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讓課程回歸經驗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經常帶幼兒接觸大自然,對周圍的很多事物和現象感興趣?!碧剿魇怯變航佑|世界的重要途徑,當今社會是科技迅猛發展的時期,在先進觀念和課題模式快速提高環境下,我們也盲目追求著“與時俱進”,在孩子從一種模式到另一種模式的跳躍中,反而脫離了我們最真實、簡單的實際生活,使教育生硬,沒有生氣。過去的“五谷不分”已然成了多數孩子的真實寫照,可惜現在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對此知之甚少?!?
關鍵詞:探索種植;自然生態 STEM教育理念;家園合作
一、有效開發,創設具有生態特色的探索環境
《指南》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和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而課程游戲化就是讓幼兒園課程更貼近生活,更生動一些,更有趣一點,活動形式更多樣化一點。在幼兒園的主題開展過程中、幼兒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挖掘孩子興趣點,充分發揮課程、游戲價值,追溯活動中的游戲精神,踐行“stem”教育理念,追求基于幼兒本位的“活教育”。種植園地作為一個科學教育、環境教育的微型窗口,它的功能是顯而易見的。
我園根據園所本身規劃,充分挖掘利用,有效開發,讓幼兒園成為真正的綠色家園。我們給每個班的幼兒都準備了一大塊“種植基地”,孩子們通過投票選出自己最感興趣的果蔬種子,在教師指導后,親身體驗如何播種,澆水,除草,施肥直至收獲采摘.讓孩子們了解基本的農具,知道簡單種植的技巧,從中感受種植樂趣,體驗種植的快樂。從中提高動手能力,獲得相應的生活經驗。種植園一片生機,品種多樣,種植著蘿卜、生菜、番茄、茼蒿等等植物。
在幼兒園的戶外環境中,我們通過二維碼的方式,讓各班幼兒通過手機錄下各種樹木花草的特點,讓孩子能通過自主觀察,探索嘗試來認識園內的植物,獲得新的知識。
在室內我們也為孩子精心創設自然環境,綠是美不勝收的,綠波漣漪就像生命的長河,緩緩而流,自然閑適。大自然給了我們蓬勃的朝氣,而孩子們也不正如這些幼苗嗎?我們把班級也變成了一個小小自然,在班級中安置了不同種類的植物。大大小小的植物擺放在各個角落,如同點綴的希望,綠意盎然,生機勃發。在作為隔斷的架子上,我們擺放了不同的小動物,給人以家的溫馨舒適。
二、把自由歸還兒童,挖掘種植活動要點,有效生成“活教育”
《3-6歲幼兒發展指南》指出:“注重幼兒實踐活動,組織教育活動應根據不同教育內容,充分利用周圍有利條件,以積極運用感官為原則。”這些原則都強調了幼兒實踐活動。
在幼兒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孩子自我探索實踐的前進動力。他們經常會對新興事物充滿著無數的疑問,“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它從哪兒來的?”等等。而這些問題正是孩子成長獲得經驗的重要途徑。種植對于孩子,不僅是一項有趣的活動,更是孩子“十萬個為什么的百寶箱”,是他們在生活中能親身經歷,觀察發現,自己得出結論的途徑之一。作為一名教師,更應注重孩子的年齡特點及心理需求,滿足孩子知識的愿望,在生活中,觀察孩子的自然活動,用發展的眼光,尋找發現孩子的興趣點,以此切入孩子的話題,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進而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
?。ㄒ唬┌l現保護幼兒的興趣,調動觀察探索的積極性
觀察是孩子通往探索天堂的鑰匙,可是由于孩子年齡特點,孩子的觀察總是容易出現“三分鐘熱度”,觀察的實質就是注意,怎樣延長注意的時間是關鍵。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硬加給孩子的知識,孩子不感興趣,自然覺得枯燥無味,另而尋求別的刺激點。
