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素材為抓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生活即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保ㄌ招兄?
教學案例
教學內容: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活出生命的精彩》
教學片段:
環節一:貧乏與充盈
師:同學們,你覺得自己的人生態度是貧乏還是充盈?大家拿起自己手中的選擇器,1代表A(沉迷網絡和游戲、日夜追劇、睡懶覺等),2代表B(跑步、聽音樂、看好書等)。
師:(當場統計)我們來分析一下,A長此以往會怎樣?
生:身體,心理,學習等方面都會有害。
師:既然如此,為何還有那么多人選擇A?
生:懶惰,沒有自制力,沒有奮斗目標等。
師:其實這樣的狀態就是貧乏的表現。那如何使自己的假期生活充盈起來呢?請同學們討論并改善自己的寒假計劃,使計劃豐富而又合理,并展示。
生:學生完成后拍照,大屏幕上展示并自行解說。
師:同學們的計劃中都包含了學習、娛樂、認識世界幾個方面,我們發現生命是一個逐漸豐富的過程。熱愛學習、樂于實踐,在探索中擴展生活的閱歷,讓生命充滿是色彩與活力。
剛剛有同學說到了旅游,大家知道旅游是要一定費用的,就有同學說了,有錢人才有充盈的生活,貧窮的人過的都是貧乏的生活,你同意嗎?
生:思考回答。
師:生命的貧乏多指精神層面,生活的貧窮多指物質層面。有些人雖然物質條件充裕,但精神卻是貧乏的。當我們敞開自己的胸懷,不斷嘗試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建立聯系,對生命的理解力就會不斷增強。生命得到滋養,也因此而一點點充盈起來。
環節二:冷漠與關切
師:假如,我們路遇摔倒之人,到底扶不扶?請同學們做出選擇并講述理由。
生:講述理由。預設:(扶:愛護他人生命)(不扶:怕被訛詐)
師:我們怎么做才能既幫助了他人又保護了自己?
生:提出雙全的方法。
師:感謝同學們的錦囊妙計,既幫助了別人,也保護了自己,讓這個社會充滿了溫暖。那么我們在生活中要將生命的溫暖傳遞下去,你愿意為此做些什么?
生:回答。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其實關愛他人,我們已經在行動也一直在行動。出示本班同學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關愛他人圖片。
師:我們的生活中總有那么一些人,一些事讓人覺得今年的冬天并不冷。播放視頻《關愛,無處不在》
師:正是這樣的一些人在關注自身時也不忘關切他人,善待他人,用真誠、熱情、給與去感動、他人,消融冷漠,只有這樣,社會才能互信、友善、和諧,我們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溫度。
教學智慧
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正式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提出了學生必須具備的六大素養。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是指通過道德與法治課各個模塊知識的學習,社會各項活動的參與,使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接班人必須具備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政治素養。具體有四大要素:政治認同素養、理性精神素養、法治意識素養、公共參與素養。
第一,以生活素材為抓手,幫助學生培養理性精神素養,讓思維從感性走向理性。
七年級學生隨著生理、心理發生的顯著變化,其思維基于感性的世界,但又逐漸從感性走向理性。《活出生命的精彩》,這一課的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體悟什么樣的生活是精彩的。首先我讓學生對自身實際問題進行了行為選擇并分析AB不同選擇會帶來什么后果,然后水到渠成的得出,何謂“生活的豐盈與生活的貧乏”。由此,引導學生有正確的行為抉擇,并進行“自我假期規劃”的修改、展示與交流。這是基于生活理性思考的第一步,接下來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繼續追問,“是否物質富裕的人才能有充盈的生活”,這一思辨問題在于讓學生思考,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之間,物質條件與生活意義、生命意義之間問題的聯系。
此環節通過對生活素材的列舉、理解、剖析,逐步引導學生從感性世界理性、辯證地看待生活現實,從而引導同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理性進行正確的行為選擇,培養理性看待問題的素養。
第二,生活道德素材,幫助學生掌握自我保護的方法,培養法治意識素養,使思維從單一走向多元。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階段目標中明確提出:“初步樹立法治意識,養成規則意識和尊法守法的行為習慣,初步具備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钡壳拔覈袑W生法治意識還是較弱。《活出生命的精彩》的第二部分圍繞社會道德素材——“路遇摔倒的人到底扶不扶”展開。同學們可以選擇“扶”,也可以選擇“不扶”,我們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思想,這是對學生多元思維的初步肯定。緊接著讓學生提出解決方法,并肯定正確性建議,最后得出較科學的解決方案。這是對學生多元思維的二次肯定。
本課通過對社會道德素材的分析,學生在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中掌握部分自我保護的方法,滲透、提高法治意識,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健康生活。
第三,生活熱點素材,幫助學生理解責任擔當,培養社會參與素養,讓思維從多元走向統一。
道德與法治課堂要讓學生理解責任擔當,培養社會參與意識必然要以生活熱點素材為抓手?!痘畛錾木省芬徽n始終以熱點素材為例,貫穿著培養學生“責任擔當”一條線。環節一體現出對自己負責擔當;環節二引發學生對社會責任的思考,“傳遞社會溫暖,我可以做什么”引導學生對社會、對他人、對家庭以及對國家負責,思維和評價都是多元化的,同時也是培養學生關注社會問題,學會行使公民的權利、履行公民的義務,有序的參與公共事務并養成公共參與素養。由知導入行,最后通過音頻升華至生活中的種種細節,都可以有我們的責任擔當與社會參與。學生在感性實例和認知中,明白社會生活中承擔責任的主體和方式是多樣的,承擔責任的對象是形色各異的,但是承擔責任的主旋律是不變的,在這個過程中使同學們的思維從多元、思辨走向統一。
第四,生活信息素材,幫助學生培養科學素養,讓思維從傳統走向現代。
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中學生逐漸走向獨立,要與社會接軌,必然需要接觸和學習信息化手段,本節課的教學場地是多媒體多功能教室,采用了Hi teach 軟件,學生的選擇都是在課堂直接使用遙控選擇器進行,選擇完畢可以利用軟件直接分析出每個選擇的比例人數,這樣直觀的教學設備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信息化素養。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我們應該使每一個學生在畢業時候,帶走的不僅僅是一些知識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帶走渴求知識的火花,并使它終生不熄地燃燒下去?!敝挥幸陨钏夭臑樽ナ值恼n堂才是深入生心的課堂;才能使學生真正學到知識,培養素養;才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思考,指導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我們唯有精心篩選每份生活素材,進行有效、科學的設計才能一步步達到教育的目標。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22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