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游園不值》為例談以“學”為基點的古詩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以“學”為基點不是課堂的創新,而是課堂的還原,強調學生學語文的活動。傳統的古詩教學大多是以教師的教為主,學生的實踐很少,不利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F以《游園不值》這首詩為例,談談以“學”為基點指導下的教學策略。
古詩創作的年代距今比較久遠,其語言表現形式與現在也有很大差異,再加上詩人創作的背景比較復雜等因素,就給學生的古詩學習帶來了一定難度。那么,怎樣才能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效果呢?以學生的“學”為基點就是一個有效的策略,其包含了兩層意義:一是指學生,一是指學習。以“學”為基點是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改變了傳統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學習放在第一位,注重對學生學習內驅力的喚醒,旨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探究性與創新性等。
《游園不值》主要寫了詩人春日游園觀花的所見所感,寫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這首詩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并說出古詩所描繪的景象,感悟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難點是體會古詩遣詞造句的精妙以及所要表達的豐富內涵。那么,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為基點的古詩教學應該如何實施呢?教師應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建構起以“學”為中心的課堂。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
一、教學內容的取舍應體現以“學”為依據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以“學”為基點的古詩教學應立足于學生已有的古詩學習經驗,觀照學生古詩學習的基礎,弄清楚哪些地方是學生通過自學可以學會的,哪些內容是需要教師和其他同學幫助才能獲得的,找到教與學的統整點,才能使學生的古詩學習更為有效。
在教學《游園不值》這首古詩時,考慮到五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了學習古詩的基本經驗與方法,比如通過查閱資料了解詩人創作時的背景,借助工具書了解古詩中個別字的意思,讀通順句子等,有的甚至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古詩。因此,在教學這首詩的時候,教師就可以以預習單的形式讓學生完成“了解詩人背景資料、讀熟古詩、大致了解詩意”等任務,還可以利用幾分鐘時間檢查一下學生的預學情況,在學生容易忽視的地方進行適度的點撥,如“屐齒”“小扣”“柴扉”等,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古詩所要表達的內涵與理趣上。這樣的教學內容安排,有輕有重,給學生留足了誦讀古詩、走進意境、感受古詩的時間,不僅突出了教學重點,還有助于教學難點的突破。
二、教學環節的安排應體現以“學”為主線
以“學”為基點的古詩教學要更多地考慮學生“學”的活動,要以學生的“學”為主線進行教學設計,要充分關注古詩教學中問題的生成、解決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學有所悟,學有所得,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更具完整性、系統性與實效性。有了這樣的思考,在《游園不值》這首古詩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安排以下環節。
1.復習引入,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學過的有關描寫春天的詩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薄按撼睅в晖韥砑?,野渡無人舟自橫?!薄蠼處熀蛯W生一起隨著作者葉紹翁去尋找春的足跡,欣賞《游園不值》并板書課題,讓學生借助工具書理解題目的意思,即“去游園卻沒有遇到”。這樣的課堂導入目標明確,不僅幫助學生復習了已有知識,還找到了舊知與新知的聯結點,借助尋覓春天,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新課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2.檢查自學,了解學情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應著重做好兩方面的事情:一是檢查學生朗讀古詩的情況,通過對“屐齒、蒼苔、柴扉”等字詞的正音或者釋義,指導學生把古詩讀通順并讀出節奏;二是檢查學生對古詩大意的把握。當教師發現學生的朗讀缺乏節奏、讀不出味道的時候,可對學生朗讀古詩的節奏進行恰當的點撥與引導,引導學生讀出節奏來。這樣的教學設計,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準確把握學生學習的基點,從而為學生走進詩境、感悟詩情做好前期預測和應有的教學鋪墊。
3.讀悟古詩,提升學力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通過詩詞中重點詞語的研讀引導學生真正進入詩境。比如通過“憐”感受詩人對蒼苔的憐惜與不忍;借助“小扣”感受詩人的細心與耐心;從品讀“一枝紅杏出墻來”中感受作者的欣喜與驚喜之情;在品讀“出”時感受到紅杏的調皮可愛以及給人的一種無限活力;在品讀“春色滿園”時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在學生品讀詩句的過程中,當學生的理解比較膚淺的時候,教師要加以適當的點撥、引導,以促進學生閱讀的深化。這樣的教學安排可以使學生的閱讀從淺入深,從詩詞的表面觸及詩詞的內涵,進而使學生學習古詩的能力得到極大的提升。
4.積累延伸,拓展學路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在引導學生回顧古詩并適當拓展想象,以幫助學生積累相關詩句,學會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并能夠學會發現美。因此,教師可以以《游園不值》這首詩中的“不值”一詞讓學生發表看法:詩人游園到底是值還是不值?鼓勵學生通過對園內景物的大膽想象來感受詩人的不虛此行之感。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以開放的眼光學習與看待周圍的事物,以提升學生的能力。
三、教學策略的選擇應體現以“學”為中心
以“學”為基點的古詩教學不僅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還要遵循古詩本身的特點,以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主動性,這就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的時候要把學習的主動權充分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或者教師與同學的幫助真正走進古詩,學習古詩,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因此,在《游園不值》這首古詩的教學中,要想有效突破學習的重點難點,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教學策略:
1.化詩為畫進意境
抓住“不值”一詞引導學生展開質疑:詩人滿懷一腔熱情去游園,卻遇到了主人不在,此時詩人的心情本應是失落的,但是,作者卻遇到了蒼苔、柴扉、春色滿園、一枝紅杏出墻……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插圖想想此時此刻詩人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從而讓學生在想象中不知不覺地進入詩人所描寫的詩境,感受詩人沒有預約的欣喜以及對自我心靈變化的發現,此次此刻,對詩人來說,進不進園子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已經得到了心靈上的收獲。
2.讀寫結合品內涵
《游園不值》這首詩的教學難點在于對“值”與“不值”的理解與品悟,怎樣才能突破這個教學難點呢?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當一回作者葉紹翁,把作者想說的話說出來。在教師提示語的引導下,有學生從葉紹翁出發前的準備寫到了他進園受阻以后的失望,進而寫到了一枝紅杏給他帶來的意外的驚喜……這樣的讀寫結合形式,可以讓學生在表達中揣摩出詩人當時的心理,體會詩人對春天的贊美以及沒有白來的欣喜與感慨,幫助學生有效突破了學習難點,促進了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
3.延伸拓展促發現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痹S多詩人都曾用自己獨到的視角、細致的觀察和綺麗的想象為我們描繪著動人的美麗。大屏幕顯示:“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薄安恢毴~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闭垖W生仔細閱讀上面詩句,并說說詩人的發現以及給詩人帶來的感受。之后,讓學生搜集一些關于春天的詩,體會詩人那獨特的發現。這樣的課外拓展,可以把學生的閱讀視角及時由課內引向課外,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古詩積累,培養了學生對古詩語言的敏感度,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發現能力,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古詩教學應立足學生“學”的角度,關注學生“學”的基點、學的狀態、學的發展等,才能提升古詩教學的實效,進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ㄗ髡邌挝唬航K南通市如東縣大豫鎮桂芝小學)
責任編輯 劉 妍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99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