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談小說閱讀方法指導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教學鄭振鐸的《貓》,在文體上以“大體則有,定體則無”為原則;教學價值定位于“具有普遍意義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策略”,以表達方式為文本解讀的路徑,推敲語言,細讀文本;回到整體,深度解讀。
【關鍵詞】小說閱讀;表達方式;閱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35-0075-05
語文教學“少慢差費”,一個無法否認的原因就是“學生知道的讓他繼續知道了一遍,學生模糊的讓學生繼續模糊,學生不知道的讓學生繼續不知道”。因而,閱讀教學需要研究如何“教學生學會閱讀”。筆者以執教的統編七年級上冊課文《貓》一課為例,來說明小說閱讀教學如何讓學生知道“讀什么”,學習“怎么讀”。
第一步,知道“讀什么”——文本的教學價值。小說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文體,據筆者觀察,學生的興趣點往往“浮”在“好玩有趣”的情節上,卻不能深究之所以過目不忘是因為寫得好。頗為尷尬的是,學生可能讀了很多書,但語文素養并未水漲船高。金圣嘆在《讀第五才子書法》中說道:“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讀書,都不理會文字,只記得若干事跡,便算讀過一部書了。雖《國策》《史記》都作事跡搬過去,何況《水滸傳》?!彼?,當文本成為教材而產生教學價值時,拿到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知道該重點讀什么(語言形式),用什么方法去閱讀(閱讀方法),理解言意共生的密妙,才算真正的閱讀。在教學時,筆者把《貓》的教學價值,定位于“具有普遍意義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策略”。
第二步,學習“怎么讀”——在言語實踐中學閱讀。對《貓》進行文本的教學解讀時,我們可以梳理出很多可教可學的東西,但卻不可能在每一節課中面面俱到,也不可能一節課解決語文學習的所有問題。比較合理的策略是,對于一般的能力點,輕輕放過;對于關鍵能力點,重錘猛打。教學《貓》時,筆者不要求學生“指認小說講了幾只貓”或“用簡要的語言概括小說的主要情節”,而是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把學生的目光直接聚焦到常常被“視而不見”的語言形式上,推敲副詞、動詞、句式,體會“最適當的字句安排在最適當的位置。那一句話只有那一個說法,稍加增減更動,便不是那一回事”[1]。這個感悟不能空穴來風、虛晃一槍,筆者和學生一起以“比較副詞的程度”“理解動詞的語境義”“變換句子形式”等具體活動為憑借,重錘猛打打在實處,經由語言文字向文本最深處漫溯。在學生對語詞形式深耕細讀后,為避免閱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形成碎片化的思維,筆者又引領學生對文本整體觀照,讓學生對“我”的形象、小說的主旨建構起完整、全面、深刻的理解。
語文學習,引導學生對語言形式的和諧與否、精致與否、僵化與否進行敏銳判斷和精彩分析,學生的語文品質才會得到發展,閱讀教學才不至于“重復學生的已知”,勞而無功?!袄蠋煹娜蝿?,就要從學生的一望而知指出他的一望無知,甚至再望也還是無知?!盵2]上述思考,是筆者進行文本解讀、教學設計所遵循的一般規律。下面筆者對《貓》一課的教學作具體闡釋。
一、教學解讀
1.文體:大體則有,定體則無。
關于鄭振鐸《貓》一文的文體,爭議不少,有人認為是散文,有人認為是小說。一般而言,散文往往注重的是真情實感,而小說則是虛構類的文本。無論把《貓》定義為散文還是小說,都有一定的道理。
對于“模棱兩可”的文體,我們教學時如何處理?人民教育出版社王本華老師有一段話認為:“以新教材為例,新教材注重閱讀方法和閱讀策略兩個方面的訓練,在不同年級有不同的要求。七年級不分文體,以培養學生一般的語文能力為主,關注具有普遍意義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策略。”[3]因而,筆者遵循“大體則有,定體則無”的原則,大體上依據小說文體教該教的內容。顯然,這篇文章可教的東西很多,需要進行取舍。比如,小說閱讀教學,包含了視角、波折、情節等許多“專業性”很強的知識,但教學時,筆者面對的是剛剛升入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如果課堂上用來探討這些文學理論界的專業性問題,對學生來講難度很大。因此,筆者認為,我們應用讀小說的方式來學小說,而不是用研究小說的方式學小說閱讀。
2.著力點:閱讀方法和閱讀策略。
據筆者觀察發現,初一的學生,愛讀小說,但大多鐘情于小說情節,能囫圇吞棗地說出故事輪廓,卻忽視了語言形式,閱讀小說還處于比較低級的階段。
