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詩意回歸語文課堂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潘新和先生指出:“語文教育的極境,當是詩意人生的教育?!?
特級教師王崧舟曾言:“詩意是一個動詞,一個過程,在語文課堂上,你發現了自己靈魂深處的一些感動、一些悲憫、一些純真、一些美好。于是,你在成就詩意語文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詩意人生?!?
語文,是一種詩意的美。語文是柳永詞中河畔的冷月,是朱自清筆下靜謐的荷塘,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鷺,是沉舟側畔的千點白帆;語文是“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的恬淡,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愿,是“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風雅,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曠達……語文是我們對大自然的欣賞,對生活的熱愛,對親情、愛情、友情、故鄉情、民族情的珍惜,是懷揣一顆悲憫之心、感恩之心,教會學生擁有一顆美好、向善的心靈,使人生的孤苦和傷感變成蘊藉溫婉、纏綿悱惻的感動。
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人生做學問或成大事者必經三種境界,從立志追尋到執著奮斗再到成功抵達,而這也是人生成長、成功的三個階段。如若把它借用到語文教學中,我想加入第四種境界,那就是蘇軾《定風波》中的一句詞:“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蔽蚁胗眠@四種境界來探尋語文課堂的詩意之旅。
追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文本詩意的發掘
充分挖掘文本的內在美,這是追尋詩意課堂的基礎。教師在教學時深入文本,入情入境,對一篇篇美文進行欣賞、咀嚼、品味,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讓學生為之喜、為之憂、為之樂、為之悲……從而獲得詩意享受。
深入文本,就是要幫助學生發現語言之靈動。比如在講授《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教師對王熙鳳進行人物分析,筆者找一學生朗讀一段熙鳳見林黛玉時的語言:
“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
師: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王熙鳳在贊美誰?恭維誰?
生1:是對黛玉的高度贊美。
生2:表面是在夸贊黛玉,實則恭維了賈母。
師:為什么說像個“嫡親”的孫女?王熙鳳還想表達什么?
生3:因為心理學家說過,不要隨意在一個女孩面前夸另一個女孩漂亮,這是一種愚蠢行為。在場的還有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和邢夫人、王夫人,她們聽了會高興嗎?眾人聽了會舒服嗎?所以她順帶也恭維了“三春”及邢、王二夫人,這樣在座主要人物無不受益,無不高興,可謂“一語四得”!
師:是啊,簡直是“一箭四雕”!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王熙鳳的善于逢迎、八面玲瓏,贊了黛玉,夸了賈母,喜了“三春”,悅了夫人,只一句話,就把在場的主要人物一一夸遍,不愧是阿諛奉承的高手。
深入文本,就是要讓學生品味構思之精巧。例如,在《項鏈》一文中,結局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可謂構思精巧,一波三折,令人深思。
深入文本,就是要讓學生感悟意境之悠遠。沈從文的《邊城》詩意描繪了湘西至情至善的民俗風情、至真至純的人情之美,令學生心馳神往,沉浸在文本中陶醉不已。品讀戴望舒的《雨巷》時,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和品味,深深感悟到了詩歌凄婉而又迷茫的意境美。
磨礪(“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教師詩意的熏染
如果說詩意語文的第一種境界是“文本詩意”,需要我們去追尋探索,那么第二種境界便是“教師詩意”,它是詩意語文的關鍵和互通點,是連接文本和學生、連接文本詩意和學生詩意的橋梁和紐帶。它要求我們自我完善,不斷磨礪。
首先, 教師要有詩意的情懷。我始終認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必然是一位滿懷激情并充滿詩意的人。只有語文教師滿懷詩意,才能笑看桃李、喜迎春風,才能先點亮自身,然后照亮學生。語文教師在走上講臺的那一刻起,便要不停舞動思維的雙翅,在語言文字的天空下,自在而曼妙地穿行……
