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數學問題情境之我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激活或喚醒思維刺激的材料因素,問題情境的呈現,能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特別能激發起思維一系列的加工活動和成就感體驗,從而培養良好的思想品質。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課前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課中創設情境,增強數學的趣味性;課尾創設情境,強化學生的應用意識。那么,如何創設數學問題情境呢?下面是自己的幾點認識與實踐。
一、情境創設要聯系生活實際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數學的世界,數學無處不在,學數學的目的之一就是用數學,通過數學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
案例1、內容:人教七年級上冊“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從上海到廣州有三種到達方式:一是坐火車,路程約為1811公里;二是坐輪船,航程約為1690公里;三是坐飛機,里程約1200公里。請閱讀三句話并聯系實際,你發現什么數學問題?通過學生讀和討論很快建立了數學模型,進一步得出它包含的數學道理。同時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
二、情境創設要有趣味性
“思”源于“疑”,任何發明創造都源于問題的提出,用富有挑戰性的、充滿趣味性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激起思維的波瀾,改變學生對數學枯燥無味的現狀,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案例2、內容:人教七年級上冊“求代數式的值”。學生每人拿出一副撲克(課前準備好),教師蒙住眼睛發布命令讓學生操作:
?。?)每人把一部分撲克分成數目相等的三堆。
(2)從左邊的一堆取出6張放入中間的一堆。
(3)從右邊的一堆取出3張放入中間的一堆。
?。?)從中間一堆取出與左邊一堆剩余張數相同的撲克放入左邊的一堆。
當操作完成時,教師立即指出每人中間的一堆都是15張,這時學生感到奇怪,都想知道老師的思維過程,于是老師抓住時機從數學的角度思考(設每堆為x張)再按操作步驟列出式子得出結論,學生恍然大悟。
三、創設情境要符合學生的感知水平
數學課程應當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因此挖掘生活素材,用學生熟悉的資源來教學,使學生感受生活中數學的樂趣,從而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案例3、內容: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
(1)老師指定一位同學的坐標為(0,0),并規定了坐標方向,要求其他每位同學都寫出自己所在位置的坐標。學生被吸引住了,一時間有站起來數的、有互相詢問的、有相互驗證的,氣氛非?;钴S。
?。?)(師)你們在此基礎上能提出問題嗎?通過討論后,學生紛紛發言展示才能。(生1)若我的位置是(3,1),則原點位置是那些同學;(生2)若我的位置是(0,2),則張三位置的坐標是多少?......
通過這兩個問題的解決,學生對點與坐標和坐標與點的關系掌握得非常好,并認識到自己就在坐標平面內而高興。
四、情境創設要具有操作性
思維作為學習過程中智力活動的核心,一般經過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三個發展階段,而動作思維是一種初級的基本思維方式,可促進其他思維的發展,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去設計、發現、探討、歸納、總結規律。
案例4、內容:人教八年級下冊“梯形”。一個梯形,只剪一刀,能否拼出一個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矩形?若不能,至少要剪幾刀?
?。?)實驗器材:梯形紙片若干張、小剪刀(課前準備)
?。?)提示問題:拼接時考慮線段相等。
通過操作、討論、學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畫出各種不同的圖形,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這對以后在證題過程中作輔助線起到積極的作用。
總之,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全新的“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數學問題情境創設的策略及其載體已經呈現多姿多彩、百花齊放的態勢。我們必須知道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數學情境作為溝通現實世界與知識世界的橋梁,無疑可使學生更快地適應學習的挑戰,用數學的眼光去解決實際問題,培養良好的數感和數學意識,在欣賞和思考中享受歡樂與滿足,這對人生的發展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27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