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以“參與旅游環境保護”為例談教學的細微之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精心設計那些細微的教學環節,整個地理課堂就會充滿活力、精彩紛呈、妙趣橫生。
   關鍵詞:旅游環保意識;破壞環境;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2-0115
  “參與旅游環境保護”本節內容是人教版必修三《旅游地理》最后一章的最后一節,總體上看具有總括作用。前面幾章分別介紹了現代旅游及作用、旅游資源的分類、評價與旅游景觀的欣賞、旅游開發與保護,前面四章的內容層層遞進,為最后一章的學習奠定了基礎,而第五章《做一個合格的旅游者》則是從游客的角度來闡述旅游的準備及在旅游中要參與環境保護,這是學習旅游地理的終極目標,即培養學生的旅游環保意識,并在實際的旅游活動中真正做到保護旅游景區的花草樹木,保護旅游景區的各種旅游資源。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但如果課堂活動有量無質,則活動的價值也就喪失殆盡。一堂課下來熱熱鬧鬧,恐怕留在學生腦海中的只有熱鬧的場景,很難有真正的思維活動。課堂的學生活動是為了更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教學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動”是形同虛設的。為了能使全員參與課堂活動并提高其有效性,應努力提高活動“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貼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境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并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欲望,并注意適時評價。課程標準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是“舉例說明旅游與景區建設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其活動建議是“結合本地實際,組織一次關于生態旅游的專題討論會”,通過課程標準和活動建議主要要求學生明確旅游給景區帶來了一些影響,因此為了旅游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就要求通過組織生態旅游討論會等的形式來培養學生的旅游環保意識。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轉變思想,另覓他途,精心設計那些細微的教學環節,整個課堂就會充滿活力、精彩紛呈、妙趣橫生。筆者的設計體會如下。
   一、目標設置精確
   本節課的知識并不難,但從理論走向實踐很難,所以難點是如何做個生態旅游者。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即是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用學案來導學的方法。本教學設計體現了新課改理念所提倡的“培養現代公民必要的地理素養”“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重點是培養學生在旅游活動中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本節課中收集資料撰寫報告這一環節,教師布置了如下作業:假設我們將去濟南趵突泉進行旅游,請學生以組為單位收集資料撰寫報告,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收集資料:1. 如果你是一名導游,你準備如何向游客介紹趵突泉;2. 設計從學校到趵突泉的最佳旅游線路;3. 你認為應如何保護趵突泉的旅游環境?下節課請代表給大家展示小組成果。請代表以導游的角色給大家介紹趵突泉。說明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綱領與靈魂,更是師生活動的方向與目標。精確地設置教學目標為打造精彩的課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新課導入精妙
   新課導語藝術是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時效率的重要環節,起著滲透主題、醞釀情緒、營造氛圍、激發興趣的作用。故而在教學中或引用故事,“橫”生妙趣,或巧用詩歌,出“奇”制趣,或創設情境,以“謎”引趣。本節課中,教師這樣設計:旅游業被稱為“無煙工業”,這是否意味著旅游活動不會產生環境問題呢?那么旅游活動中出現的環境問題哪些呢?這些環境產生的原因和后果分別是什么?這樣別出心裁、引人入勝的的導入如同一石激起千層浪,頓時,課堂氛圍活躍,學生興趣盎然。正如教育家斯賓塞所說的“教育使人愉快”。
   三、環節設計精巧
   本節課中,根據圖5.15、5.16、5.17和案例3的分析,筆者設計了兩個思考題:一是上述現象和案例說明旅游活動中游客會對旅游環境造成哪些負面影響?這些負面影響對旅游發展有何危害?二是為控制游客數量超載,許多旅游區采取了一些限制性措施,例如故宮要求游客購買專門的鞋套以保護地面,九寨溝提高門票價格等。你認為這些措施是否可行?你有什么好的意見和建議?案例④筆者又設計了三個思考題:一是什么叫勞務旅游關系?建立勞務旅游關系如何使游客承擔起生態旅游的雙重責任?二是在珠峰地區獨特的自然環境中,廢棄物所造成的環境問題有什么特點?三是你還知道國內外在加強旅游者參與當地環境保護和建設方面的其他做法嗎?如此匠心獨運、精巧無比的設計既體現了循序漸進、溫故知新的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又使新舊知識的對比聯系水到渠成、不著一絲痕跡,真正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四、教材挖掘精深
   教材是高中課改的文本體現,是一個載體,需要每一個教師去挖掘、去創造。只有認真研讀教材、領悟教材、創新教材,一切從教材出發,才能真正把握教材、正確地使用教材,最終實現新課改理念下教材與教法的有機融合。
   信手翻開人教版地理教材,可以看到很多題材都來源于學生熟悉的生活,題材源于生活是人教版新教材的一大特色。生活中有許多的教育資源不僅應用到實踐活動中,對數學課堂教學資源也有很大的補充。要精心鉆研教材挖掘社區中的資源,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本節課中,學生閱讀教材案例3“倡導旅游者參與旅游環境建設”,并回答第77頁思考題。筆者給學生簡要介紹生態旅游的定義、特點、意義和對象。用PPT給學生展示幾個國家的旅游景區環境保護的做法。材料1:土耳其禁止在沙灘上插太陽傘以防埋在沙里的海龜蛋受損。材料2:美國旅行者協會制定的生態旅游者十條道德準則。材料3:日本推出游客動手搜集園林中的垃圾一小時,便可以免費享受溫泉浴和午餐。接著展示圖5.19“觀鳥生態旅游”,讓學生通過閱讀以上材料及圖片思考如何做一個生態旅游者,提出一些建議,并完成77頁思考題。教師請學生發言后再一起歸納總結……事實證明,在課堂上挖掘得當,學生的思維是一觸即發,然后再加上教師“點石成金”的點化,足以激發他們參與教學“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學生由疑而問,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不善于質疑問難的人,學習態度懶散,知識面狹窄,相反卻是思維活躍,解決問題能力強。教師可從以下方面進行引導:一是引導學生敢于提問,二是引導學生善于提問,可以指點質疑方向,可以教給發問方法,可以提出見解。本節課中,給學生展示PPT“非洲象、斑馬被捕殺”“黃山森林被大量砍伐”“青海湖鳥群近幾年急劇下降”、教材圖5.18“破壞文物古跡的行為”、案例2“九寨溝的水土流失”等材料,思考這些圖片或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對環境的破壞)學生討論完后請代表發言,教師再進行評價并總結本材料或圖片主要反映了旅游活動對環境的破壞,并總結原因。然而有一位教師的設問卻與眾不同:假如你是當地的一個旅游者,你看到這些情景,會有哪些舉動呢?并說說理由。其實,這樣轉換角色,轉變設問角度,既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會有設身處地、利害相關的感受,又能比較容易地理解農牧業的發展與當地自然環境之間的必然聯系。
   本教學設計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本教學設計畢竟是在課堂上進行的一種可持續發展教育,如果能夠真正地把學生帶到旅游區旅游,并在旅游過程中引導學生保護旅游環境,不亂扔垃圾,保護花草樹木,并進行撿拾垃圾的活動,對表現好的同學進行表揚等,這樣的具體行動會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傊毼⒅幰娋?,只有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各個教學環節,盡最大努力組織好教學活動,才有可能打造有效雙贏的地理課堂。
  參考文獻:
  [1] 曹小蘭.思維導圖在中國旅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2016(24).
  [2] 任 道.以《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為例談“以問題為中心”教學模式的運用[J].高考,2016(18).
 ?。ㄗ髡邌挝唬汉笔」部h第一中學 4343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088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