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個體自主性在班級活動中生長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班級活動的一個重要育人目標是充分激發和發展兒童的個體自主性,個體自主性是兒童適應未來社會環境和為社會發展做出應有貢獻的基本能力和必備品格。當個體自主性成為衡量班級活動是否具有育人價值和成長屬性的重要標準時,就會啟發和要求教師思考如何在班級活動中尊重和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要以學生個體自主性的培養和發展為所有班級活動的共同目標,并為此主動提升自己的實踐智慧。
【關鍵詞】個體自主性;學生成長;角色定位;實踐智慧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39-0037-03
【作者簡介】李竹平,北京亦莊實驗小學(北京,100176)教師,高級教師,安徽省語文特級教師。
佳怡告訴我,她希望在班級內組織一次“微型盆栽”創意比賽活動。她已經有了初步的活動方案,并且制作了PPT,說明了創意比賽活動的內容、方式和預期的收獲。原來,她從一個數學學具——圓柱體容器上得到靈感,想到如果能夠在學具的課堂學習價值實現后,將其作為微型盆栽的工具繼續利用,會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為了讓大家都能積極地參與到這一變廢為寶的創意活動中,她認為組織一次創意比賽活動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她設計的比賽內容有:一個有設計感的小盆栽、一份200字左右的創意說明、一周的精心呵護,周末準備,下周五評比,屆時會有一些獎品。我請她在成長課上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活動設計方案,她很自信地走到教室前面開始了她的宣講。大部分學生都躍躍欲試,但也有學生關注點不在“微型盆栽”上,而是關心“獎品”到底是什么;還有的學生問圓柱體小容器弄丟了,可不可以用別的東西做花盆;還有學生猶疑地舉起手,問可不可以不參加……佳怡認為,既然是班級活動,最好是都參加。一直在一旁觀察的我,這時候走到了教室前面,請佳怡回座位……
身為班主任的我,為什么在這個時候參與進去?參與進去的目的是什么?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先要厘清班級活動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班集體建設,還是為了學生的個體成長與發展。我們常常見到一些班級活動以集體的名義要求所有學生都必須“積極”參與,認為這是“熱愛集體”的表現。顯然,這種觀點是值得商榷的。班級建設也好,班級活動也好,都是服務于學生個體的成長和發展的,而非相反。如果學生在班集體、班級活動中體驗不到個人的存在感和成就感,那這樣的班集體、班級活動就不是為學生個體成長和發展服務的。班級活動如何保障、呵護甚至放大學生的個體自主性,既是班級活動本身應有的訴求,也是對教師教育智慧的考量。
一、個體自主性:衡量班級活動是否具有育人價值和成長屬性的重要標準
上面的案例中,我鼓勵佳怡自主設計、組織她想要開展的班級活動,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讓學生成為班級活動的創生者和組織者。只有當學生真正成為班級活動的主人,他們才會認為班級活動就是自己需要的活動,才有可能以積極主動的心態參與活動,主動創造活動之于自身的成長價值,而非被動參與,被動感知活動價值。
也許有人注意到當時課堂上“不和諧”的場景,而這恰恰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真實問題??梢栽O想,如果這一活動由教師發起,學生們即使有異議,可能也只是私下嘀咕,然后還是按照教師的要求“積極”地參與這次活動。這么一來,學生的真實態度往往不被看見,教師也習慣于“不在乎”學生的真實心境,只選擇從自己希望看見的現象中提煉出活動的“亮點”和“意義”。
很多的班級活動,尤其是思想教育主題的班級活動,都是自上而下布置下來的,都是預先設計好“框框”,然后將學生裝進去。這類班級活動的一個共同的突出特點就是:活動的方案設計、組織管理等都是已經規定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參與和服從,很少有自主選擇的余地。相比之下,那種學生自己設計并組織的班級活動,更具有真實的育人價值和成長屬性。佳怡宣講后,教室里出現了各種聲音,有的支持、有的猶豫、有的反對,這說明不同的學生對這項班級活動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學生們將自己的疑問、關注點等真實呈現出來,進行討論,大家就會相互啟發,從不同的視角來認識這項班級活動,繼而對活動的意義和價值進行深入思考和判斷。在此基礎上,大家會不斷豐富和完善這項班級活動的方案,達成最大限度的共識,從而確保每一位參與者都是以主體的身份建構活動的成長價值。
