式,深受兒童的喜愛。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進行童話內容的教學,可以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審美能力和想象能力做出有效的提升。本文從激發童真,體悟童話作品虛擬之精妙;開掘童趣,身臨童話作品夢幻之境界;激發童思,綻放童話文本語言之魅力等三個維度,探討了如何有效地進行小學童話閱讀教學。
  關鍵詞:對應思維;綻放童思;開掘童趣;兒童本位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9-084-2
  童話教學在于將童話中的那份童真、童趣,世間的真、善、美傳遞給小學生。童話教學重在讓小學生感悟童話美,帶領小學生徜徉在美好的童話世界里,讓小學生留下屬于自己的美好回憶。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營造活潑和諧、互動交流、傳遞感情的教學氛圍。筆者認為,童話教學,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展開:
  維度一:激發童真,體悟童話作品虛擬之精妙
  1.對應兒童思維,解構童話文本的特點
  什么是童話?顧名思義,即以兒童的語言來講述故事。馬克思范梅南說過:“兒童是上帝派往人間的天使,是成人之父?!眱和^照世界的方式和視角與成人有著較大的差異,他們好奇愛問、天真稚嫩。以統編版二年級上冊為例,編選的童話故事都是以擬人體的方式呈現,形象包括了小蝌蚪、小兔子、青蛙等不同的故事,一些自然界中沒有生命特質的風雪、水霧等都具備了人的生命情感和思想物質,這一切都彰顯了童話的內在特質,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加以積極體現。
  2.依托共性規律,聚焦童話文本的特質
  特質,是基于事物特點基礎上的個性化呈現。對童話文本的解讀與開掘,不僅需要利用童話的特質來把握其童話的一般性規律,同時也需要聚焦“這一篇”童話獨特的內在規律。
  以《霧在哪里》這篇課文為例,作者創作的宗旨并不是向學生傳授關于霧的科學知識,而是將霧完全看成是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賦予了孩子以豐富的認知個性。開篇“從前有一片霧,他是個又淘氣又頑皮的孩子”,作者筆下的霧會飛能跳,還能自言自語,頑童的形象非常鮮明,這就為下文中霧的思想行為確定了基調,凸顯了童話的內在特質。
  3.細化研讀文本,彰顯童話文本的特色
  每一位童話作者其實都是一位出色的兒童心理學家,他們的作品往往都是緊扣內在的認知心理展開創作的。還以《霧在哪里》這篇童話為例,霧是主人公,這點毋庸置疑,但作者還在行文中著力描寫了小黑貓的形象,教師可以緊扣“搖著黑尾巴”“悠閑地散步”等關鍵性詞語,先感受小黑貓的典型形象。在這樣的基礎上,擴展學生的想象:在霧氣籠罩之下,小羊小兔、小雞小鴨等一些小動物又會有怎樣的表現呢?教師可以分別從自己眼中霧的形態、顏色、作用、危害等不同的維度展開教學,從而有效地突出了這一篇文本所蘊藏的豐富價值。
  維度二:開掘童趣,身臨童話作品夢幻之境界
  有人說,童話是離兒童內在心理最近的一種文學樣式。只有真正激活童話作品中的趣味性因子,童話教學中的學生才能真正地忘卻自己,而成為作品中的角色,與文本同呼吸、與人物共命運。
  1.體悟語言,開掘童趣
  《風娃娃》這篇充滿童趣的童話作品與《霧在哪里》相比,不要說摸不著了,甚至連看都看不見。從科學客觀性視角來看,空氣流動形成了風,看不見且摸不著,需要借助于具體事物的變化,才能感受到風的存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踐,憑借自己積累的原始性經驗,說說你是怎么感受到風的到來地。很多學生從書頁翻動、樹葉聲響、頭發飄動、紅旗招展等生活細節感受到風的狀態。此時,教師話鋒一轉:“那作者是怎么來描寫風娃娃的呢?”一句話就將學生的關注力從基本的生活狀態中轉移到文本的世界中,并組織學生在仔細閱讀中圈畫出描寫風娃娃狀態的語句。最后,學生通過個人朗讀、集體展讀、小組賽讀等多種形式發現并感受童話作品中語言的趣味性。
  2.多重形式,彰顯童趣
  童話作品的趣味性是教學的重要抓手,抓住了趣味就抓住了學生的關注力,在引導學生感受趣味性之后,更需要以所教學的童話文本為載體,展現風的內在價值,為學生搭建多種展現平臺,在彰顯童趣的過程中深化感知與表達能力。
  在教學《風娃娃》時,教師設置了三個教學版塊:首先是猜風——學生結合童話內容猜測不同環境下吹出來的風是什么樣的,初步感知寒熱之風、涼暖之風在性質上的不同特點,然后借助于事物擺動幅度的大小感受風的強弱程度;其次是讀風——從文本內容出發,梳理風娃娃到過哪些地方,運用自己的朗讀展現風娃娃做好事給人們帶來的快樂心情以及好心辦壞事后被人責怪的委屈,用聲情并茂地朗讀來體會童話作品中的樂趣;最后是演風——可以從文本的內容出發,將表演分為“田野”“河邊”“廣場”三個不同的場景。在組織學生展開表演時,需要將童話文本中生動形象的語言加以內化,并依照所承擔的角色通過自己內在的語言系統和思維邏輯加以展現,真正將蘊藏在文本中的童趣彰顯出來。
  3.體驗代入,創生童趣
  兒童閱讀心理學研究表明,真正高效的閱讀絕不是要讓學生做一個冷靜客觀的旁觀者,而是要將自己的身心意識融入到文本的世界中,將自己看成是童話故事中的一個人物,以鮮明強烈的帶入感來強化學生的認知,創生童趣奠定基礎。
  如在教學《雪孩子》一文中,教師發現課文中有很多描寫雪孩子動作、語言等細節的語言,將一個活潑可愛的雪孩子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教師就可以嘗試將文本中的第三人稱“他”改為第工廠污染等多方面進行專題調查研究,觸目驚心的圖片和數據加深了學生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提高了生物教學效率。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該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對生物教學方法進行創新與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解決生物教學過程中存在的重難點,使課堂教學效率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鄒樹清.加強學生生物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J].基礎教育研究,2005,12.
  [2]胡衛平.中學生科學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J].教育科學研究,2004,5.
  [3]張熊飛.生物教學要狠抓形象思維的培養[J].課程·教材·教法,1992,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533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