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荷塘月色》為例探究散文之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散文真實、直接,且語言優美、形式靈活,但學生卻體會不到散文的美感。本文旨在把散文的傳授與美感體驗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學習散文的興趣,引起學生心靈的強烈共鳴,讓散文真正走“近”,并走“進”學生的心靈,走“近”,并走“進”學生的生活。
關鍵詞:散文之美;探;品;賞;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2-0052
散文,是一種最直接、最真實、最徹底地展示作者心靈,凸顯作者情感,折射作者人格的文體。它是多種文體中最為“自由”的一種,人事景物也好,情理意趣也罷,皆可由作者涉筆成文,涉筆成趣。它具有語言優美,形式靈活,意境悠長等特點,可以說是一種“精致的藝術”。怎樣教會學生品鑒散文之美,讓散文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喚起情感共鳴,是散文教學中最為重要也最為不易的一個核心問題。通過對散文教學過程的分析,以《荷塘月色》為例,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角度去挖掘散文之美,從而更好地去進行教學。
一、探探情感美
散文往往如日常談話般率性真誠,其抒發情志的功能與詩歌相似,在方式靈活多樣、語言樸實近人方面,散文可說還勝詩歌一籌,因此,散文往往成為作者內心情感最自然的最熨帖的寄托?!拔淖质且坏罉蛄骸_@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葉圣陶先生的這一精彩比喻,形象地道出了閱讀作品尤其是文學作品時品味的重要意義——作家總是蘸著自己的心血寫作,因為他們內心有不能平之情才產生作品,散文直接面對的是最為豐富多樣的生命的情感體驗。
二、品品文字美
散文的語言風格千姿百態,可以平實,但不能蒼白寒傖;可以優美,但不能雕琢浮華。散文語言是秋天的晴空,一碧萬里;是雨后的春山,清新淳樸。散文教學不能放過語言的品味,沿著語言的小路,我們會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也會獲得豐富的美的感受。
品品文字美,是要收獲鮮活的語感,而不是只得到干巴巴的詞語解釋。如夏丏尊先生所說:“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解作晝的反面。“田園”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的意味。
品品文字美,也要注意比較、咀嚼、揣摩,領會其耐人尋味之處。朱自清《荷塘月色》這篇散文,在賞析“月下荷塘”這一極富詩情畫意的語段時,可引導學生品味“羞澀”“裊娜”等詞表現出一種什么樣的情趣;在賞析“塘上月色”這一精彩段落時,可引導學生找出描寫月光的一系列動詞“瀉”“浮”“洗”“籠”,然后讓學生思考:這些詞在描摹景物上有何特點?進一步舉例,如把“瀉”換成“淌”或“照”,把“浮”換成“升”,把“籠”換成“包”,表達效果又有何不同?為何不同?結合語境看出作者的遣詞多么準確,傳達的感情又是多么貼切,潛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想說而又沒有明說的意思又是多么意味深長。
三、賞賞意境美
抒情散文,往往要營造一種意境,這一點與詩歌相似。散文內涵的賞讀,要借助于意境的體會。散文中往往大量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如《荷塘月色》中,“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有風味的”。這些問題,如果不展開討論,一讀了之,或者教師籠統地用“優美”之類的評語分析一番,實際效果是有限的,留在學生心里的印象也就是“美啊”,至于為什么美,美在何處。這樣的美和作者的情感世界有什么聯系,作者為什么要對美景如此傾情,往往都不得要領。那么,教師抽象分析的那些現成的結論,隨著下課的鈴聲也會煙消云散,不大會在學生的心靈留下多深的印記。如此美好的意境,讓它在學生的心里一滑而過,沒有觸動過學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層面,不能不說是語文教學的一大損失。這時教師就要不要吝嗇時間,引導學生動起腦子來,開展討論。通過議論一番,透徹領悟,把學生一步步地帶入荷塘月色如詩如畫一般的境界中,領略那朦朧之美,進而體會作者對美好事物如癡如醉般的迷戀和追求,對作者的聯想之妙,情感之雅,留下深刻印象。
意境的體悟,并非一定就是滿眼詩情畫意的錦繡文字,有時,平平淡淡的文字背后照樣也有深情。而且,往往越是成熟的作家,其語言越喜歡追求這種平淡背后的意味。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是一篇借記物以敘事、抒情的優秀散文。文章主要是用線索串聯生活瑣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項脊軒雖然狹小,破舊而陰暗,可它是作者長期生活的地方,在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之時,唯有項脊軒才能喚起主人對過去經歷深長久遠的回憶,因而作者自然對它懷有深摯的眷戀之情。但是,這種深摯的眷戀之情,卻沒有渲染,沒有夸飾,有的只是平實的語言和細節,學生初讀很難感動,其實,那是還沒有進入角色。如果抓住文中的典型細節和場面,抓住那些樸實無華卻又委婉動人的語言,抓住那些一個個感人至深的場面,體會其中的意蘊,學生的情感之弦就一定會被撥動。
四、悟悟哲思美
長久以來散文以記實為本,以史學為伴,在這個種根之上,才繁衍出了作者各具特征的情思。散文寫作,題材廣泛,所謂宇宙之大、蒼蠅之微,皆可入文,而文中又多蘊藏著作者對于人生世相的關注、思索和探索。從寫作實際來看,多數名篇卻具有“即小見大”的特點。郁達夫說:“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現代散文的特征之一?!彼诖私枰藘删湮鞣街V語。很明顯:在這里,“一粒沙”“半瓣花”,都確實小得不能再小了;但寫了這“小”,卻能從中“見世界”“說人情”,看出“大”來,這不就是一種深刻的哲思嗎?因此我們可以說,散文是體驗歷程的產物,是純正思考的結晶。散文之“神”,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對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對于生存之理的探索,這就是滲透于散文形象中的哲思。
美酒佳茗,“味雖美,不親嘗者不甘也”,“文字之佳勝,正貴讀者之自得”。散文的教學是關乎審美的教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挖掘文本本身的審美因素,較好地引導學生探究散文“四美”,把知識傳授與美感體驗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學習散文的興趣,引起學生心靈的強烈共鳴,讓散文真正走“近”,并走“進”學生的心靈,走“近”,并走“進”學生的生活。這不僅對于強化學生認知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發展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有利于建構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
?。ㄗ髡邌挝唬赫憬幉ㄊ邢笊娇h象山第二中學 3157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07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