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析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新課程指出:小學科學不僅可以使小學生體驗到科學的樂趣,獲得自信,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而且使他們識別什么是科學,什么不是科學。引導學生通過一定的過程與方法對客觀事物和現象進行探究、質疑和研究。要讓他們經歷一個個科學實驗活動,從中獲取科學知識,增長探究能力,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這就需要在科學教學中提高科學教學的有效性,為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現,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式學習,而不是形式化的。
  關鍵詞:小學科學 課堂教學 有效性
  當前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而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科學素養的關鍵時期。因此提高科學課的有效性迫在眉睫,也將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從科學課的實施現狀看,多重障礙不斷凸顯,其中最為典型的是任教的科學教師科學素養難以勝任自己所任教的學科,這已成為制約科學課程改革的“瓶頸”。教師的科學觀嚴重缺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經常規定學生按時完成實驗或探究活動,同時在評價學生的探究結果時非常關注是否已有的或預設的標準答案一致,很少重視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情感體念。更為嚴重的是,現階段的科學教師普遍沒有深切意識到開設科學課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我國公眾科學素養全面提高的巨大的現實意義,不理解課程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把任教學科當成一項苦差事,缺乏改革、創新的信心和動力。
  一、小學科學教學的真正有效性的含義
  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中真正有所得,才可稱真正的有效性。這是至關重要的一點,是不同于其它學科的一個方面,小學科學教學的宗旨是培養科學素養,而培養科學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動。否則,科學素養的培養是一句空話。要讓學生了解掌握電磁鐵的構造、基本性質以及改變磁極的辦法,你就得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電磁鐵,親自去實驗、去研究;要讓學生搞清小電動機轉動的奧秘,你就得讓學生親自去拆開電機看構造并接通電源看轉動。離開學生親自實踐,單純僅靠背知識性的答案去應付期末考試,談不上小學科學教學的真正有效性。次之,在探究的基礎上,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去分析、解答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設計制作一些科技小作品,才可稱真正的有效性。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小學科學教材中涉及這個方面的內容也較多。五年級學生探究完光傳播特點之后,就得讓學生尋找和利用身邊的材料制作潛望鏡、萬花筒;六年級學生探究了力和運動的關系之后,就得讓學生能正確解釋過節時燃放的鞭炮為什么會升向天空等許多問題。完不成這些設計制作任務,解答不清應知的一系列問題,談不上小學科學教學的真正有效性。
  二、創設情景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障
  教學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圍的課堂教學活動,要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借助各種直觀手段,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生動、具體、現實的場景或氛圍,或是現實的場景或生活材料、科學的問題或實踐活動。例如,在進行《地震》這一課中提出問題,了解地震的情形和危害這一活動的教學時,教師課始談話:同學們,知道5月12日是什么日子嗎?同學們爭著回答:是汶川地震紀念日!汶川地震有8.0級,波及了很多省。這時候教師提供資料:汶川大地震震動了整個中國,牽動著每個中國人的心。我這里有一個關于地震的視頻資料,我們一起來看看。在看之前,教師提出要求:大家一定要認真細致地觀察,看地震發生時都有哪些情景,另外還要看誰觀察得最仔細,看誰觀察得最有條理。此教學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教師選取了汶川地震作為情境,給了學生深深的觸動。教師又不失時機地引入探究主題,自然引起學生探究地震的的極大熱情。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提出探究問題,使學生能夠進入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為下一步的教學提供了保障。
  三、改進課堂探究的模式
  在科學課堂教學中通過改進探究模式促進學生科學探究力的發展,最終達到有效性尤為重要。常見的科學課探究教學的模式是形成問題建立假設制定研究方案檢驗假設作出結論交流評價。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注意:有的課這些程序是必要的,不然就會讓學生感到茫然,而有的課卻這些程序不必面面俱,而只是選取幾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這就要因教材施教;要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探究時間。有很多老師在學生探究只是走過場,學生的學習效率低,究其原因是教師沒有安排好學生探究的時間。因此,教師對于每一時間段學生做什么、學生的問題從哪里入手予以幫助都要了然于胸,而且要把握好探究的開放度。實現由扶到放。由于科學這門學科具有特殊性,教師從開始一定要扶,不厭其煩地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方法,然后循序漸進到放,最終達到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創造性學習的效果。
  四、活用教材,優化教學設計
  教材是課程的一種主要載體,是師生教學的重要依托;同時,教材不同于課程,也無法體現課程與課標的全部,只是科學知識的部分載體。正如陳大偉在其編著的《在新課程中:困惑與成長》里所言:教學內容不限于書本,它既來源于課本,但更來自學生生活;教材不是學生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學生的全部教材。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遵循教材,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結合學生認知特點、規律,從教師的引導、學生自主與合作探究、分享交流與獨立思考方面,做好可操作性的課堂教學設計,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活動。同時必要時更要不拘于教材,充分挖掘、選擇和利用學生熟知的事物現象和已有知識基礎、能力發展水平等因素,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教材內容有機融合,并進行靈活取舍、增刪、有機整合重組,力求以學定教、活用教材,避免固守教材與機械地教教材,不唯書、只為學,以進一步優化教學結構設計,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劉紅平.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之我見[J].科學大眾,2008(12).
  [2]麻彩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淺談[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S1).
  [3]殷詠梅.讓問題解決成為課堂教學的核心特征[J].科技信息,2008(3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631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