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以《鴻門宴》教學為例,多元審視《史記》價值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基于《史記》文本的自身特點,其教學不能拘囿于傳統史學價值、文學價值的剖析和鑒賞,而應遵循認知規律和高中教學的特點,從作品中的語法價值、人物的思維品質、古代文化的精髓等多元視角進行價值的挖掘。
  關鍵詞:鴻門宴;多元視角;價值挖掘
  關于《史記》這部巨著,評價不一。其中,以魯迅先生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最具代表性。時至今日,《史記》教學大多還囿于這個認知。于是,對于作品中人物、事件的評價就簡單對應為史學價值的剖析,對于敘事特點、人物形象的分析就簡單對應為文學價值的賞鑒。如果要達到高中教學的培養目標,這樣的教學還遠遠不夠,應多元審視《史記》的價值。
  為此,筆者結合《鴻門宴》的教學實例,從多元視角,談談如何更加精細、全面、深入地審視《史記》的價值。
  一、梳理文句,審視作品的語法價值
  因為史書表達的需要,《史記》的文字相對正規、典范,也比較容易被讀者理解。《史記》的文句相當契合古漢語表達的標準,甚至不少詞句流傳至今。此外,根據新的高考大綱的要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梳理出以文言句式、詞類活用為代表的眾多文言語法現象。
  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仔細分析,要將其劃分為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兩個層級。只有幫助學生明晰和建構起契合古漢語標準的語法體系,《史記》乃至整個文言文的教學活動才會有堅實的根基。以《鴻門宴》教學為例,課堂教學之初,教師就應在語言層面對學生提出明確的學習目標。要讓學生從詞類活用層面整理和理解文中運用的特殊詞法現象,還要讓學生梳理出文中有哪些文言特殊句式,有哪些文言固定句式。詞類活用方面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偏義復指、通假現象等。特殊句式應注意:主謂倒置、賓語前置、判斷句、被動句等。有了這樣宏觀的語法體系建構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自學文本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語法歸位。針對出現的疑難問題,教師應先讓學生進行相關的圈劃,在整體的梳理之后,再將這些問題顯露出來,或是進行基于全文理解基礎上的再辨別,或是進行學生之間的討論、研習,或是請教師進行相應的點撥。例如,有學生不能理解固定句式“孰與君少長?”對于這個問題,教師可讓學生按照常規的“一一對應,字字落實”的要求,進行相應的翻譯。很快,學生會發現這樣的翻譯方法在此并不靈驗。于是,他們就產生了疑問:“是不是這里面有著特殊的現象?”在疑問生成之后,教師再揭示謎底:這是一個文言固定句式,要翻譯成“與……相比,哪一個更……”。經過這樣的強化,學生對這類句式的認識和記憶就會變得十分牢固。
  二、縷析事件,分析人物的思維品質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敘事色彩濃厚。為此,學習《史記》系列作品,離不開對文中相關事件的梳理、概括。但是,從當前的教學情況來看,不少教師滿足于學生對事件的概況,這樣的教學是違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育要求的。
  《史記》中記敘的事件大多蘊含著很多的智慧。在執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透過事件,解析其中存現的思維成果。在《鴻門宴》中,表面上看是殺與不殺劉邦的較量——這是事件的簡單概括。實際上這個流傳千古的歷史事件中閃現著眾多的思維之光,交織著各種思維的交鋒。對此,教師可以將劉邦、項羽分成兩個陣營,分別探析各中蘊含的思維。
  首先,從劉邦的表現來看,得知自己面臨著被討伐的禍患,他實則是十分恐慌的,但是在項伯面前,他卻表現得十分鎮定。在這個鮮明的轉化背后,就隱含著劉邦復雜的思維活動。他深知自己不“足以當項王”,在張良的建議之下,他找到了“救命稻草”——項伯。得知項伯與張良的關系,他自降身份,以兄長的禮節對待項伯,“奉卮酒為壽”,而且“約為婚姻”,態度真誠。劉邦認識到禮待項伯的重要性,用看似發自內心的外顯行為來迷惑項伯,又用不敢背叛項羽的話語來搪塞被灌了“蜜”的項伯。其實,這里面還蘊含著劉邦的一些思維判斷。通過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的舉動,可以判斷項伯是一個性情中人,是可以以情感動的。然后,劉邦深知項伯在項羽心目中的地位。這個判斷十分精準,鴻門宴上,“項王、項伯東向坐”,借此足以看出項羽十分敬重項伯。由此可以感受到劉邦處亂不驚、機敏精細、當機立斷的思維品質。
  其次,從項羽陣營來看,范增的思維值得學生去賞鑒。當初,征討劉邦就是范增在形勢辨別之后的進言。其中就閃現著范增的先知遠見,他已經認識到劉邦占有先機背景下項羽的危機。在宴會上,他多次暗示項羽,但是項羽不為所動。在范增看來,要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失之則不會再有。于是,在項羽自傲沒有采取行動的情況下,他又忠心耿耿,采取補救措施,召來項莊,讓他借舞劍的機會刺殺劉邦。可見,在范增的思維之中,除掉劉邦是項羽唯一的出路??上?,項羽失掉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乃至于在項羽接受劉邦留下的禮物時,憤然感慨:“豎子不足與謀!”如果項羽接受了范增的“謀”,歷史恐怕還真的要重寫。
  綜上,思維之光閃現在《史記》的眾多篇章之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感受它們,進而培養其完備的思維品質。
  三、聚焦細節,體悟古代文化的精髓
  《史記》能夠流傳到現在,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傳承。不過,在細讀其中的文章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體悟其中的文化精髓。
  在《鴻門宴》中,包含著不少人際交往的文化。例如,項羽對待項伯和范增。作為項羽最小的叔父,項伯深得項羽的尊重和信任,這源于族親關系。作為項羽最為重要的謀臣,范增得到了項羽的尊重,但并沒有獲得如對項伯一般的信任。項羽并沒有采取范增的建議,乃至于發展到最后對其厭煩,任其辭職、客死途中。其實,針對以上現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尊重”與“事業”之間的關系,并設置“假如你是項羽,你應怎樣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之類的問題,鼓勵學生開展情境性思考和討論,繼而形成對“尊重”與“事業”關系的辯證認知,并指導學生今后的行為。
  《史記》是一部巨著,其中蘊含的價值是多元的,上文所述的幾個方面也僅僅是冰山之一角而已。不過,只要突破既往的一些低效教學行為,能夠從更多層級對《史記》進行探究,在筆者看來就是十分有益的嘗試。
  
  參考文獻:
  [1]李洪飛.走進文言世界 品析文本精彩——以《鴻門宴》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之友,2018,(2).
  [2]饒文婷.從《鴻門宴》觀楚漢之爭的成敗[J].大眾文藝,2015,(24).
  [3]賈紅. “走近司馬遷”綜合性學習案例[J].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2007,(4).
  作者簡介:董亞峰(1979—),女,江蘇省宜興第一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8370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