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習作單元中“精讀課文”教學例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習作單元中“精讀課文”板塊的教學有別于傳統的閱讀教學,更注重學生言語表達能力尤其是寫作能力的提升。教學前,可以從“單元導讀提示語”“課后習題”“單元習作要求”多個路徑對文本進行精準解讀,尋找其表達的獨特性;設定目標時,要瞄準靶心減少旁逸斜出。教學中,應助力學生的寫作全過程,點燃寫的興趣、提供寫的支架和改的方向。
  【關鍵詞】統編教材;習作單元;精讀課文;教學實施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33-0010-03
  “閱讀,可以走向哪里?”對于這個問題,無數的專家學者、一線教師都做出了自己的思考與回答。從宏觀上講,閱讀可以走向生活、走向自我,通過閱讀我們可以把日子過得更加幸福,讓自己變得更加美好。從微觀上講,閱讀可以走向表達,通過閱讀我們可以學會思考,變得能說會寫,表達有方……在這些觀點中,“走向表達的閱讀教學”尤其是“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的理念備受推崇,從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編寫體例的變化——習作單元的設置,我們也可以鮮明地感受到。習作單元中“精讀課文”的教學如何直指單元習作任務?如何用好習作單元中的“精讀課文”,助力學生單元習作任務的有效完成?筆者將結合統編版三上第五單元兩篇精讀課文《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的教學做具體闡述。
   一、精準解讀:只取一瓢飲,尋找文本表達的獨特性
   每一篇文本引入教材,都有其“特質”,《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也不例外。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孟紀軍在《抵達明亮那方》一文中列舉了葉圣陶、王榮生、吳忠豪、管建剛等諸多名家對于“閱讀教學明亮那方”的共同認知,即以教材為例子,發現其教學價值、言語智慧、表達的奧秘。在解讀習作單元中的精讀課文時,教師更應關注其表達特色,找得準,才能教得好。教師如何開啟自己的第三只眼睛,發現精讀課文在表達方面的特質呢?
   1.解讀路徑一:單元導讀提示語。
   編者的編寫意圖是通過“單元導讀提示語”凸顯的。統編版三上第五單元的“單元導讀提示語”由法國雕塑家羅丹的一句名言和兩則學習要求組成,三句話聚焦一個關鍵詞——觀察。由此可以想見,《搭船的鳥》和《金色的草地》這兩篇文章在“細致觀察”方面一定有其獨到之處。
   2.解讀路徑二:課后習題。
   編者的編寫意圖是通過設置“課后習題”顯示的,因此關注“課后習題”也能幫助我們精準解讀文本?!白x課文,想想作者對哪些事物作了細致觀察,說說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薄袄首x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象課文描寫的畫面。”“只要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現事物是變化著的。你留意過哪些事物的變化?”帶著這些問題走進文本后,我們不難發現《搭船的鳥》和《金色的草地》這兩篇文章從視覺、聽覺、觸覺等角度對不同的事物、事物的不同方面、事物的發展變化進行了細致入微的觀察與描摹,讀來讓人浮想聯翩,有身臨其境之感。
   3.解讀路徑三:單元習作要求。
   編者的編寫意圖還可以從“單元習作要求”中窺見一斑?!坝^察要細致一些?!薄坝^察時不僅用眼睛看,用耳朵聽,還可以用手摸,用鼻子聞,有時還可以嘗一嘗。”“觀察時要注意事物的變化。”透過這些要求再看精讀課文,我們就可以進一步鎖定精彩的段落,如《搭船的鳥》第二、四小節,《金色的草地》第三小節,在研讀中發現可以“舉一反三”的表達要領。
   借助上述路徑,我們可以快速而精準地找到文本的教學價值。當然,離開這些“解讀助手”,我們也許可以發現《搭船的鳥》和《金色的草地》其他表達的亮點,比如“追問與猜想”“寫景中藏敘事”等,甚至還會有“個性化的發現”,即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然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唯有聚焦才能實現學生表達力的快速提升。
   二、精當設計:取舍之間得真道
   傳統的閱讀教學承擔著諸多重任,如識字寫字能力的提升、閱讀素養的提升、寫作素養的提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建構等。而習作單元中的精讀課文教學設計,一方面要注意其在教材中所處的特殊位置,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其閱讀教學屬性不能改變,所以教師必須掂量輕重緩急,在“取舍之間悟得真道”。
   1.瞄準靶心,減少旁逸斜出。
   確定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以《金色的草地》為例,“感受草地顏色的變化,了解蒲公英的花朵日出打開、日落合攏的特點”是理解文本內容層面的目標,它是學習表達的基礎;“了解作者以時間為序描寫事物變化的表達方法,并試著把自己留心過的事物變化過程說清楚”是關注文本表達層面的目標,也是教學的核心目標。據此,識字寫字、“感受吹蒲公英絨毛的快樂”都不應該成為文本精讀的重點與難點,13個需要識、寫的生字可以精選“察”“攏”這兩個與細致觀察有關的生字重點指導,其他只需帶過即可。
   2.穿針引線,助學生變內行“看門道”。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教師在精讀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創設有思維深度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從“學習者”成長為“賞析者”,主動探究文本的表達之道。以《搭船的鳥》一文的教學為例,筆者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1)閱讀課文,交流:哪些地方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翠鳥的樣子、捕魚的過程……)(2)精讀第二小節,交流:對翠鳥外形的描寫,你覺得好在哪里?(概覽中見細節、對比、抓主要特征)(3)精讀第四小節,交流:對翠鳥捕魚過程的描寫,你覺得好在哪里?(一連串動作)(4)拓展延伸:你能運用這些方法,描寫自己觀察到的一個動物嗎?整個教學過程,教師隱退幕后,學生成為會看門道的課堂主人。
   三、精巧運用:點燃、引領、對照
   如何最大限度地用好精讀課文,發揮它在習作單元中不可替代的資源優勢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寫作的三個不同階段進行思考,進而發揮它的功用。
   1.借助精讀課文,激發寫的興趣。
   學生對于寫作有普遍存在的畏難情緒,將習作任務內隱在文本閱讀中不失為一種好的途徑。無論是《搭船的鳥》還是《金色的草地》的教學,教者首先都應該安排學生親近文本,在學生覺得“真有意思”“真有趣”的時候自然引出寫的任務。
   2.借助精讀課文,提供寫的支架。
   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精讀課文的教學過程,就是對這一言語表達典范進行解析的過程。以本次習作“觀察一種事物或一處場景”來說,教師可以借助兩篇精讀課文引導學生發現“觀察對象無處不在”“觀察時機無時不可”“調動自己的多感官可以獲取豐富的觀察資源”——這是選材的支架;然后進一步提煉方法“運用對比抓特征”“連串動作顯變化”——這是表達的支架。有了這些支架,學生的寫作過程自然更加順暢、更加得心應手。
   3.借助精讀課文,指明改的方向。
   學生完成寫作任務后,教師還可以繼續引導學生將自己的作品與精讀課文進行對照。一讀,二比,三對照,就可以發現自己“學得如何”“用的效果”?;诖?,再對自己的習作進行修改、完善,充分發揮精讀課文的存在價值。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8925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