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以統編教材課文《最后一課》教學為例談“教讀”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語文統編教材中,閱讀教學課型的“教讀”法,主要是由教師引導,運用一定的閱讀技巧與策略,以便幫助學生完成閱讀目標;這里重點是教師的“教”,“教讀”課文,更應“結合課文內容、文體以及單元要求的教學目標,來設計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課的特點和重點”,以便讓其“隱在”的知識體系“比較自然而又扎實地體現在自己的教學中”。本文以統編教材七年級語文《最后一課》為例,探析“教讀”課文的教學策略。
   ●立足學法落實,挖掘語文要素
   傳統教材往往按照主題編排單元,而統編教材則采用了“雙線組元”的編排方式。其中“雙線”主要是指“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這里的“語文要素”主要是指“隱在”的語文知識、閱讀技巧及其策略。那么對于教師來說,在其“教讀”之前,不僅要將單篇課文中的“語文要素”熟記于胸,還要將整個單元,乃至整冊教材中的“語文要素”了然于心。比如以下教學片段:
   師:“最后”一詞,往往讓人聯想到生命的終結,聯想到一片廢墟。今天我們也來學習這樣的一個課題,即“最后一課”。其中這里的“最后”給你帶來了什么樣的感受呢?請你們結合預習談一談。
   生:我覺得有種不舍。
   師:說得不錯。現在請同學們一起來讀讀這個課題,讀讀這個“最后”有沒有“不舍”之情。(學生齊讀。)
   生:我覺得還有種“傷心”,主要是因為老師韓麥爾不能再教書了。
   師:你感覺到韓麥爾先生的傷心,很好,現在請你把韓麥爾的傷心讀出來。(學生單獨讀。)
   生:老師,還有自責,因為他以前沒有認真教書,沒有盡到責任。
   師:你這里指的也是韓麥爾,有沒有指學生的呢?
   生:老師,我從中讀出“后悔”,主要是因為小弗朗士以前貪玩,沒有認真學習,現在是最后一課,所以他很后悔。
   師:不錯,你從中體會到小弗朗士的心情如何呢?
   生:有遺憾。
   生:也有珍惜!
   …………
   師:現在請你們大聲讀一讀,細細品味一下,讀出這一情感。(學生自由朗讀。)
   這個導入環節,通過扣住課題中的關鍵字詞,即“最后”,引導學生細細品讀,繼而從中把自己的感受品讀出來。比如針對第11小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細讀,并從中找出與文本課題相對應的句子,即“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了”“今天是你們最后一堂法語課”,繼而引導學生圍繞“最后”一詞,通過批注的方式進行情感表達。這樣則較好地鞏固運用了教材中所涉及的“字斟句酌”“學做批注”等閱讀方法與策略。
   ●立足資源整合,引導深度學習
   傳統課堂,只要編入教材的都要教給學生,否則教學任務就沒有完成;而對于統編教材來說,內容較為豐富,不強調教學任務,重在彰顯生本,教給他們具體讀書的方法。對于這一點,教材編者已經非常明確,“教師要重視二度開發教材,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教材以及教師教學用書中提供的資源,形成獨特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風格”。這與當前所倡導的“深度學習”理念是一致的。
   師:(學生集體朗讀25—29小節)這里作者用文字刻畫了韓麥爾先生的形象,非常精煉;與此同時,你們有沒有觀察到,教材也用插圖的形式展現了人物形象(多媒體呈現)。另外,以前的教材也配了插圖(多媒體呈現),現在我們來比較一下,結合你們剛才朗讀的感受,說一說哪一幅插圖比較合適。
   生:我感覺還是以前的插圖好,因為在最后,韓麥爾先生肯定不愿意面對學生,不愿意讓學生看到他現在的樣子,所以他才背對學生,面對黑板。
   生:我覺得,還是現在教材中的插圖好,因為韓麥爾先生想記住每一名學生,把這一切都深深印在腦海里,所以他才面對學生。
   生:我覺得還是現在書上這幅插圖好,因為這幅插圖,清晰地展現了韓麥爾先生的面部表情,讓他們體會到了那種悲傷、仇恨,還有對學生不舍的矛盾心情。
   生:我反對,我覺得還是以前教材中的插圖好,因為這幅插圖中有一個“法蘭西萬歲”字樣,這更具有歷史意義,能催人奮進。
   …………
   “深度學習”在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案例中,教師出示了兩幅插圖,誰優誰劣,并沒有一定的答案;但是通過這個問題的設計,卻能讓學生形成一種思維的交鋒。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在思維辨析中自然而然地了解人物思想情感,乃至獲得語文素養的提升。而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教師能夠站在更高位置審視教材,繼而整合學生生活資源,為他們獲得體驗、乃至分享思考過程,提供了更為優質的情境。
   ●立足能力提升,探析核心內容
   小說三要素,即人物、故事與情節。傳統教學中,一般采取精讀策略,重點扣住韓麥爾先生與小弗朗士這兩個人物,進行分析,中間穿插語言品析乃至愛國主義思想教育。而對于統編教材來說,最好的方式應該聚焦教學核心內容,圍繞教材中所提到的具體要求,進行細讀。針對文本人物形象鑒賞而言,韓麥爾先生與小弗朗士,這兩個人物,精讀中只需要一個加以分析即可,無須面面俱到。
   師:我們都知道,越是動蕩的年代,知識分子越是率先覺醒?,F在,我們思考一下,韓麥爾先生,他是不是一位覺醒者呢?
   生:是。
   師:(板書:覺醒者)那你們在文中找一找,說一說,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他是一個覺醒者?
   生:韓麥爾先生在黑板上寫下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
   師:能不能精煉一下,用最少的字進行概括。(生概括。)
   師:大家研讀一下,在20小節中,韓麥爾先生說了哪些話,他有什么目的。
   生:他在激勵我們不要忘記自己祖國的語言。
   師:剛才那個同學將韓麥爾先生的動作,概括為“寫字”,我感覺不夠妥當。我們現在來看一看,他主要寫了什么?
   生:法蘭西萬歲。
   師: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可以說是一種——
   生:誓言!
   生:吶喊!
   師:對,那是韓麥爾先生的誓言。這里可以概括為“寫下誓言”!你們再讀一讀,找一找,有沒有其他?
   生:“韓麥爾先生發給我們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麗的圓體字:‘法蘭西’‘阿爾薩斯’。”
   …………
   對于這一教學片段來說,教師聚焦核心內容,通過精讀具體語段,在引發學生對“韓麥爾”先生進行評判的同時,也能讓他們嘗試通過不同角度走進人物,從中真切感受人物內心世界,與此同時,還較好地訓練了學生的言語概括能力。對于文中另一個人物,小弗朗士來說,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分析,或者通過教師指導,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從中分析小弗朗士的動作與內心世界,這樣也許更能體現“教讀”的意義。
   總而言之,“教讀”課文的“教”還有很多,這里不再一一例舉。不過這里的“教”,對于教師來說,則要主動積極與編者進行深度對話,準確把握編輯意圖,繼而真正通過教師的“教”,讓學生能夠從中掌握“自讀”的“法”,以便最終實現學會學習,最終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畢竟“教”與“法”是緊密相連,一脈相承的。如果眼中無“生”,“教”中無“法”,那么對于學生語文素養提升來說,則是一句空話。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868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