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物》中的人情倫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通過《禮物》這本書可以看到禮物在交換過程中的自我和他者的立場??此谱栽附粨Q的禮物包含了人類交易的本質和人性的表現,這樣的交易是基于怎樣的道德與經濟?送禮與回禮在人性中包含了怎樣的責任與義務?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接受了饋贈就要回禮?本文從禮物的功能和本質出發分析《禮物》中人性借用這種交換的場合來進行人情倫理的社交活動。
關鍵詞:《禮物》;人情;交換;社交
1 何為禮物
所謂禮物,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換中形成的,是從自然屬性到社會屬性的轉換,由簡單的物的形態作用變成了人與人社交的禮物的特殊符號。根據物的流動性,我們可以將物分為自然的物和具有社會現實意義的物。這種社會現實意義是由人們自己的行為賦予的。禮物的流動是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形成的體現,流動的次數、走向以及時間的長短都受到它所處的社會制度和社交文化的影響。
禮物的流動包括橫向流動與縱向流動,相應地,物的社會現實意義在人情倫理社交中也存在著橫向的人情社交,但也交錯著縱向的等級秩序。由于在流動的過程中禮物被賦予人的精神意志,所以也常常被我們認為是有生命的載體,這樣它的自然價值與社會價值才能夠充分表現出來。那么禮物的生命是社會屬性還是自然屬性呢?禮物的生命是社會屬性的體現,社會屬性的實現在于禮物在人的生活中和社會成員中的實際流動,和貨幣一樣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是物的社會意義和社會關系的原動力,在流通的過程中被賦予特殊的意義。莫斯在《禮物》中論述了物所具有的靈力是人與人交流的過程中流動產生的,超越物自身的意義,這也是這個物的靈力作用的發揮。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贈予者與受禮者之間的關系,它們之間的關系互相融合,社會階級關系也得到了詮釋。莫斯認為,禮物是社會關系的橋梁和載體,將人們彼此的生活聯系在一起。而這種能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聯系在一起的力量在莫斯那里被稱作“靈力”。這種靈力與鬼神的力量又是不一樣的,人們并沒有那種崇敬與膜拜,反而是一種人性的反映。這種靈力在社會生產當中的作用是促進物品的流動,從而促進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維持以及衍生,是一種動態的行為描述。
2 人情倫理
中國的“禮物”一直作為一種禮儀代代相傳,“物”是“禮”的載體,是人情感的實現,“禮輕情意重”就是將情感賦予在禮物上面作出表達。禮物在市場、社會、階層當中流動形成了具有時代意義和社會意義的社會文化,遵循著人與人之間約定成俗的人情規則,表達著相互之間的人際關系?!半S禮”是中國人情世俗倫理中一種常見的表達,“人情是一個倫理體系,當一個人與關系網中的他人往來或走動時,它指導和規范著個體的行為”。在中國,禮儀不僅僅是禮節、儀式,還包括“禮物之禮”,經過橫向時間的流動和承載,它已經變成了一種社會文化。
那么人們在交往的時候又是如何看待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從而控制自己的行為的呢?主要是看在這個過程中所處環境適用于哪一個維度。表達性禮物用于表達人的情感,是基于道德義務的人情與基于情感聯系的人情;工具性禮物則比較單純,是基于理性計算的人情,因為工具性禮物是有目的的人的行為,人能夠理性地分析和控制自己的情感。一般情況下,在原始社會或者封建社會中,禮物的流動主要還是基于道德義務與情感聯系。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今天的社會中,我們會發現,理性計算的人情占了更多的比例,支配著整個禮物體系??偠灾?,在現實社會中,不難發現禮物在流動性上具有現實意義,具有情景性。禮物的性質依靠所處的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來決定,流動則根據現實的意義和遵循的人情倫理的法則,如中國的“禮尚往來”。人情就是一方個體具有責任和道德,但是這份責任是有情感因素在里面的。在平日的交往中,我們常常說“人不走不親,水不攪不渾”,但是“往來”和“走動”是有區別的,禮物的流動如果沒有摻雜太多的情感表達,那么情感聯系多,禮物的流動支配的作用變小,這樣的表達我們稱為往來。這種交往更像是禮儀中的儀式的表現,是一種與情感無關的社會交往,禮物交換者之間沒有太多的情感表達,是一種行為上的自我規范或者社會道德準則的要求。如果個體之間相互隨禮,禮尚往來,階級關系橫向,這種情感關系就比較強烈,儀式性較弱、較為隨意,這種就可以稱為走動。所以,從禮物上的交換可以看出,既有道德責任的關系又有人情倫理的表達。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表達與禮物的流向是一種動態的表現,從禮物的流動我們會發現人在表達自己情感時的不同。
3 結語
禮物作為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情感載體,可以衍生出人的人情、社交、地位、身份、權力等社會屬性,這不是作為物本身有的,是時間和空間給予物的特征。禮物最本質的特征是流動性,不論是它的橫向流動還是縱向流動,都是它生命的體現。禮物在人情倫理、等級秩序之間都存在著雙向動態的關系,不論是作為道德責任的禮物還是工具性質的禮物,都是禮物在流動的過程中反映人性的本質。
參考文獻:
[1] 馬塞爾·莫斯(法).禮物:古式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理由[M].汲喆,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 閆云翔.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M].李放春,劉瑜,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 翟學偉.人情、面子和權力的再生產[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6317.htm