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古詩文教學回歸詩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古詩作為語文教學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古詩文的學習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同時,古詩文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對學生開展古詩文教學可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主要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古詩文教學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詩性
我國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古詩文都是我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留下來的瑰寶,并且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智慧和人生哲理,通過古詩文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陶冶情操、開闊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這就是古詩文學習過程中詩性的重要體現之一。
一、教學結合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文化思維
在當前的古詩文教學中,部分教師要求學生對古詩文進行死記硬背,并且部分古詩文過于晦澀,學生難以完全理解,但是教師并不關心這一點,始終命令學生進行背誦,因此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低下,并且學生對古詩文的內容一竅不通,完全處于懵懂的狀態,難以在古詩文學習過程中體會古詩文的內涵。此外,部分教師為了展示所謂的“教學成果”,給學生布置一些高中階段才學習的古詩,例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長恨歌》等,既給學生帶來了過高的學習負擔,同時影響了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的興趣與效率,并且這種學習成果并沒有體現古詩文學習中的詩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古詩文的學習獲得一些人生理解,例如《游子吟》中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一句,體現了母親對游子的感情,教師在講解這一句的同時可以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情感,同時宣傳一些優秀的孝道故事以及孝道文化,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央視頻道播出的公益廣告來講解《游子吟》的文化內涵以及相應的孝道文化,在廣告中,媽媽給奶奶端水洗腳,幼小的孩子看到這一幕后,也給自己的媽媽端水洗腳。通過這一案例,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文化思維,從而使得學生成為一個正直的人、孝順的人、擁有良好品德的人,同時體現古詩文教學中的詩性教學。
二、合理開發教材資源,創設古詩教學情境
根據實際的教學實踐可以得出,在良好的教學環境中,教學效率可以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在小學古詩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設立良好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降低古詩文學習的難度,同時可以有效體現古詩文學習過程中的詩性。然而,在當前的古詩文教學中,大部分教師依舊采取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只對古詩中的生詞、生句進行領讀,并沒有對其含義進行講解,導致學生不能有效理解古詩文的內涵。此外,當前的語文考試中,關于古詩文的試題形式往往都是“本文體現了什么表現手法”“本文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之類的問題,并沒有體現出對古詩文情感的考查,因此導致學生對于古詩文學習感到厭倦,并且沒有體現古詩文的詩性。
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現代化的信息設備獲取教學資源,例如在講解邊塞詩的時候,可以放映一些邊塞的電影作品,例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一句,樓蘭屬于西域古國,存在于漢代,因此教師可以引入一些征戰西域反叛勢力的電影片頭,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詞,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此類詩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報國之志,從而真正做到寓情于景,情境教學。此外,唐朝黃巢的“滿城盡帶黃金甲”這一句詩也充分體現了古詩文的魅力,教師可以結合周杰倫的《菊花臺》中的一些內容,一方面有效開發教材資源,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學生興趣,同時創建合適的教學情境,提高古詩文教學效率,一并體現古詩文學習中的詩性。
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古詩美德教育
在我國的古詩文中,具有豐富的德育資源,正好可以將語文的古詩文教學與德育教學融為一體,例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等詩句,都可以使得學生認識到勤奮學習的重要性,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習美德,再如“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節儉敗由奢”“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詩句,可以向學生傳達勤奮節儉的古詩文內涵,從而對學生的價值觀產生正面的影響。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在古詩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認識到自身的引導作用,而非越俎代庖,取代學生的主體地位。
除了直接講解之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古詩文中的哲理,例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以及“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等詩句,讓學生在吃飯的時候養成光盤的好習慣,從而踐行詩文中的哲理,體現古詩文教學中的詩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采取富有趣味和親和力的教學方式,避免過于空洞、枯燥、乏味的教學方法。
由此可見,隨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古詩文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在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古詩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將古詩文教學的詩性培養與傳統文化的弘揚結為一體,從而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陶冶學生情操,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價值觀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45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