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創設生活情境感悟科學魅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小學科學生動有趣,包羅萬象,是多門學科知識于一科的重要基礎學科。創設生活情境能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感悟科學的魅力。
  【關鍵詞】 小學科學;創設情境
  一、通過實驗研究現象與結論的關系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科學課的實驗是研究自然現象與規律的重要手段。學會用實驗來驗證自然規律,解釋某種現象,學會用實驗方法鑒別物質、創造觀察與自主探究。如教學“花的構造”一課,重實物演示和自主探究等活動。指導學生觀察花的構造,正確掌握花的組成是學習構成的前提。為使學生有感性認識,要求每個學生采集三種不同的花朵。結合課文內容,認真辨析出花是由哪幾個部分構成,并試圖標出各部分的名稱,使學生從感性中找出理性知識。
  二、指點啟思,保證觀察自探進程
  學習科學課應怎樣去思考呢?首先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并順著這個問題認真思考。為保證自探的進程和效果,出示自主探究學習提綱,給學生引路,啟發學生思考。如教學“花的構造”時,我要求學生自主探索弄清花是由哪幾部分組成。首先,指導學生根據實物,學習掌握油菜花的結構,并填寫出有關要求。然后,根據針對性原則,指導學生進一步觀察實物桃花,并試圖說出各部分名稱,填寫相關課本要求。進一步引導學生自己找出其它花與油菜花和桃花的異同。
  值得注意的是:(1)要結合實物,參照課本,教給學生一般的觀察看書方法、步驟。(2)要確保學生有足夠觀察實物和看書的時間。做到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述,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
  三、及時反饋,滲透觀察,自探的指導
  教學中,有時根據教材內容,全面安排觀察活動,明確觀察的重點,注意觀察的程序。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通過自讀課本,引導學生充分開展討論,并結合討論,畫龍點睛,授漁導行。
  在討論過程中,由于學生在觀察自探后的認識是有差別的,應時時引導討論,取長補短,促進群體互補。這樣,有利于教學重點的落實、教學難點的突破和自主探索方法的指導。
  四、實際分類,鞏固自探成果
  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如何,是否真正理解,可以通過學生實際分類和練習,獲取反饋信息,再合理組織調控,對學生獲取的信息進行優化、處理,鞏固和發展自主探索的成果,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學本課要求是:
  1. 學生演示,模仿性學習。分別演示自己手中的花,說出花的構成、名稱和是什么花;小組合作討論,分組交流,相互檢查。
  2. 實際分類,形成性練習。
  3. 到校園的綠化區觀察花的構造。練習由易到難,步步深入,有效地鞏固自主探索成果。
  五、擴展延伸,促進興趣心向
  課堂上自主探索受時間所限,難以保證每個學生都看懂、看透課本,掌握所學知識。因此,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對實物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找出事物的本質屬性、聯系和差別和變化規律,并把新知識納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中。
  小學科學的內容本身是十分生動有趣的。教師要不斷引導,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科學的興趣。
  【參考文獻】
  [1] 向佐初. 啟發小學生創造思考法[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199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1830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