小說教學與其他文體教學一樣,從內容角度來看,是教學生不懂、不會、不能、知淺的地方;從方法角度看,是教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從知淺到知深的方法。小說中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環境描寫等學生能夠懂的地方,就不再教了。重點在突破學生不懂不會不能之處。這個“不懂不會不能之處”,就是小說解讀的方式,如品味詞語、解析句式、體會語氣、分析結構、賞析修辭、掌握視角、賞析細節、把握手法等。這也符合葉圣陶先生說的語文教學有著“獨當其任的任”。教學時有了這個抓手,就可以打開小說教學的奧秘,幫助學生突破閱讀小說障礙的“小口”,發現“仿佛若有光”,探身小說的“桃花源”中,豁然開朗。
基于此,本節課的教學價值,筆者定位于“具有普遍意義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策略”。具體而言就是,推敲語言,細讀文本;回到整體,深度解讀。
二、教學實施
1.引導學生推敲虛詞,體悟作者情感。
在初讀感知文本時,筆者首先請學生思考:你讀了這篇文章后,覺得作者“愛”貓嗎?試從文中找出直接表達“我”對貓的情感的語言,三只貓亡失之后,“我”分別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的。
學生畫出最具代表性的三處語句,同伴討論完畢,師生合作,重點讀這三個句子。
師:當第一只貓死去后——
生1:我心里也感著一縷的酸辛,可憐這兩個月來相伴的小侶!當時只得安慰著三妹道:“不要緊,我再向別處要一只來給你?!? 師:當第二只貓失蹤后——
生2:我也悵然的,憤然的,在咒罵著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
師:當第三只貓死去后——
生3:我對于它的亡失,比以前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我永無改正我的過失的機會了!自此,我家永不養貓。
在朗讀、討論的基礎上,學生發現,作者用詞上有明顯不同,當第一只貓亡失之后,“我”只是說“不要緊”;第二只貓亡失之后,“我”說的是“好久不”養貓;而當第三只貓亡失之后,“我”說的是“永不”養貓。學生通過推敲“我”對三只貓亡失之后的語言中的副詞,可以體會到作者對第三只貓的亡失最有感觸。
小小虛詞,有時恰恰是作者的用心之筆。通過幾個簡單的虛詞卻能串起一篇文章的脈絡,在教學時,我們把這些平平常常的虛詞,從平淡無奇中托舉出來,將它們勾連起來,讓潛伏的意脈顯現出來,并作為教學設計的思路,達到教路、學路與文路相匹配的境界,閱讀教學流程就會更顯流暢自然。
2.引導學生推敲動詞,探究性格特征。
動詞運用的精準妥帖,往往能折射出所描寫形象的性格特征。在重點研讀“第三只貓”時,學生紛紛表示讀到了“可憐”。筆者請學生再跳讀文章,結合具體語言,說說從哪里可以讀到第三只貓的“可憐”。學生邊讀邊圈點勾畫,最后,集中在六個動詞,即兩個“蜷伏”,兩個“凝望”,兩個“伏”上。于是,筆者和學生一起來探究作者描述第三只貓的狀態,教學片段如下——
師:“蜷伏”是什么意思?
生1:原指“彎著身體臥著”。
師:文中的兩個“蜷伏”、兩個“伏”的意思一樣嗎?
生2:不一樣。“冬天的早晨,門口蜷伏著一只很可憐的小貓?!薄八蝗?。”這里的“蜷伏”“伏”是寫出了這只貓來得可憐,無依無靠。而“大家在廊前曬太陽閑談著時,它也常來蜷伏在母親或三妹的足下”,這個“蜷伏”是“依靠”“依賴”的意思,“終日懶惰地伏著,”寫出了這只貓活得可憐,希望能有人疼愛,然而只是一廂情愿,只好孤獨地“伏”著。
師:“我”判斷是貓吃了芙蓉鳥的依據是什么?誰能找出這些句子?
生3:“那只花白貓對于這一對黃鳥,似乎也特別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對鳥籠凝望著?!边@一個句子中的“凝望”,讓“我”產生了懷疑。
生4:“隔一會,它又跳上桌子對鳥籠凝望著了?!边@里也有一個“凝望”,更加加深了懷疑。換作是我,也會有這樣的想法了。(生笑)
生5:兩個“凝望”,讓家人誤以為是想吃鳥,也是“我”誤判的根源。但是,在我看來,也許是一種關心,一種守候,不至于被黑貓吃。
師:悲劇就這樣產生了,于是這第三只貓就被懲罰,最終走向了死亡。可以說,去得可憐。讓我們來小結一下,第三只貓的可憐在——
生6:來得可憐,活得可憐,去得可憐。
上述教學片段,學生通過分析理解了第三只貓的“來得可憐,活得可憐,去得可憐”,解讀立足文本,聚焦六個重點動詞,第三只貓的形象呼之而出。表面上看是在推敲詞語,其實也是在推敲情感。
3.引導學生推敲句式,體會深層意味。
句子作為語言運用的基本單位能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是語文學習不可或缺的內容。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帶領學生從“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文段中揭開句子的神秘面紗,循著文字的蹤跡,找尋為文的道理。
文中由于“我”和“妻子”的誤判,導致了第三只貓悲劇的產生。誤判,是通過人物的語言來表現的。文本中的“我”在自以為證據確鑿的情況下,是用什么樣的語言來做出判斷的?教學時筆者先請學生找出相關的語句來讀一讀,再師生一起分析。
【PPT】出示句子——我很憤怒,叫道:“一定是貓,一定是貓!”
