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應重視因材施教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任何科目的學習中,總會出現參差不齊的情況:優等生對電腦很感興趣,學習自覺,理解接受能力強,潛力較大,有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中層學生為中等生,電腦基礎較好,理解接受能力較好,但在學習上只求過得去,欠缺強烈的進取心;低層學生為后進生,電腦基礎差,理解接受能力也較差,他們在學習上往往也不努力。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  因材施教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0.097
   信息,在人類社會中和物質同等重要;信息,在近代,尤其在現代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學習。我國早在若干年前已把信息技術教育作為基礎教育改革的熱點和突破口?,F在各個省市更是從啟蒙到高中都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雖然,信息亙古有之,但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新學科,沒有較好的經驗供廣大教育同仁借鑒,需要教師自己在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從個人不同的教學理念中不斷探討。
   一、高中信息技術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在同一個班級里,學生的個人水平和能力參差不齊,有很大差異。有的學生對信息技術非常熟練,能夠快速操作,運用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獲取想要的知識和信息,并且進行加工處理,有的學生對信息技術有少許的了解,但是有的學生卻很少接觸,一無所知,而且在上實際操作課的時候,課堂紀律有時比較難控制,所以,老師在教學的時候也是有很大難度的。
   2.學校的教學條件畢竟是有限的,而且許多學校信息技術課程安排較少,并且教學內容比價滯后,有時候還非常簡單,有的學生接觸信息技術比較早,學校的課程有時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3.許多學生在上理論課的時候沒有興趣,覺得理論課很無聊枯燥,不想學習,導致理論基礎不扎實,而且在上操作課的時候,學生往往都會自己做自己的,不顧老師在講什么,等到老師都講完輪到自己操作的時候又不知道如何下手。
   二、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靈活布置教學任務
   實施因材施教,要求教師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使每個人的才能品行獲得最佳的發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國古代教學經驗的結晶,也是現代教學必須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它具有非常豐富的現代價值。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對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高中的信息技術不僅需要學習諸多的理論知識,也需要很多的實踐環節,所以在上機操作之前必須弄清楚每個學生的家庭電腦使用情況,對電腦的操作熟練程度,哪些知識初中有涉獵過,在對小組人員的安排過程中都要考慮這些環節。而且在操作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小組成員的表現情況去給每個小組不同的小組靈活的布置任務,譬如某個學生喜歡用Photo shop就可以讓他做關于Photo shop方面的作業,某個學生對Flash感興趣就讓他負責這方面的習題……諸如此類,都可以如此因人而異,以保證真正的以學生發展為本,因材施教。
   三、教學目標的分層
   教學目標的分層就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針對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制定高、中、低三個層次的不同教學目標。教師在備課的過程當中就應該要明確哪一層次的學生應掌握哪些知識技能,達到什么程度。比如,高層次的學生要求在知識目標上,能夠透徹理解教材的知識點,并在實踐操作方面有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標上,主要提高在理論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實踐能力,重點培養操作技能,通過自學掌握如書本中的開動腦筋、親身體驗或者課后的高層次習題;中層次的學生,在知識目標上,要求能夠比較透徹地理解教材的知識點,并在實踐操作方面略微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標上,重點培養操作技能,掌握的知識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低層次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實踐上要求能模仿完成相關的操作。
   四、課堂教學的分層
   課堂教學的分層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有差異的教學活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每一節課中都能有所收獲。例:在教學《電子郵件》這一課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采用幾種不一樣的教學方式,對于高層次的學生,演示一種用Web方式收發電子郵件,然后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討論、研究其他收發方式就可以了,必要時再作一些指導和點撥。而對于中層次的學生,演示一種用Web方式收發電子郵件的方式之后,就要求列出并講解其他一、二種收發電子郵件的詳細步驟,然后讓他們自己動手。對低層次的學生,采用的方法則是比較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先作一些演示和講解,學生掌握了最基本的Web方式后,再給出幾個任務,讓學生去嘗試練習,必要時還要再做一些演示。
   五、針對學生的起點不同,利用幫扶均衡
   高中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掌握是參差不齊的。高中學生一般都是由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區縣的學生組成,他們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所接受的信息技術教育是各不相同的,所以這就導致他們在高中階段的起點也是不同的。我在教學中對這一點的感受尤為深刻,一般來講,城區學校畢業的學生基礎明顯的要高于鄉鎮學校的學生。去年開學,我就曾在我任教的兩個平行班中做過調查,調查的結果令我很吃驚。我主要調查了他們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發現有超過50%的學生的回答是只學會了打字和打游戲,這只能說明他們接觸過計算機,只有7%左右的學生能說出少量的軟件和一些簡單的操作。在之后的教學中我也感受到有一些學生在升入高中以前確實沒接觸過計算機。
   因此,在教學中我實施了讓學生之間通過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來完成某個教學任務的教學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每個班上都有計算機基礎好的學生和計算機基礎差的學生,上課時,我們可以根據學生基礎的不同進行分組,每個小組安排一兩名基礎好的學生,教師可以指導這部分基礎好的學生,他們接受速度快,等他們掌握了以后,再由他們去輔導本小組的其他同學,像這樣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輔導會使他們對知識學習、掌握起來更容易。采用這種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更能平衡學生的起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是一門集理論和實踐操作于一體的課程,因此,在教學實際中,不能只靠書本理論知識,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校的教學情況,因材施教,發揮學生的個人特長,突破教材限制,選擇能夠適應學生個人能力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
  參考文獻
   [1]胡冬.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因材施教策略[J].當代教研論叢,2014(06):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229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