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生活,感悟作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作文教學卻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不少學生一聽寫作文就頭疼,感到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其實,寫作源于生活,是學生生活實踐的再體現。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教學做合一,手口腦并用”的教學思想為作文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葉圣陶老先生也說:“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筆者認為:小學作文教學應鼓勵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留心觀察生活,用大腦去思考生活中的每一個精彩細節,用筆記寫下生活中的每一個精彩片段。怎樣讓學生走進生活,讓生活成為寫作的源泉呢?
一、走進生活,留心觀察
《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三、四年級)明確提出習作要求: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F在的孩子生活范圍本身就窄,整天學校、家庭,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讓他們視野狹窄。一提筆寫作文,就會感到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抓耳撓腮半天,廖廖幾筆,草草結尾,寫出來的作文枯燥無味。要么東拼拼西湊湊,不知所云。要么就千篇一律。比如寫家里養的寵物狗,大多數孩子筆下就會出現這樣的文字:一身潔白的皮毛,兩只黑黑的眼睛,它貪玩、調皮。久而久之,學生一寫作文就頭疼,也越來越厭惡寫作,這與我們的教學目標是背道而馳的。針對這些情況,我認為走進生活,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顯得非常重要。怎樣讓學生走進生活,眼里裝滿真實事物呢?首先讓孩子有親身的經歷。如養一些小動物,金魚,小烏龜;自己親手種豆芽,自己洗襪子,疊被子,幫媽媽洗碗等等。當孩子與小動物成為伙伴時,當孩子沉浸在勞動的喜悅中,當孩子提出一個個稀奇古怪的問題時,生活的經歷就成了他們寫作的素材。再次讓孩子學會仔細觀察。有了經歷,得讓他們學會觀察,而且要仔細觀察。觀察小動物怎樣吃,怎樣睡,并且把發現的東西記錄下來,不懂的問父母、老師,查找資料,這樣孩子們作文時才有材料,有內容,而且寫出來的文章各有各的特點。如觀察蝸牛,螞蟻等小動物,結合科學教材里所講的小動物的習性,讓孩子們有意識地尋找小動物們的秘密,于是孩子們驚奇地發現蝸牛的粘液是糞便,蝸牛有上萬個牙齒,蝸牛的眼睛在觸角上……我專門用了一節課的時間讓孩子們帶蝸牛到課堂上,從外形,生活習性,壽命等等方面觀察,最后才讓孩子們作文,這樣才三年級的孩子,一篇作文可達四五百字,真是收獲不少。又如一個學生新種植豆芽后在文中寫道:用濕水泡過的豆子脹大了,皮皺皺的,像老人臉上的皺紋。豆子發芽了,晶亮的皮從豆粒上脫離下來,就像蟬脫殼一樣……多么生動、形象!總之讓孩子的眼睛裝滿真實事物,比起閉門造車的作文是大不相同。
二、體驗生活,捕捉靈感
著名教育思想家盧梭曾說過: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并不是年歲活得最長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同樣,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就是創作最有靈性的人。新課標也提出要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試問:沒有體驗,哪來新奇有趣?哪來最受感動?針對目前學生的特點,他們戶外活動較少,生活經驗少,為此,我專門布置了學生做一件家務,如買菜,炒蛋飯,煮面,包餃子,讓他們由不會做到會做,并在課堂上交流自己的心得體會。孩子們的匯報非常有趣,有的說買菜時菜販缺斤少兩,菜販們故意抬高價錢,自己如何砍價還價,有的說買菜時還認識了許多蔬菜……有的說我煮面煮成面團了,有的說,我炒蛋時油燙了我的手了,現在還疼呢!有的說蛋炒飯真香……看到沸騰了的教室,我開心地笑了,這就是體驗生活所帶來的驚喜!眼前的孩子們欣喜若狂中不僅僅是習作水平的提高,更生重要的是他們人生的健康成長!
三、放飛心靈,表達生活
觀察生活不僅要用眼看,更重要用耳朵去聆聽,用身體去感受,用心、大腦地思考,這樣的觀察才會更加細膩、深刻?!按笱泔w過,秋天來臨?!焙⒆佑醚劭戳?,并不用大腦思索,就是雁過無痕,所以勤于思考自古到今都非常重要。描寫秋天的文章多不勝舉,如果讓孩子把所見到的秋天景物一一羅列出來,這樣的文章總讓人覺得普通而毫無特性,文章也覺得枯燥,沒有一點靈性,若見樹葉黃了,紛紛落下的景象,讓學生大膽去思索:落葉落下化作肥料滋養樹木,落葉堆積為小動物作搖籃,作溫床,作被套……原本普通的自然現象在想像的天底下,是那么的富有生命力,是那么富有創新力。最后孩子們把落葉這一精神稱比作奉獻,感恩的一首歌,多有人文性!文章讀起來充滿童趣和靈性,這就是勤于思考,放飛心靈的魅力!想象不僅僅是用于寫景一類文章,小學作文中各類型的作文都需要讓學生插上理想的翅膀去尋找習作的靈性。
總之,只有讓學生走進生活,積累素材;體驗生活,捕捉靈感;放飛心靈,自由表達,作文方能步入“創新”的境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68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