其次,教師要有語言的魅力。教師既要飽讀詩書,積累語言,不斷錘煉,力求語言準確生動、流暢優美,具有詩一般的感染力,又要為學生詩意地表達創設條件。教師的引導語、講述語和評價語要恰當得體,充滿詩意,不斷地浸潤、感化學生,給學生以真善美的啟迪和內心情感的熏陶,讓整個課堂因妙語連珠、詩情飛揚而靈動雋永。教師借助語言的魅力,使學生體驗情境的感染、審美的感化、心靈的感動。
最后,教師要有強大的氣場。氣場是一名教師自身教學魅力的顯現,它是教師精神風貌和風度氣質的展露,它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影響是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濡染。
陳鐘梁先生曾以一種頗具詩意的方式來描述語文課堂的詩意:導語——未成曲調先有情;提問——驚風亂飐芙蓉水;講述——語不驚人死不休;環節——一枝一葉總關情;過渡——嫁與春風不用媒;小節——似曾相識燕歸來;氛圍——山雨欲來風滿樓。
如果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都能妙語連珠,詩意滿懷,必能喚起學生心中的紫燕,呢喃飛翔,靈動可愛,那該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抵達(“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學生詩意的喚醒
文本詩意和教師詩意最終必須落實到學生的詩意上來,這也是詩意語文的第三種境界。學生的詩意就是“詩意學習”和“詩意生命”。學生通過詩意的學習,最終成就和成全詩意生命,完成心靈的抵達。“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這乃是語文教育的最高境界。
抵達心靈,用閱讀來感知詩意美。教師以身作則,讓學生投入情感,細細品讀,從看似普通的一個漢字,平凡的一個詞語,不經意的一句話,甚至一個標點符號中,讀出民族文化的印記,獲得審美愉悅,對語文生出一種敬畏、一種親切、一種珍惜、一種驚嘆,進而浸潤、感化、溫暖自己,并能受到靈魂的觸動,在潛心涵詠中感悟人性之美。
抵達心靈,用語言來描繪詩意美。語言有溫度,字字總關情。學生要備齊“讀書筆記本”“美文摘抄本”“暮醒本”等,學生在品讀、咀嚼和抄寫這些優美的語言時,也在相當程度上廣化、美化、深化著自己的詩意生命。 抵達心靈,用對話來喚醒詩意美。課堂上,教師創設一種心靈交匯的美好情境,構成師文對話、師生對話、生文對話、生生對話有機融合在一起的“對話式”語文教學。使學生的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并引發心靈的共振、情感的共鳴,從而獲得深刻的體驗,在情境中內化了課堂的詩意美。
抵達心靈,用遷移來創造詩意美。如由“讀”到“說”的遷移,由“讀”到“寫”的遷移。每一節語文課課前,筆者都會讓學生進行課前三分鐘演講,通過講故事、談現象、談感悟等來提升他們的語言遷移能力。在《雨巷》一課結束后,學生都沉浸在朦朧而又凄美的意境中無法自拔……我試著讓學生用一首小詩去抒發心中的感受。有學生寫道:
哦,這朦朧的雨巷
哦,這秀美的江南
細雨淋濕了我的雙肩
卻淋不透
我悠長的思念
油紙傘下,青石路旁
輕輕地,是誰
手握橫笛,花香滿衣
將丁香般的惆悵
夢似的掛起
……
學生在逐漸培養寫作能力的同時,也在完成著自己的詩意生命。
回歸(“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課堂詩意的本真
文本詩意、教師詩意、學生詩意,最后都歸于“課的詩意”。這是詩意語文的第四種境界。適合自己的課堂,才是最好的課堂。展現本色、擁有特色,才是真正的詩意。
回歸本真,也就是探索出自己的教學風格。如《致橡樹》表達出一種理性平和的愛情觀,《將進酒》表達出詩人悲愁失意而又豪邁豁達的情懷,而《永遠的蝴蝶》卻表現一種凄美之感,呈現出悲劇的獨特之美。每一位教師都有其獨特的個性,每一堂課的設計都應體現出文本自身獨特的風格。王君說:“在我的靈魂深處,一直都隨時在等待著一種脫軌:帶領學生逃離既定的教學模式和生活模式,煥發一個全新的自我?!被蛟S,這就是一種詩意的回歸。詩意之美,也就是最終找到“文本詩意、教師詩意、學生詩意”相融合的最佳方式,用詩意之語文育詩意之學生,實為語文教育的最高境界。詩意本色,本色詩意,教學至此,夫復何求?
“對成功的語文教學來說,詩意是它的本色,是它的活力,是它的靈魂,是它的生命,是它的最高境界?!弊屛覀兲ぶ@條詩意之旅,一路追尋,一路磨礪;衣帶漸寬,無怨無悔;讓我們的語文課堂詩意恬淡,芳香彌漫,高雅靈動,繁花似錦!讓詩意的人生之旅在語文課堂中揚帆起航!
?。ㄘ熅?nbsp; 張德廣)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56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