案例:班級中都會養一些可愛的動物,在魚缸中,飼養著孩子們自己捕來的小型魚,在一段時間后,孩子的注意力也不再關注。一天驍驍興致勃勃的帶來了一條顏色艷麗的小魚,深藍綠色的魚兒令人耳目一新,孩子們紛紛圍過來觀看問我這是什么魚?我告訴他們這種叫斗魚。于是孩子們又接著問“好奇怪的名字呀?”我讓孩子自己進行猜想。在踴躍的回答聲中一個聲音說:“它一定很喜歡打架?!苯柚恍┖⒆右查_始起哄。我考了考驍驍,問他知道嗎?平時驍驍在班級中一直是我們班的“搗蛋鬼”,上課極少聽講,總是做自己的事。但這個問題中他講的津津有味,孩子們也聽得及其專心,后來我問他從哪兒知道的,他說一買回家就讓爸爸媽媽查了資料。之后我找了一個介紹斗魚的視頻,孩子們看的贊嘆不已。
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科學領域后,從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入手,尊重孩子的興趣需要,支持并鼓勵幼兒探索科學、學習科學。讓孩子在與同伴分享中成長,在分享中體驗快樂。幼兒園孩子年齡小,他們的實際感受、探索欲望和興趣非常強。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嘗試利用幼兒的生活中的素材以及他們周圍的環境中的科學現象滲透到幼兒的日常生活和區域活動中。
?。ǘ┲С趾凸膭钣變翰孪牒徒忉?,并進行實踐探索,踐行STEM理念
《指南》提出引導幼兒在探究中思考,嘗試進行簡單的推理和分析,發現事物之間明顯的關聯。同時支持和鼓勵幼兒大膽聯想、猜測問題的答案,并設法驗證。
孩子所有的猜想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經驗基礎上的,面對問題和疑問,他們通過自我解釋、猜想、來解釋問題,當然,每個孩子的解釋不可能都一樣,教師不需要一味的肯定或否定孩子,直接將答案告訴他們,可以用辯論的方式,讓孩子逐一了解自己猜測的可能性,自我進行完善,直至觸摸到真正的答案。圍繞斗魚展開相關討論-猜想和解釋-實際探索-最終呈現,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根據孩子的興趣需要結合主題進行一些生成的活動,在整個過程中不斷產生問題、解決問題,stem教育就在身邊;從計劃、建構、反思到調整,孩子們的創新思維體現的淋漓盡致!
案例:在孩子們了解斗魚習性之后,我又提出一個問題“如果把斗魚和我們班的小魚放在一起,能行嗎?”聽到這個問題,孩子們有激烈的猜測起來,雖然孩子的解釋各不相同但是結論有兩種,一種認為是可以的,一部分孩子家里自己混合飼養著魚,看見過魚兒上下分層占領各自領域,認為可以;另一部分是按已有生活經驗認為可行。另一種認為不行,多數是聽完斗魚的習性和名稱進行的判斷。我把問題拋給孩子后,他們自己進行猜想判斷,總結以后我們制作了一張記錄表,從斗魚在魚缸中的位置,與其他魚兒的爭斗性,喂食中的情況等進行觀察。之后孩子每天興致勃勃的觀察記錄,將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最終得出結論斗魚無法和我們班的小魚混養。 課程改革提倡的“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以及動手能力的培養”,stem教育中的動手操作、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等理念與課程游戲化的思想不謀而合。總之,幼兒園教育是基于幼兒的本位發展,追溯幼兒的興趣需求,為孩子提供更寬廣、自由、自主、愉悅、寬闊的探索空間,讓孩子在“活”教育中得以全面發展。
?。ㄈ┱n程實施注效度,讓提問“活起來”
提問是孩子思考的表現,更是探索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學前期,由于年齡的限制,孩子的問題千奇百怪,層出不窮。有些問題在大人眼中是荒唐,無理取鬧的,但是在這些不起眼的問題中,也有值得深思,發亮的。作為教師我們所要做的,應與幼兒建立一個平等、民主、互相尊重的平臺,支持、引導幼兒學習用適宜的方法探究和解決問題,或為自己的想法收集證據。不是一味的打斷、逃避甚至抹殺孩子思考的空間。在與幼兒交流中,要認真傾聽,對幼兒的提問,有意識的引導,讓孩子能在問題中發現新的探索方向,而不是毫無所獲,只是簡單的問答模式,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提問是有意義的,產生自信心。
三、豐富渠道,家園攜手共進
