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統編教材之古詩文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統編教材非常重視古詩文教學,選編的古詩文比例有所增加,教師和家長都有一些擔憂,教學到什么程度?學生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首次出現了文言文《司馬光》,編寫意圖是什么?教學中應把握怎樣的度?
  “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是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的編寫亮點之一。古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所以教師在使用教材時,能感受到統編教材非常重視古詩文教學。
  統編教材“一共編排了129篇古詩文,約占總篇目數的30%。其中,古詩詞112首,文言文14篇,古典名著3篇。除了古詩詞、古代寓言、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外,還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等傳統蒙學讀物中,選取符合當今時代特點、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1]
  浙江省已使用的一至三年級統編教材中,古詩文編排如右表。
  從教材編排的古詩文數量看,的確比浙江省原來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有所增加。不過這些古詩文被安排在教材的不同板塊之中,作為課文教學的古詩25首、文言文2篇,作為“日積月累”素材的古詩20首。教師不要被古詩文的數量所困,簡單地認為古詩文數量大大增加了,歸入“課文”和“日積月累”的這兩類古詩文的教學要求是不一樣的。教科書從三年級開始每學期安排一篇文言文,如三年級安排了《司馬光》《守株待兔》,這兩個故事的內容學生是熟悉的,所以在理解文言文上不會有太大的困難。而且選編的文言文篇幅短小、文字簡練,有時候一篇課文只有三五句話,學生學習不會覺得費勁。
  按照統編教材中古詩文安排的總量,可以推測還未面世的四至六年級教材的古詩文數量比一至三年級教材更多。大家之所以擔心古詩文篇目的增加會加重學生的負擔,一部分原因來自教師在教學中對低、中、高學段的教學要求沒有體現出差異性。湖州市長興縣實驗小學語文組、寧波市北侖區小港實驗學校語文組、嘉興市小學語文骨干教師群的教師都提出了關于古詩文教學應該把握怎樣的“度”的問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三個學段詩文學習的要求分別是:
  第一學段: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第二學段: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第三學段: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2]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教學不同學段的古詩文時,教師要把握如下不同要求。
  低年級安排的古詩文,首先作為鞏固識字、寫字的載體,教學時最重要的是能讀順、背誦、積累,對古詩意思的理解做到“囫圇吞棗”即可。
  一年級上冊《江南》,課后除了要認識9個生字、會寫3個字之外,只安排了一道練習題“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年級上冊《古詩二首》(《登鸛雀樓》《望廬山瀑布》),課后除了要認識12個生字、會寫10個字之外,還安排了三道練習題:(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讀詩句,想畫面,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3)讀一讀,記一記。從這三道練習題的要求看,側重朗讀、背誦、積累,對詩意的理解不作具體要求,僅僅是“想畫面,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中年級安排的古詩文,繼續作為鞏固識字、寫字的載體,要求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有的詩句還要求默寫。要能結合注釋,了解古詩句的意思,一般對詩人表達的情感不作要求。
  三年級上冊《古詩三首》(《山行》《贈劉景文》《夜書所見》),課后除了要認識10個生字、讀準1個多音字、會寫13個字之外,還安排了三道練習題:(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山行》。(2)這三首詩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你是從哪些地方發現的?(3)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下面詩句的意思。從這三道練習題的要求看,教材繼續落實朗讀、背誦、默寫古詩的要求,增加了“領悟詩文大意”,學生逐步學習結合注釋、想象畫面等方式理解詩句的意思。
  高年級安排的古詩文,繼續完成識字、寫字的任務,要求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有的詩句還要求默寫。增加了“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理解古詩文意思,初步領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年級上冊《古詩三首》(《示兒》《題臨安邸》《己亥雜詩》),課后除了要認識7個生字、會寫7個字之外,還安排了三道練習題:(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示兒》。(2)讀懂詩歌的題目有助于我們理解詩歌的內容,說說從這三首詩的題目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3)結合注釋,查找相關資料,說說下面詩句的意思,再想想它們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以上題目來自統編教材送審本,以實際出版為準)從這三道練習題的要求看,到了高年級,才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初步領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可見,教師在教學低、中、高學段的古詩文時,要體現教學要求的差異性,不能隨意拔高古詩文的教學要求。編入不同年級“日積月累”中的古詩文的學習要求,不同于編入“課文”的古詩文的學習要求,主要是讀讀、背背,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對詩人表達的感情的體會不要求統一掌握,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進一步探究,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頂。教師會問,“日積月累”中的古詩會讀會背了,怎么檢測呢?首推口頭檢測,也可以對學生已經會寫的古詩進行填空等。如果學生看到滿池的荷花,會想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看到滿地花瓣,會想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些詩句,就說明他們已主動調動了自身積累的古詩文,在合適的場景能夠運用。這是更好的教學效果,但不求人人都會。
  教師的問題中還關注了三年級上冊開始選編的文言文。初次看到三年級教材中出現文言文,教師很不適應,紛紛驚呼統編教材更難了。
  文章各有樣式,教材編排這篇文言文,是有意讓學生認識這種獨特的文章樣式,接觸傳統文化,激活繼續深入了解文言文的愿望。教材選擇《司馬光》作為第一篇文言文,是考慮學生可能接觸過白話文的故事。浙江省試教這一課,選用二年級學生,這批學生在一年級下學期學過人教版白話文《司馬光》。當教師把學生熟悉的故事和這篇文言文對照起來進行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高漲。   中年級的文言文教學,要注意如下幾點。
  教師要參照課后練習設定教學目標,準確把握教學標準。如《司馬光》課后除了要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字之外,還安排了三道練習題:(1)跟著老師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背誦課文。(2)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3)這篇課文和其他課文在語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學交流。根據課后練習題,可以制定本課教學目標為:(1)認識“司、跌”等5個生字,會寫“庭、登”等7個字。(2)正確跟讀課文,讀好詞句間的停頓。背誦課文。(3)能借助注釋、插圖等,理解課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話講故事,感受司馬光的機智勇敢。(4)能簡單說出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
  教師要準確解讀編者意圖,落實好每一個教學目標。課后第二題為“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這里的講故事與之前不一樣,此處應該以文本為基礎,學生通過用自己的話講故事,促進對文本的理解,同時發展自身的語言。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搭建講故事的支架。嘉興市南湖區教育研究培訓中心周亮老師執教這一課時,設計了如下板書。
  這個板書為學生講述故事起到了很好的“腳手架”作用,落實了“用自己的話講故事”的目標。
  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學習經驗,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學生有學習古詩的經驗,古詩中有的字的意思和現在不大一樣,這些都是學習文言文的經驗。也可以引入白話文故事,如人教版的《司馬光》,可能有的學生已經讀過白話文《司馬光》,如果沒有讀過,教師也可以適時引入。
  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韻律。整套統編教材編寫的第一篇文言文《司馬光》,其課后第一題提出了“跟著老師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教學時要作為重點予以落實。學生朗讀文言文不會正確斷句,主要是不理解意思所致。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的跟讀,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發現停頓的一些規律,如“群兒”“一兒”“眾”“光”“兒”這些表示人物的詞語后面往往要停頓。遇到特別難讀的句子,如“光持石擊甕破之”,可以借助注釋,讀讀、演演,促進理解,從而讀好詞句間的停頓。
  參考文獻:
  [1]陳先云,林孝杰,向瑞.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的亮點及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主編答本刊記者問[J].小學語文,2017(1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ㄕ憬〗逃龔d教研室   3100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7312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