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讓審美體驗回歸語文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讓審美體驗回歸語文教學是基于回歸人的本質屬性的需要。小學作為學生語文學習的起始階段,在提高學生審美情趣中發揮著奠基作用。這就需要每一位教師能夠理性地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體驗缺失現狀進行反思,進一步強化審美體驗回歸認識,尋求審美體驗回歸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審美體驗;語文教學
  
  一、現狀審視: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體驗缺失現狀
  1、審美內涵缺乏深度
  目前,不少語文教師對教材中審美內涵挖掘缺乏深度,往往單一化地品詞析句,單一化地感受語言美,對于教材中蘊含豐富審美元素缺乏挖掘意識,導致學生審美體驗單一化,不利于豐富學生審美內涵。
  2、審美體驗氛圍弱化
  審美元素與教材有機融為一體,形成水乳交融之態。然而在語文教學中,不少教師忽視審美氛圍創設,導致學生審美體驗的意識弱化,不能有效調動學生參與審美體驗的主動性與審美興趣。
  3、審美體驗方法單一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要獲得豐富的體驗,需要優化教學方法。然而在現實教學中,教師審美體驗方法單一化,不能進行文本內或者跨越文本引領學生展開審美體驗,不利于全面調動學生審美熱情。
  4、審美體驗創造乏力
  審美體驗不僅包含審美獲得,還包括審美創造。語文教學中,不少語文教師對審美體驗缺乏正確的認識,導致學生的審美體驗簡單地停留在審美體驗的活動,學生缺乏審美創造的意識,能力也亟待提升。
  二、意義構建: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體驗回歸意義
  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體驗回歸,首先是落實《語文課程標準》的必然要求,只有實現審美體驗的回歸,才能達成課程標準提出的“提高學生審美情趣”要求;其次,是語文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時代在發展,它對語文教育效能提出更高要求,需要語文教學進一步拓展教育效應,提升學生審美能力,豐富學生情感與精神;第三,是全面提升學生素質的需要。社會發展需要教育培養全面發展、富有創造力的高素質人才,審美體驗的回歸將有助于實現這一需求,并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三、策略探尋:讓審美體驗回歸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1、挖掘審美元素,豐富審美體驗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純潔的道德、豐富的精神、健全的體魄需要美作為源泉。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文本審美元素,不僅關注語言美,還要關注文本的意境美、情感美、思想美、哲思美等,從而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教師對于文本教材中審美元素的挖掘要立體化,不能局限于某一點審美元素,從而帶給學生強烈的審美體驗,促進學生審美情趣的發展與提升。
  如《聽聽,秋的聲音》一文,我們教學時,首先可以引領學生品析詩歌的語言美?!八⑺ⅰ薄?蠷蠷”這個擬聲詞,通過模擬動物的聲音,將黃葉道別的聲音、蟋蟀振動著翅膀,和陽臺告別的歌韻形象地表現出來;“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陣暖暖的叮嚀;一陣陣秋風掠過田野,送來一片豐收的歌吟?!币还潱粌H語言工整,而且運用擬人化的修辭手法,將秋天美的意境營造等生動形象。通過詞句的分析,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油然而生。
  此外,我還引導學生在解題《聽聽,秋的聲音》中探尋秋之美:誦讀全詩,你聽到了秋天哪些聲音?它帶給你怎樣的感受?說一說,并將相關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在反復的吟誦中感受到秋天的美好,萌發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最后,我通過交流四季的詩句結束全文,將審美體驗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學生不僅領略到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對四季的熱愛之情濃濃郁郁。
  2、創設審美氛圍,引發審美沖動
  良好的氛圍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審美體驗的情緒,而且有助于學生進入文本,提升學生文本解讀能力。因此,教學中可以借助創設審美情境,為學生文本解讀搭建場景,引發學生參與審美體驗的沖動。審美情境的創設要貼近文本內容,有助于學生進入文本營造的意境,從而發揮情境作用力;不僅如此,教師還要善于利用學生熟悉的內容創設體驗情境,消除學生與情境之間的陌生感,調動學生學習與生活積累,促使學生進行學習遷移于情感遷移,有效引發學生審美沖動。
  如《鳥的天堂》一文,在導入文章時,我先引導學生交流詠鳥的詩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等詩句營造出生動的審美氛圍,學生不僅感受詩句之美,也感受到鳥之活力。在初步調動學生審美體驗的基礎上,我又借助一段鳥的視頻片段,營造一個直觀的場景,讓學生感受到大榕樹的奇特和美麗以及眾鳥紛飛的壯觀場景,形成鳥樹一體的和諧感,最后在一段抒情的導語中將情境推向新的高度:同學們,在我國南方生長著一種美麗的榕樹,樹上住著許多鳥兒,鳥兒們飛呀,叫呀,它們生活得多么自由,多么歡樂??!這就是《鳥的天堂》。今天,大家就跟隨我國著名作家巴金爺爺一起去欣賞這鳥的天堂。一組組詩句,一幅自然美景圖,一段抒情性導語,引發學生無限審美想象。
  3、拓展體驗角度,優化體驗路徑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角度不同,學生獲得的審美體驗也各不相同。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進一步拓展審美體驗的角度,優化審美體驗的角度,在多樣化審美中感受美,品味美,進而創造美。體驗的角度要活,既可以是基于文本內的比較分析,也可以跨文本間的比較賞析,在比較中帶給學生多樣化、豐富的審美體驗。
  如《桂林山水》一文,文本著重表現桂林的“山”“水”,各自抓住山、水的特征來寫,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通過朗讀三個排比句,讓學生感受到漓江水的靜、清、綠;再通過三個排比句,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險”。通過比較,不僅讓學生感受到語言之美,而且也感受到作者構思之工巧,辭藻之美感,獲得的審美體驗在多樣化角度中得以擴展、豐富起來,水之柔、山之剛帶給學生的審美體驗非常分明。
  4、借助聯想想象,激活審美創造
  學生審美體驗的獲得與創造必須要借助學生的聯想與想象,對文本內容展開想象與聯想,將文本表現的畫面、情節等補充出來,使文本潛藏的內涵浮現出來,或者融入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從而使學生借助聯想與想象之羽翼,進行自由的審美創造。
  如《梅花魂》一文,文章寫道:每當讀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之類的句子,常會有一顆兩顆冰涼的淚珠落在我的腮邊、手背。在引導學生分析外祖父為什么讀到這些詩句就流淚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請同學們發揮聯想或者想象,將三組詩表現的畫面描述出來。學生通過聯想、想象,感受到詩歌中蘊藏的思親懷鄉之情。而外祖父作為異國他鄉的老人,思念祖國,思念家鄉的情感被觸發,所以傷感地流淚了。學生通過審美創造,受到愛國主義情操熏陶。
  總之,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元素,語文教師要善于做學生體驗美的領路人,為學生的審美營造情境,搭建支架,調動學生聯想與想象,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從而不斷提升學生審美情趣,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觀。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455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