《指南》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和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家園合作作為是幼兒園與家庭的橋梁,在相互合作、交流中以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雙邊互動活動。通過密切的家園聯系,我們與家長對幼兒的教育都處于積極主動地位,因此,兩者能互相支持、了解、信任。。
?。ㄒ唬┯腥さ墓澣栈顒樱盐辗N植探索的良機。
煙花三月,鶯飛草長。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植樹節,為使孩子們能夠積極、主動參與植樹節的相關活動,親身體驗勞動的樂趣,感受美化環境的意義,我們在班級對孩子們進行了植樹節“動員會”,給孩子們講了植樹節的來歷、講了生動有趣的環保故事、還用互動提問的形式讓幼兒對什么是植樹節、植樹節的意義,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我們結合本園每月一次的遠足特色使植樹節活動進入了高潮。中班的哥哥姐姐拿起畫筆進行寫生,留下大自然最美的痕跡;大班的哥哥姐姐更是親手制作了保護大自然的標識放在小公園的各個地方;小班的弟弟妹妹也不甘示弱,拿著老師準備好的任務卡(植物的圖片)去尋找自己想要照顧的小樹給它澆澆水。孩子們有些邊澆水邊說:“小樹,小樹,我給你喝水,你要和我一樣快快長高噢!”活動中孩子們歡聲笑語,看得出他們為大自然增添綠色以及自己付出的勞動感到無比的高興。
?。ǘ┯螒颍⒆幼灾魈剿鞯耐ǖ?
我們還創設了植物競答解惑區,孩子們將自己在種植中的困惑在該區提出并進行記錄,通過對此問題感興趣孩子的積極參與,在網絡搜索、詢問父母、老師等多種形式下尋找答案,之后將結果在該區進行講解,讓孩子也當一會老師,激發他們的求知探索欲望,最后在記錄本相應的困惑旁邊用圖畫進行解答。這個區域中,讓孩子不但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相應的知識,還提高了自我表達能力,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獲得成功感,進而對探索更感興趣,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ㄈ┫虼笞匀贿~步,親身感受自然之神奇
社會資源的利用,既可彌補幼兒園科學教育設備和資料的不足,又可以使幼兒在社會大環境中親自感受體驗,獲得廣泛的感性經驗。我們結合本身園所的地理優勢,每月都會進行遠足活動。我們和孩子攜手走進自然這個大課堂,為幼兒提供了自主接觸自然,認識自然,探索自然的機會。每個幼兒都可以從中享受真實體驗,獲得直接經驗,從而萌發自主探究的興趣,獲得初步的科學經驗和科學探究能力,體驗發現和自主探究的快樂。孩子們欣喜地發現不同季節有不同的植物特色,花的芳香,樹的形態、年輪等等,給了幼兒奇妙的大自然之旅。
(四)家園合作,擁抱自然
讓家長參與到幼兒園保教工作,使家園教育同步,形成合力,這對于幼兒教育來說是一項重要的任務。我們邀請愛心家長為孩子帶來他們喜愛的種植故事、實驗等。在業余時間,我們也建議家長帶領孩子外出參觀,在生活中激發幼兒探索事物的愿望和發現事物變化的興趣等等。
探索是多層面的活動。在幼兒種植飼養的探索過程中,應有意識的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機會,鼓勵和支持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充分感受、體驗,在與作用物積極相互作用中,用多種形式進行探索,在種植中讓孩子自由探索,快樂學習,從中得到很多的感性的、真實的、細微的體驗。不斷發現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幼兒的探索活動更加豐富和深入。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國家教育部頒發,2001.
[2]《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國教育部,2012.10
[3]《陶行知全集》第3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73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