班級活動立足于發揮每一位學生的個體自主性,讓每一位學生在活動體驗中不斷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學生自己發起、設計、組織的班級活動里所體現出的個體自主性,正是衡量所有班級活動是否真正走進學生個體的內心深處、是否帶來學生個體成長自體驗的重要標準。這啟發教師在設計、組織任何一項班級活動時,都要運用一定的方法策略,讓學生真正以自主的姿態全程參與活動。
二、教師使命:保障培養和發展個體自主性應為所有班級活動的目標
班級活動不僅要尊重學生的個體自主性,還應將培養和發展個體自主性作為班級活動一以貫之的重要目標。教師在進行具體班級活動設計時,要明確在哪些環節中凸顯學生的個體自主性,而且,要確保這種“自主性”不僅能讓教師看得見,也要讓學生自己“看得見”,以實現個體自主性在班級活動中的積極價值。
接著說說“微型盆栽”活動案例。當學生們提出各種各樣自己所關心的問題時,同樣作為學生一員的佳怡,有的問題能夠給出自己的想法,例如沒有小容器的可以用類似大小的“花盆”代替;有的問題,她就無法和同學取得共識,例如有人不想參加活動。這時候,作為班主任的我走上前去,目的就是給予大家以幫助——是給予大家,而不是佳怡一個人,因為活動要“看得見”每一個人的個體自主性。首先,我要讓大家發現佳怡設計的微型盆栽創意比賽活動的“創意”體現在哪些方面。只有當大家真正發現了活動的創意之處,并與自我實現產生了積極的“化學反應”,大家才會真正用心用情參與活動,創造出班級活動的精彩。其次,我要讓不想參加此次活動的學生在理解活動意義之后,再做出評估和選擇,而不是簡單地以第一感覺為依據,以避免草率選擇帶來的負面體驗。如果經過深思熟慮之后,仍有學生選擇不參與比賽,那他就應該為自己的選擇擔起責任來。簡單來說,身為教師,此時要做的,就是讓學生“看見”活動對自身發展和成長的價值。
要想讓班級活動承擔起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體自主性這一目標,教師和學生要明確在這一目標實現過程中的角色定位,充分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我們必須相信一點,有情懷、專業能力強的教師,對每一次班級活動的成長價值都會有比學生更全面的思考和判斷,因此教師的引導和陪伴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而這正是微型盆栽創意比賽活動中教師走到前臺的目的和價值。活動后來如期開展了,而且取得了讓人欣喜的效果。但是,最終仍有三個學生選擇了不參與比賽,因為他們在自我評估后,認為自己缺乏動手能力,不想在活動中體驗失敗。教師最終認可了學生的選擇,沒有強迫他們參加活動,這是對學生立場的積極回應。
教師的角色擔當和實踐智慧,就體現在如何讓學生成為班級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管理者,而不僅僅是被動的參與者。教師要能放手、敢放手和會放手,讓學生成為班級活動的真正主人。低年級時,教師要聽聽學生的想法,要時刻關注不同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的真切感受;中年級時,教師要和學生一起來設計、組織活動,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高年級和初中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獨立自主地設計、組織、管理活動,在“該出手時才出手”。總之,教師要充分研究學生,了解班情和學情,要關注學生個體在班級活動中的真實體驗,這樣才能讓學生的個體自主性得以萌芽、生長和穩固。
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自主性,教師還要善于激發和利用學生間的相互影響,也就是要重視學習成長共同體的建設。在微型盆栽創意比賽活動的前前后后,還有一些值得分享的細節:第一,佳怡在決定組織開展這項班級活動之前,曾經征求過班上個別同學的想法;第二,在準備參賽過程中,有些學生就如何設計自己的盆栽、如何提煉盆栽的創意點進行了探討和合作。從第一個細節中可以看出,佳怡有進行活動前期評估的意識,個體自主性已經很突出了,同時也可以看出她的調研范圍存在局限。這正是教師應該看見并給予學生相應指導的方面。第二個細節中,教師應該關注兩點,一是最后確定的活動方案是否要說清學生是必須獨立設計盆栽還是可以合作設計盆栽,二是要讓學生自己比較兩種選擇的不同意義和價值。這兩個細節都啟發教師在班級活動中要構建學習成長共同體,構建學習成長共同體是確保班級活動實現學生個體自主性和發展價值的需要。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64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