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走進生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數學與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系,這是數學學科基本屬性特征決定的。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時,要結合學生生活認知基礎展開教學引導,促使學生學習思維和生活認知充分接軌,這是我們數學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教學問題。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活學生學習熱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境,能夠快速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介入生活中的數學故事、數學話題,學生對此有較強的敏感性。
?。?)講述生活數學故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適時引入生活中的數學故事,可以快速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數學故事資源雖然非常豐富,但要找到適合的并非易事。如果找不到適合的數學故事,教師不妨自行設計編制數學故事,只要情節合理,有助于學生學習數學,這樣的數學故事就是最好的教學資源。講述數學故事要考慮學生接受基礎,小學低年級學生和高年級學生對故事的追求存在差異,教師要針對學生年齡和認知特點設計數學故事,以提升故事的適合度。如認識“<”“>”等符號,教師講述一個故事:等號有兩個兄弟,可這兩個很淘氣,雖然也是兩道橫線,但卻要勾肩搭背,當一邊拉扯到一起時,另一邊就展開了大嘴。因為這兩個兄弟長得很像,很容易弄錯了,如何來區別呢?你只好用手去摸摸了,要伸出左手來,摸到左邊是尖尖的,就是“小于號”,如果摸到展開了大嘴就是“大于號”。教師一邊講故事,一邊進行示范操作。學生也跟隨老師一起動作,課堂學習氣氛熱烈起來。教師用故事形式講授數學符號,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成功地激活了課堂的學習氣氛,這樣的故事介入當然是卓有成效的。
(2)介入生活數學話題。生活中的數學話題眾多,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需要,對數學話題進行篩選,注意體現話題的趣味性和精巧性。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有不同的敏感反應,教師要選擇學生最為熟悉的、最為關心的話題展開教學。因此,教師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捕捉生活中充滿情趣的數學話題,創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以提升學生數學學習主動性。如《毫米的認識》,教師展開教學引導:我們平時測量長度一般用什么工具?對,是米尺、直尺,如果要測量數學課本的厚度,用米或者厘米來表示可以嗎?大家先測量一下數學課本的厚度,看大約是多少厘米?學生開始操作,很快就給出結果:數學課本不到1厘米,也就6個小格子。教師給出數學新概念———毫米。讓學生觀察自己的直尺,找到最小的格子,這兩個最小格子之間的長度就是1毫米。學生仔細觀察直尺,對厘米與毫米的換算形成直觀認知。教師引入生活常見數學測量話題,引發學生操作興趣,并在具體實踐中掌握毫米概念,以及厘米與毫米的換算關系,學習效果是非常突出的。
二、讓數學回歸生活,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源于生活,也應服務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不斷的實踐數學,親身感悟數學,才能夠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數學。小學生具有很強的認知性,一旦成功的應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那么數學便成了能看能用的工具,學習起來必然會生動有趣。有這樣一個事例:一個學者問外國學生:“從6點到7點這段時間內,分針和時針各重合幾次?”這些外國學生會立即撥動手腕上的手表,親自實踐去尋找問題的答案。而同樣的問題放到中國學生的身上,學生只會想到查閱課本,套用公式。由此可知,中國學生學到的數學知識往往停留在課本上,并不能將知識搬到生活中,靈活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的學習失去了其最初的目的,取而代之的是盲目的跟從式學習,學生成了學習的工具,實在可悲。因此,在教學中要逐漸的將數學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而教師在這其中起著重要的指引和督促作用。比如在學習了長度的測量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去測量課本、課桌、走廊等物體的長度,讓學生對長度的大小有一個具體的認識。再比如在學習了長方體面積和體積的計算之后,可以讓學生去測量文具盒、教室、食堂等物體的體積,這些實踐在傳統教學中是根本做不到的。另外,學生也要主動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這樣,不僅能夠鞏固加深課堂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而且能夠做到學以致用,讓數學真正的服務于生活。數學就是生活中的萬花筒,它存在于生活的各個角落,同時又不斷的折射出生活的倒影。因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要把數學的教學內容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從生活事例中體會到數學的作用。如果學生可以做到學有所得、學以致用,就能認識到數學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高深莫測,同時也能體會到數學的生動有趣,從而真正的喜歡上數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34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