師:讀一讀這個句子。能否替換為:
a.我很憤怒,叫道:“一定是貓!”
b.我很憤怒,叫道:“一定是貓,一定是貓?!?
生1:不能改為a句。因為“一定是貓,一定是貓!”用反復的修辭手法,強調了“我”的判斷口氣不容置疑,表現了“我”的武斷。如果只有“一定是貓”,顯得比較平淡,不足以表現“我”的自以為是,草率魯莽。
生2:改為b句也不太好。因為句末用的是句號而不是感嘆號,語氣似乎不那么肯定,情感上也沒那么強烈了。
師:生活中,你會用這樣的句式來表達情感嗎?
生3:會的。比如,我晚上一個人在家里,有些害怕。忽然聽到門外傳來熟悉的腳步聲,就會情不自禁地說:“一定是媽媽回來了,一定是媽媽回來了!”
師:做出判斷的還有妻子——“不是這貓咬死的還有誰?”從這個句子中,你聽出了什么?
生4:妻子的話,用反問的語氣,表明妻子也是助紂為虐者,加速“我”的肯定。
師:如果改成“是貓咬死的”這樣的陳述句,效果如何?
生5:這樣句子就變得平淡,毫無感情了。
師:讓我們來小結一下,第三只貓可憐之處在于——可憐!“來得可憐,活得可憐,去得可憐?!?
師生通過幾個句子的朗讀、品味、比較,體會不同句式表現出的不同意味,讓學生學會如何用合適的句式去表情達意。課堂上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可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語感,促使學生用豐富多樣的句式去表達合適的思想情感。
4.引導學生回歸整體,實現深度建構。
文本細讀,一方面要“沉入詞語”,另一方面,還要謹防把文本肢解成一個個部件。回歸整體,才能讓學生對文本的內涵有完整、全面、深刻的理解。因而,在細嚼慢咽詞語句子之后,筆者又帶著學生回到文本進行整體觀照。 師:如果是第一、二只貓吃了芙蓉鳥,“我”還會如此心痛嗎?
生1:如果是第一只貓吃了芙蓉鳥,“我”就不會如此心痛?!拔摇毕衩妹靡粯?,喜歡活潑可愛的貓,卻對丑的、一無是處的貓,看不順眼,偏聽偏信,妄下斷語,甚至肆意懲戒……
師:以“我”和“貓”之間發生的故事來看,第三只貓的冤案,是由“我”造成的,所以,“我”才有了最后的愧疚與悔恨。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2:“我”妄下斷語、主觀武斷。
生3:“我”偏聽偏信、肆意懲戒。
師:還能讀到什么?
生4:我從中讀到,做人要能善于反思反省,以免犯更多的錯誤。
師:何以見得?接下來我們來閱讀一個小故事。(PPT出示“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歷史故事。)
文本細讀要由整體進入局部去閱讀、勾連、理解,領會主旨,吸收精髓,最終再回歸文本的整體。這個教學片段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是“重復已知”,而是由淺入深,漸漸悟得。
我們繼續討論——
師:作者在寫第三只貓之前,還寫了兩只貓,有人認為是多余的,也有人認為不多余。你的看法是什么?
生1:詳寫花白貓、小黃貓只是為寫第三只貓做鋪墊和對比。這是在情感上和敘述上的蓄勢!三只貓都是小生命,都值得同情和憐憫,不管是特別丑還是俊,是活潑還是憂郁,這對主題起到了一種強調的藝術效果。
師:你讀了這篇《貓》的故事,你覺得作者只是在寫“貓”嗎?
生2:不是,作者借寫貓,其實是在啟發我們思考一些問題。
師:同學們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呢?
生3:要仁愛,不要殘忍。
生4:要為人著想,不要損人利己。
生5:凡事不可主觀武斷,否則容易鑄成大錯;要善于反省自己,避免犯更多的錯誤。
……
文本中,作者盡管也有節制地表達了一些思想情感,但意圖沒有和盤托出,這符合小說創作的原則,給學生從中讀到更多的內容留下了足夠的空間。能夠獲得哪些體驗,可以見仁見智,關鍵是要借助語言文字建構起“我的見解”來。
有人說,讀小說就是讀人生。這是閱讀的高境界。學生畢竟年齡小,我們不要學生脫離語言文字去言說一些看上去高大上的道理。促進學生精神成長是終極目標,只要學生愿讀、會讀,假以時日,就能各有所獲。在課堂教學的結尾,筆者給出了這樣的結語:
我們為什么要讀小說?讀小說就是讀社會、讀人生。我們怎么讀小說?品味小說的語詞、句式、語氣、結構、細節等,來理解小說。
小說閱讀教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華東師范大學楊向東教授在評課時說:“這節課,就是一節語文閱讀方法指導課?!甭牭竭@番話,筆者很高興。為學生打開一扇閱讀小說之門,是筆者希望做到的。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升,要在每一節語文課上落小、落細、落實,猶如涓涓細流,最終匯入大海。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談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39.
[2]孫紹振.批判與探尋:文本中心的突圍與建構[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39.
[3]王本華.正本清源,雙線并進,建構語文核心素養[J].語文學習,2017(12):2-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92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